住都中心攜手國震中心 打造全國1,000處結構監測預警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15日舉行「社宅結構安全監測系統合作備忘錄」簽約典禮。住都中心表示,目前規劃與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在全臺200餘處、7.2萬戶社會住宅導入宅結構安全監測系統,在住宅內裝設感測設施,地震發生時可即時掌握建築物受損狀況。

住都中心說明,在全臺各處社宅全面裝設結構監測系統,除可強化社宅智慧防災及建物安全管理,透過查詢平臺也能供鄰近區域建物參考地震影響結構情形,擴及成爲「區域型」的預警系統,能與氣象署災害系統對照應用;此外,當大數據累積成型後,可與AI工具結合,成爲全國、全球首創的建築地震監測預警機制。

花敬羣說,社宅興建過程與國家發展方向緊密關聯,住都中心在興建房屋過程中一併導入結構監測以提升建物防災力,未來全國達到25萬戶社宅時,推估約爲400處基地,每處選擇1-2棟建物裝設結構監測,合計全臺將有1,000棟建物密佈,若再結合中央氣象署的地震觀測,有助地震研究、建築結構標準的再深化。

國震中心主任週中哲指出,臺灣建築房屋因地震傾倒原因有90%以上來自於弱層軟弱的問題,因此結構監測系統裝設在建物1F頂版、2F底版及頂樓共三處,運用結構健康即時診斷技術,提供震後建物監測數據分析,實際瞭解地震對建物的影響程度。

住都中心與國震中心合作,將在全國社宅裝設感測器,是世界首創高密度的監測系統,週中哲說,除可縮短建築物損害初評時間,規劃救災路線,加速勘災的人員調度,也能將接收到的資訊即時分享給周邊社區,形成區域型的預警系統,加強全臺各地的地震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