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的這場比賽

中國自從鴉片戰爭以來,備受數萬裡以外的西方列強的欺凌,此誠李鴻章在1872年的奏摺所言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之後中國知識分子積極變法求生,從戊戌新政、五四、文革、六四,到今天的港臺憤青,在全盤西化的浪潮中我們否定了過去。國民黨所代表的學習美英路線和共產黨所代表的共產主義路線的競爭中,精英階級大多數拋棄了中國的傳統價值,也失去了民族靈魂。好在中華的靈魂在草根階級中保存下來了,而中國的近代史充分顯示出草根力量的韌性,習近平的陝北插隊,給了他寶貴的營養,締造了他的改革成功,而韓國瑜的草根力量,也將綻放出勝利的花朵。

史學家錢穆說,歷史是一個民族全部的人生經驗,所以歷史是研究人文科學的一種最基本的學問。《中庸》雲「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歷史精神就是就是從浩瀚的歷史事實中提煉出的主宰文明的精髓,它讓我們能「鑑古知今,究往窮來」。

清末時中國面臨被瓜分滅亡的危機,但是梁任公發表〈中國不亡論〉,70年前臺灣在風雨飄搖之際,錢穆說「我認爲中國不僅不會亡,甚至我堅信我們的民族,還有更偉大光明的前途。」他們爲什麼能洞悉未來?因爲他們透過歷史和文化,掌握了整個民族發展的動向。

今天,美國有許多人因擔心中國的崛起強調文明衝突,事實上,17世紀以來的許多西方人士,包括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萊布尼茲及近代的湯恩比,都認識到中西文明的良性結合是人類的未來前進方向。

由於百餘年來長期受到強勢西方文明的洗腦,許多人迷信式的歌頌西方「普世價值」,卻以批判的態度看中國傳統文明,否定中國的制度。人類的共同希望是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改善,民主是個手段,而美式民主更只是選項之一。美式民主的最大危機是已經變成維護少數利益團體的工具,遠離了維護全民利益的初衷,最大問題是已無法自我改正。

中共治下的大陸當然仍有諸多缺點,但是歷史證明他們有能力改正。今天的許多城市高樓林立、經濟繁榮、街道整潔,民衆的守法和公德心都有長足的進步。年輕一代不僅熟知現代知識而且還保有謙遜的傳統美德,更有一顆對國家及個人前途的信心。

這次中共建政慶祝活動中,最重要的強調就是不忘初心,也就是爲全體人民謀福利的初心。國際上如能切實貫徹「共建共用、合作共贏」的精神,這將與西方對弱勢國家的侵略和剝削政策形成強烈的對比,對開發中的國家而言,選擇豈不明顯?臺灣又豈能不睜大眼睛做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作者爲中美論譠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