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入股漢堡港出現轉機 德國政府擬有條件批准

德國政府擬有條件批准中資入股漢堡港(如圖)。(德國漢堡港官方網站)

觀察者網26日報導,中資入股漢堡港案在各方僵持不下之際,出現轉機。多家外電與德媒《南德意志報》當地時間25日相繼報導,官方消息人士透露,德國聯邦政府各部門已經達成妥協——允許中資入股24.9%、而非原定的35%,以防止中資獲得漢堡港的營運決策權。

報導稱,中資入股漢堡港是否通過,德國聯邦政府內部近期炒個不休,以經濟部爲首的6個政府部門試圖阻止交易;但總理府選擇站在德國企業界一邊,有意推動收購案在10月底完成。

該降低中資持股比例的妥協方案,將在當地時間26日聯邦內閣會議討論,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會達成最終決定。

這一場風波始於2021年9月。當時,德國第一大港漢堡港務集團漢堡港口與物流公司(HHLA)和中遠海運共同宣佈,中遠海運港口將獲得漢堡港Tollerort貨櫃碼頭35%的權益,作價爲6500萬歐元。

今年10月31日是收購案達成的最後期限。德國相關法律規定,如果政府沒有在截止日期結束前通過禁止交易或延長期限的決議,該交易在法律上被視爲自動完成。

隨着截至日期越來越近,德國聯邦政府傳出有意否決收購案的消息。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綠黨)9月就放言反對,還聲稱德國將降低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半導體的依賴,且在與華貿易往來上「不再天真」。此後,經濟部展開投資審查程序,並牽頭其他5個聯邦政府部門對收購案發出警告。與此同時,歐盟內部也傳出質疑聲音。

不同於哈貝克和經濟部,聯邦總理府選擇站在支持收購案的德國企業界一邊。德媒日前報導稱,總理蕭茲已指示相關部門起草一份妥協方案,有意推動收購案在10月底完成。

《南德意志報》25日引述消息報導,中資入股漢堡港的障礙已經清除,此前拒絕該交易的六個聯邦部門放棄了抵制,與總理府達成了妥協。多名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根據妥協方案,中遠海運被允許收購漢堡港Tollerort貨櫃碼頭24.9%而非35%的股份。

外電報導,在德國,24.9%的比例被認爲低於「有否決權的少數股權」(a blocking minority)的水準,若交易達成,作爲少數股東的中遠海運將無法獲得漢堡港的營運決策權。

有消息人士表示,聯邦政府可能還會嘗試爲該交易附加額外擔保,以進一步減少中遠海運對港口碼頭運營的影響。另一名消息人士稱,「當然,現在需要由中遠海運表示也對妥協方案感到滿意」,交易才能完成。

另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 EU)報導,漢堡港口與物流公司(HHLA)發言人海姆斯(Hans-Jörg Heims)迴應稱,該公司「正與德國政府進行建設性的談判」,雙方已討論過降低中遠海運入股比例的可能性。但他補充說,「這當然也應取決於中遠海運的態度」。

儘管如此,聯邦經濟部和外交部(部長均爲綠黨成員)還是頗有微詞,仍希望完全阻止該交易。

一名匿名經濟部官員告訴路透:「相關聯邦政府部門將24.9%股份的限制視爲防止更糟糕事情發生的『緊急解決方案』……但這並不能解決實際風險,因此有關部門仍認爲全面禁止是正確的做法。」哈貝克25日再次表態稱:「經濟部的立場是,如果可能,我們不應該讓中國投資(德國)關鍵基礎設施。」

該妥協方案將在當地時間26日舉行的聯邦內閣會議上討論,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會達成最終決定。但根據路透社獲得的消息,哈貝克等人的阻止「不太可能成功」。

路透報導,有消息稱蕭茲計劃於11月初訪中,但未得到官方證實。值得一提的是,蕭茲在上臺前擔任了7年之久的漢堡市市長,在此期間一直支持漢堡市發展對華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