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讀書學習生涯

從立下“爲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到堅持“加緊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修養要求,再到弘揚“向羣衆學習”“向書本學習”“在實際鬥爭中學習”的優良學風,周恩來爲我們樹立了重視學習、勤奮學習、善於學習的光輝榜樣。重溫他讀書學習的往事,感悟爲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的爲學之道,對於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本領,具有重要啓迪意義。

(一)

周恩來自幼酷愛讀書,打下了紮實的文化功底。當時在東北工作的周貽賡,通過來往書信判斷這位侄兒很有才學,便安排他跟隨自己學習。1910年至1913年,周恩來先後入銀崗書院(初級小學)、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名爲東關模範學校)讀書,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他的作文尤受老師讚許,常被批上“傳觀”二字,貼在學校的成績展覽處,讓同學們觀看。

此時,中國的民族危機日趨嚴重,東北更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重點。在具有進步思想的老師的影響下,周恩來先後閱讀了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鄒容的《革命軍》等革命書籍。他還訂了《盛京時報》,養成每天堅持讀報、關心國事的習慣。怎樣把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怎樣使中華民族得到振興?周恩來的思考越來越深入,對學習問題也有了新的認識。1911年,在一次修身課上,老師問學生:讀書是爲了什麼?同學中有的說是爲了幫父母記賬,有的說是爲了謀個人前途。周恩來鄭重地回答:“爲了中華之崛起!”後來,他還爲同學郭思寧題寫了“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贈言。

1912年10月,周恩來作《東關模範學校第二週年紀念日感言》,提出教與學的目的,都是爲國家造就人才,使國家富強起來。他寫道:“吾全校之諸同學乎。吾人何人,非即負將來國家責任之國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國民之學校耶?聖賢書籍,各種科學,何爲爲吾深究而悉討?師之口講指畫,友之朝觀夕摩,何爲爲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偉大人物,克負乎國家將來艱鉅之責任耶?以將來如許之重負,基礎於小學校三四年中,同學,同學,宜如何奮勉,始對之而不愧哉?”這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周恩來最早的一篇文章,充分表達了他對爲何讀書治學的認識。國文教師看後,欣喜地評價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爲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年少時立下的遠大志向,是周恩來一生的執着追求,也是他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1939年1月,周恩來在南開中學舉辦的校友座談會上,就青年在抗戰中的責任等問題發言,指出:“青年們一定要關心民族的存亡,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要把天下興亡擔在肩上,要把民族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凡是有利於抗戰的事都要支持、擁護;凡是不利於抗戰的事都要抵制、反對。”1951年2月,他回到母校南開中學視察,勉勵同學們說:“希望你們好好學習,認真鍛鍊。學了爲用,學了就用,爲工農服務,爲國家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服務。你們一定會比我們學得好,祖國的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二)

學習很重要,學習什麼也很重要。1963年7月,周恩來在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大會上作報告,從六個方面概括了應該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儘管這是對大學生說的,但很多方面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一是掌握學習工具。周恩來認爲,學習首先要打好基礎,掌握基本工具,就是“要把中國語文學好,不僅會說而且能寫;還要把基本的數學學好,不僅學自然科學的要學好,就是學社會科學的也要學好;高中學生,特別是大學生,還要學好一門或兩門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時隔近半個世紀,周恩來的這個觀點已經被實踐充分證明。

二是學好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周恩來認爲,不論學文科、理科、工科等,都應該學哲學,因爲“哲學解決我們的世界觀問題、思想方法問題”,“不學辯證唯物主義就無從批判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爲我們日常分析問題的武器,把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好傳統,也是我們黨的一條成功經驗。

三是學習社會科學。周恩來認爲,這方面最重要的是學政治,因爲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同時,要學經濟,懂得經濟規律,這是建設祖國離不開的;還要學歷史,汲取歷史經驗,發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他看來,學習社會科學“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地認識國民經濟的發展規律,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的發展道路”。

四是學習生產知識。周恩來針對學校教學不重視生產勞動知識的缺陷,特別是職業教育較差的情況,指出這必然導致“一般青年總是想向升學的方向發展”,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生的家長“替兒女的升學焦心”。他強調:“不但要加強專門的職業教育,而且一定要使我們的高小、初中和高中這三級的畢業生都能掌握不同程度的生產知識”,“在學校裡就能夠學會一門生產本事,以便他們進入社會就能夠參加生產勞動”。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周恩來當年指出的問題,今天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更加嚴重了,必須下決心加以解決。

五是加強科學研究。這是周恩來對中等專業學校特別是理工農醫等科的高等學校同學提出的要求,強調“要鑽研自己的學科,在實驗室和生產中進行科學實驗,然後再用到生產中去”,還提出努力“突破科學技術尖端,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期望。周恩來爲發展新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國防尖端科技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豐功偉績。

六是學點革命文藝。周恩來認爲,文藝修養和一個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是很有關係的。學點革命文藝,有助於增強個人修養,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和無產階級的戰鬥精神。就“有些青年覺得進口電影好,美國電影更好”的現象,他明確指出:“我們可以看一看這些東西,但是必須加以分析,學會辨別好壞,而不能看了受害。”應該說,科學借鑑國外,力戒盲目崇洋,不僅是學習文藝的必然要求,也是搞好各方面學習的基本要求。

(三)

重視學風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周恩來一貫強調要養成良好的學風,特別是要善於向羣衆、書本、實踐學習。

首先,要善於向羣衆學習。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羣衆是智慧的源泉。尊重羣衆、甘當學生,就能從人民羣衆那裡取到“真經”,學到有用的東西。周恩來強調:“要依靠羣衆,走羣衆路線,向羣衆學習。智慧是從羣衆中來的,你只要留心學,在勞動人民中遍地是人才,遍地是我們的老師。”

周恩來嚴格要求自己:“永遠不與羣衆隔離,向羣衆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1943年4月22日,他圍繞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向南方局幹部作報告,強調領導者要有學習精神,並深刻闡述了向羣衆學習的問題。爲什麼要向羣衆學習,“因爲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並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羣衆,汲取羣衆經驗,十分必要。”怎樣向羣衆學習,“我們要求同志們:(1)與羣衆接近和聯繫,在某種程度上要與他們打成一片;(2)傾聽羣衆意見;(3)向羣衆學習;(4)教育羣衆,不做羣衆的尾巴。”

其次,要善於向書本學習。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智慧之門的鑰匙。讀書是學習的主要途徑,但讀書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而要加以思考,分辨對錯,從而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周恩來指出:“書本上有些東西是對的,有些東西是不對的,就是不對的也要了解,這樣就可以使我們的知識豐富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爲了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毛澤東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從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61年6月中央工作會議,他先後四次倡導領導幹部學習政治經濟學。周恩來積極響應號召,1960年2月在廣東從化召集部分領導幹部開會,組成讀書小組,系統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他認真參加學習討論,並在學習總結時談了學習方法問題,說學習是長期的,要分析這本書,對的要加以肯定、發展,錯的要加以否定、批判。

再次,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本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加強學習,既要讀有字之書,又要讀無字之書,也就是向實踐學習。周恩來認爲,“這包括在生產實踐中學習,在革命鬥爭中學習,在科學實驗中學習,從而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

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是向實踐學習的基本方法。周恩來強調,制定合乎實際的計劃和指示,“必須經過最實際的調查研究,並使這些實際材料與黨的原理原則聯繫起來”。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了26年總理,每年都要深入基層瞭解情況,在此基礎上再作決策。1961年5月,周恩來到河北武安縣伯延公社進行調研,走訪了幾十戶貧下中農家庭,視察了生產隊的集體食堂,還到公社商店瞭解商品價格。根據所掌握的第一手情況,他認爲開辦食堂和保持部分供給制不符合農村實際情況,是廣大農村幹部和社員羣衆意見比較集中、反應比較強烈的兩個問題。周恩來如實向毛澤東彙報了調查情況,並提出應對方法,爲中央正確制定農村政策,特別是解決食堂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

(四)

實踐沒有止境,學習也沒有止境。周恩來上南開中學一年級時,寫了一篇題爲《一生之計在於勤論》的文章,開門見山地說:“欲籌一生之計劃,舍求學其無從。然學而不勤,則又何貴乎學?是故求學貴勤,勤則一生之計足矣。”他還列舉了“聞雞起舞”“映雪讀書”等中國歷史上的生動事例,充分論證了勤奮學習的重要意義。

周恩來的一生,正是勤奮學習的一生。無論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建設時期,他在繁重的工作中,始終堅持學習,擠時間讀書。1943年3月18日,他在整風學習中所寫的《我的修養要則》,第一條就是:“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第三條則是解決工學矛盾的辦法:“習作合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

後來,周恩來多次談到“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還說:“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中國這句古話很有道理。我們現在要更進一步,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改到老。學然後知不足,越學就越感到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的東西太少了。”1951年9月29日,周恩來在北京、天津高等學校教師學習會上作報告,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回答了知識分子如何學習和進行思想改造的問題。他說:“大家學習的目的是爲了改造自己。我想,凡是要求學習的人,都應該有這樣一個起碼的認識。”“拿我個人來說,參加五四運動以來,已經三十多年了,也是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改造。也許有的同志會說:你現在擔任了政府的領導,還要學習和改造嗎?是的,我還要學習和改造。因爲我不知道的事情還很多,沒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認識,這樣才能夠進步。”周恩來的報告情真意切,給在場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這是周恩來1958年勉勵侄子周榮慶到基層鍛鍊的一句話。周恩來的爲學之道,爲之注入了新的內涵,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