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會議,9大信號!

根據政事堂報道: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萬衆期待的三中全會也來了。

本次政治局會議涉及的內容之多、語氣之重,近年來罕見,開篇便以六個氣勢磅礴的“必然要求”,來定義改革開放和深化改革。

關於改革的措辭,也從以往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變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標誌着,中國即將開啓新一輪的改革。

這場改革的宣佈時間,就是今年7月將召開的三中全會。

而且,是先啓“改革”,再談“開放”。

與此同時,上層對局勢判斷的變化,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對外,上次美國四巨頭訪華後的去年7月政治局會議,我們的判斷是“外部環境複雜嚴峻”;

舊金山會晤後,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們的判斷是“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本次美國雙巨頭訪華後的4月政治局會議,我們的判斷是“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

可以說,上峰對國際經濟形勢是非常的不樂觀。

但是對內,局面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對國內變得非常的樂觀。

國家對宏觀情況的判斷,從4月和7月的“社會預期持續改善”,12月的“社會預期偏弱”,到了今年4月竟成爲“社會預期改善”。

就像A股股指,在短短一個季度的時間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考慮到今年從央行到發改等各宏觀部門都沒有類似的樂觀表態和數據的支撐,說明這個樂觀,有可能是來自外部或者是預期的變化。(近期,外資券商突然也重新看好中國)。

另外還有兩條內容,也可以佐證中央的信心很高。

國家對於提振信心方面,從去年4月的“提振經營者信心”,到7月的“提振投資者信心”,今年4月,升級爲“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說明中央開始驅動各級官員們發力,讓大家放手去幹,這與本次會議提出的“乘勢而上”,不要“前緊後鬆“,說的都是要讓政府發力。

此外,我們特意將會晤耶倫與布林肯放在本次政治會議之前,他倆出訪前,曾頻頻高調宣揚中國“產能過剩”。

但是相較於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主要工作挑戰重,就有“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而四個月後的本次會議,產能過剩的內容竟被刪掉了。

根據官方披露信息,這次會議超出大家的預期,下面簡略梳理一下。

1、三中全會非常值得期待。7月舉行,這次會議的主題讓人振奮,琢磨怎麼深入進行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主要內容聚焦“改革開放”,特別是怎樣激發思想活力、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活力的大解放。爲民營企業立法會擺上三中全會的檯面,其他系列關於改革開放的大動作,非常值得期待。

2、經濟情況總體上在好轉。增長快、結構優、質量升,開局不錯。但挑戰也不少,需求弱、企業緊、風險多、內外環境複雜。

一季度GDP增5.3%,超預期,靠出口和製造業。需求和價格上不去,GDP平減指數降,感受不太好。房市冷,年輕人找工作難,消費謹慎,企業利潤增幅小,出口回暖但外需不穩定。總之,有進步也有難題。

3、緊跟指揮棒,穩定預期。別一陣風一陣雨,政策定了要快準狠地落實。得瞅準別讓政策打架,給大家一個清晰的盼頭。出臺新規定得悠着點,別拖後腿,不頂用的老規矩也得清理掉。

一季度經濟增長了5.3%,比預想的好,主要是出口和製造業投錢多了。但話說回來,大家買東西的熱情還是不夠,價格也上不去,算上錢的多少,GDP只漲了4.2%,還有一個衡量物價的指標降了1.3%,讓大夥兒感覺不太美。

房子賣得不怎麼樣,比去年一季度少了19.4%。商家只能降價促銷,企業賺的不多,一季度利潤才漲了4.3%。出口倒是有點起色,但外面的市場變數大,能不能穩住還得瞧。說到底,發展纔是王道。

4、趕緊發行長期特別國債。發了就要用到實處,專項債券也得加快發行速度,保證政府能大膽花錢。對於債務重的地方,既要真減債,還得穩住發展。

財政上要加把勁,今年的盤子是4.06萬億的赤字,3.9萬億的地方專項債,還有1萬億特別國債不計入赤字,加上之前的1萬億特別國債,還有那個PSL手段。

一季度政府花的比賺的多,收入比去年少了2.3%,開銷卻多了2.9%。開頭幾個月花得慢,但後面估計會加快速度。發改委說,所有的新國債項目爭取在6月底前動起來;二、三季度,專項債要加快腳步,發改委挑好了項目,正往財政部那邊送;下半年,超長期國債的錢也會慢慢用起來,方案已經在寫了。

說到防風險,減債一直在做,要控制新債,處理好舊債,還要幫城投公司轉型。最近強調了,要快點減少融資平臺的數量和債務。從長遠看,稅制和財政制度得改,不能老靠賣地過日子。

5、降息降準,保持寬鬆。比如調調利息,降降準備金,讓實體企業有更多的實惠,借錢更容易,成本更低,現在大方向是放鬆銀根。

另外,雖然錢是放出去了,但好多還沒流到實體經濟裡頭,活錢不夠轉。央行領導鄒瀾說過,得防着錢在金融圈子裡空轉,得調整規則,確保錢能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隨後央行又提了個思路,買賣國債是個好法子,既能控制市場上的錢多錢少,還是以後調控的新式武器。央行直接買國債,能幫財政政策一起使勁,直接給實體經濟加油,也是個新穎的放水方式。

6、以舊換新是一篇大文章。真槍實彈地推動大換新,讓老舊設備和消費品都煥然一新,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升級安全生產設施,讓大家放心消費。

以前靠修路蓋房拉經濟,現在更看重基礎設施升級、設備更新和新質生產力。發行國債、專項債,長期特別國債,都得用在刀刃上,比如新能源、新基建熱門領域,還有保障房,都能得到專項債的支持。

工業設備更新是好事,帶動私人投資,但得配合全面的激勵政策,看產能跟不跟得上。消費品以舊換新是個刺激消費的好法子,商務部現在重點關注汽車、家電和裝修。說到底,消費要真正熱起來,得讓大家錢包鼓、工作穩。3月份,雖然大家名義收入漲了6.2%,但還是比花銷增長慢,得再加把勁。

7、保交房與去庫存並舉。“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確保買到的房子按時交,同時現在大家對好房子有了新想法,得琢磨着怎麼處理現有的房源,同時改進新建房,建立房地產新模式。

現在房地產的存貨堆得老高。據統計,到2024年3月爲止,全國馬上能賣出去的房子有7.5億平方米,大概需要8.3個月才能賣完;要是算上還在建的和能拿來賣的有38.7億平方米,得43個月才能清空;要是再寬泛點,把所有能想到的潛在房源都算上是47.6億平方米,得53個月才能處理完。

一邊是庫存高企,一邊是新市民和年輕人着急着要買房或換好房子。國常會提到要新變化,構建市場和保障相結合的住房體系,調整一些規則推動新玩法落地。

保交房救市要快。有建議搞“住房銀行”或“國家級房地產平臺公司”接收多餘的房子用來做保障房。江蘇、鄭州在試水,把空置二手房轉爲租賃就是。參考國外,搞個大的“住房銀行”或“國家級房地產平臺公司”去庫存也是不錯的思路。

8、想法讓股市熱鬧起來。讓股市從一個只知道抽血的地方,變成一個大家能安心投錢賺錢的好地方,股市得更公正、更敞亮。

日前,國務院甩出了新“國九條”大禮包,主要是爲了加強監管,防着風險,護着小股民的腰包,把制度破洞補上,要讓股市從吸金池變身成養金池。明確股市未來怎麼走,上市規則更科學,教企業怎麼提升自己的價值,不行的公司直接踢出局,證券公司和基金得管嚴點,交易上不能糊弄,要吸引更多長期投資。

9、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讓大家更樂意掏錢參與。擴展中間產品、服務、數字交易,還有跨境電商這些外銷業務;助力民企開拓國際市場,吸引海外的資金和技術。現在看來,民企在投資、生產和出口這些領域漸漸找回了狀態。2月份,民間投資從負轉正,從跌0.4%逆襲增長0.4%,3月份更是攀升到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