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預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持續提升

(原標題:電池與能源管理|供需持續改善,出海、新技術破局:2024年下半年投資策略)

來源:中信證券研究

文|吳威辰  許英博  尹欣馳  李景濤

王喆  敖翀  拜俊飛  汪浩  柯邁

展望2024年下半年,在車型週期和降價的刺激下,預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持續提升,同時在電池成本下降、運營經濟性擡升的推動下,儲能裝機需求有望高速增長;預計電池和材料環節資本開支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供給有望加速出清,產業鏈頭部公司積極佈局海外市場、引領新一輪技術創新,有望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場份額,預計行業格局會進一步優化。重點推薦具備行業競爭力的供應鏈優質頭部企業。

▍新能源汽車&儲能:在車型週期和價格週期推動下,終端需求有望持續增長。

1)新能源汽車方面,在以800V爲代表的技術下沉、車型降價週期刺激下,據中汽協數據,2024Q1國內銷量達208.9萬輛,同比+31.8%,增速強勁,我們預計全年銷量1232萬輛,同比+29.8%,年內單月滲透率有望達50%。海外來看,歐洲受部分國家補貼退坡或退出影響,短期銷量增速或有放緩;美國在IRA補貼刺激、同時放緩對部分關鍵原材料的FEOC(敏感外國實體)限制下,我們預計2024年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仍有望保持約40%的高速增長;伴隨歐美車企新一代電動化平臺在2024-2025年的密集導入,我們預計2025年之後新車型將驅動海外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提升;綜合國內和海外市場,我們預計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1,827萬輛,同比+25%。

2)儲能方面,新型儲能裝機將維持高速增長態勢,CNESA預計2024年國內新型儲能在理想情景下新增裝機41.2GW,同比+92.3%;從電池出貨量來看,EVTank預測,2024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有望達到307GWh,同比+37%。目前鋰電儲能價格逐步見底、電力市場改革逐步推進,帶來儲能系統的經濟性提升,海外儲能市場對國內電芯依賴度較高,支撐國內儲能電芯需求增長。此外,在電力系統綠色化轉型趨勢下,政策重點關注長時調峰儲能如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液流儲能等,以及短時調頻飛輪儲能,此類新型儲能處在產業化爆發前夜,有望成爲儲能行業第二成長曲線。

▍電池:供給端持續出清,開啓出海及新一輪技術週期。

2023年電池經歷需求增速換檔、產業鏈整體降庫存以及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後,目前下游需求穩定增長、上游材料價格企穩,行業核心矛盾逐漸從成本端轉向供給端。資本開支來看,我們據公司財報數據梳理,截至2024Q1末,鋰電行業整體“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同比增速約24%,同比-38pcts,環比-7pcts,增速處於歷史低位水平。在供給端持續出清的背景下,頭部電池企業通過加速出海以及技術創新,有望實現較強的盈利水平和全球份額的持續增長。以寧德時代爲例,公司德國工廠於2023年成功量產且產能持續爬坡,匈牙利工廠持續推進,根據其公告,寧德時代預計將於2026年量產供貨;國內電池企業隨着海外產能的陸續投產,有望逐漸侵蝕日韓企業份額。此外,以快充、半固態/固態電池爲代表的新一輪電池技術創新週期正加速推進,技術差異化足夠強、前期研發投入規模較大的頭部電池企業有望進一步拉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差距,擴大盈利和份額優勢。

▍鋰電材料:盈利修復、格局優化,技術創新驅動成長。

經營層面,我們覆盤鋰電材料業績表現,2023年受金屬原材料價格波動、行業去庫存、加工費下降等因素影響,鋰電材料環節業績普遍承壓,但從2024Q1情況來看,在原材料價格企穩、庫存和加工費見底,多數環節盈利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修復,據各環節公司財報,2024Q1三元前驅體/負極業績環比分別+66.4%/+106%,鐵鋰環比虧損大幅收窄,電解液&六氟環節環比扭虧爲盈。

格局層面,多數環節頭部企業份額相對穩定,部分環節龍頭份額甚至進一步提升,以磷酸鐵鋰龍頭湖南裕能、電解液龍頭天賜材料爲例,2023年份額分別爲29.5%/34.7%,同比+1.9/ +0.8pcts。

展望後續,供給端來看,根據各公司公告,鋰電材料各環節此前較多的再融資項目現多數處於暫停或終止狀態,根據各公司公告,我們統計2022年以來鋰電材料產業鏈終止+未發行的項目資金接近500億元,資本開支放緩背景下,產能利用率提升與在手現金的充裕度成爲競爭的關鍵;需求端,下游電池開啓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對鋰電材料提出更高要求,高壓快充、半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產業化的落地,預計將拉動對高鎳三元、硅負極、碳納米管等材料領域的需求。

▍產業趨勢:積極出海打造全球競爭優勢,技術創新、融資約束推動供給側出清。

展望後續產業趨勢,我們認爲主要包括:

1)新能源整車+儲能加速出海:根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77.6%;根據SNE Research數據,2023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爲185GWh,同比+53%,全球TOP10儲能電池供應商中,中國企業佔到8家,合計出貨165GWh,全球佔比達86.5%;新能源整車和儲能出海如火如荼,有望貢獻新的增長點。

2)電池企業盈利進一步分化:在差異化顯著的電池領域,憑藉原材料、製造端構築的成本優勢,國內頭部電池企業盈利能力較海外企業拉開更大差距,對比來看,2023年寧德時代毛利率較LGES高7.6pcts,較2022年進一步提升。

3)快充、固態等新技術滲透率加速提升:隨着新一輪技術“平價”週期的開啓,我們預計800V快充、固態等新電池技術滲透率將加速提升。

4)融資約束加速供給出清:我們判斷2024年鋰電行業股權融資仍將面臨壓力,疊加產業鏈公司在手現金持續消耗,行業供給有望加速出清,盈利能力穩定、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的各環節頭部企業有望在此輪競爭中勝出。

▍風險因素:

新能源車需求不及預期;儲能裝機量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格局惡化的風險;逆全球化加劇,海外業務拓展不及預期;上游原材料大幅波動風險;新技術客戶驗證與產能投放不及預期;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超預期變動。

▍投資策略:

展望2024年下半年,在車型週期和降價的刺激下,預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持續提升,同時在電池成本下降、運營經濟性擡升的推動下,儲能裝機需求有望高速增長;預計電池和材料環節資本開支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供給加速出清,產業鏈頭部公司積極佈局海外市場、引領新一輪技術創新,有望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場份額,預計行業格局將進一步優化。重點推薦具備行業競爭力的供應鏈優質頭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