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塞鐵桿友誼,背後有哪些人正虎視眈眈……

5月5日至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結束法國訪問行程後,當地時間7日晚,習近平主席乘專機抵達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在機場等候迎接。

這是自2016年習近平主席到訪塞爾維亞後,時隔八年再次訪問此地。2016年中塞兩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雙邊關係實現跨越式發展;2024年,兩國領導人共同簽署關於深化和提升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

塞爾維亞是最早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之一,2023年“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之際,武契奇總統率領龐大政府代表團來華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雙方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並繼續開創合作。

在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極端複雜動盪之際,中塞兩國的友好互信交往,傳達了什麼信息,能爲國際社會帶來什麼意義?兩國能爲推動當前區域衝突的和平解決,作出哪些努力和協調?同時,在面臨來自西方的無理打壓方面,中塞有着相似的挑戰,各自如何應對外部施壓,如何避免這些外部因素騷擾甚至破壞中塞關係?未來,中塞兩國將如何繼續合作、深耕,開創新的里程?

前南聯盟信息部長的格蘭·馬蒂奇先生,曾親身經歷了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近日他向觀察者網講述了自己見證的中塞關係發展歷程,並就上述問題分享了他的觀點。

塞爾維亞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到訪 圖自新華社

【翻譯/菲利蒲·菲利波維奇(塞爾維亞在華留學生)】

觀察者網:5月7日至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塞爾維亞。這是時隔8年以後,習近平主席再次訪塞,本次訪問,對塞爾維亞來說有何重要意義?我們注意到,西方國家高級別領導人很少訪問塞爾維亞,但中塞高層互訪在過去數年中較爲頻繁,去年10月武契奇總統來華參加“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中塞之間的密切交往說明了什麼,這種緊密關係又將如何影響中塞兩國在更廣泛的中東歐地區的地位?

馬蒂奇: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與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之間就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好關係,這種堅實的紐帶促使兩國共同簽署了《關於友好合作關係的聯合聲明》。

相信中國讀者都知道,1999年北約入侵南聯盟,當時甚至發生了中國大使館被轟炸的悲劇,導致三名中國公民不幸喪生,27人受傷。可是這一悲劇不但沒有使兩國感到畏懼,反而進一步鞏固了兩國關係,使中塞之間產生了患難與共、堅如磐石的深厚友誼。此後的二十年裡,中國與塞爾維亞的合作關係不斷昇華,最終鑄就了被譽爲“鋼鐵友誼”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塞爾維亞更是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藉此契機在政治、經濟、軍事、能源、環保等多個層面深化了與中國的全方位合作。

習近平主席於當地時間5月7日至8日抵達塞爾維亞開展訪問,這個時間點也正值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25週年紀念日。據我所知,在中國,“炸館事件”也被稱爲“五八事件”,中國人民在每年的5月8日都會深切緬懷在事件中遇難的同胞。然而,由於炸館事件發生在當地時間5月7日晚上,因此塞爾維亞通常在5月7日舉辦紀念活動。

中塞兩國人民的紀念活動,無疑是對外界傳達一個明確信息:我們將銘記歷史。上一次習近平主席訪問塞爾維亞是在2016年,當時曾前往中國駐南聯盟被炸使館舊址,憑弔在使館被炸事件中犧牲的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3位烈士,他們也是咱們媒體界的同事。

中國外交官在多個場合都明確表示,美國不僅欠中國人民血債,也欠塞爾維亞人民血債。每當我們回想起這段歷史,都會感到悲痛與憤怒。但我特別敬佩中國在這件事上展現出的堅韌與氣節,同時也感激中國人民一直銘記着1999年的那段歷史。正如5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塞爾維亞《政治報》發表的題爲《讓鐵桿友誼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的署名文章中所言:“我們不能忘記,25年前的今天,北約悍然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國人民珍視和平,但絕不會讓歷史悲劇重演。中塞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成爲兩國人民的共同記憶,將激勵雙方一道闊步前行。”

我本人就是那次“炸館事件”的直接見證者,當時我就在現場。兩年前,我曾和觀察者網進行過一次視頻對談,那次經歷讓我難以忘懷,也是我首次在中國媒體上分享這段歷史。至今回想起來,我仍不敢相信當時親眼目睹的場景。然而,我感到無比榮幸,在那場悲劇之後的歲月裡,能親眼見證中國的崛起與強大,更慶幸塞爾維亞能有中國這樣一個如兄弟般的朋友。

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使館建築物嚴重被毀。圖自新華社

然而,近年來,西方勢力一直在試圖阻撓中塞關係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甚至在某些國家開展直接或間接的反華輿論宣傳攻勢。儘管如此,塞爾維亞作爲中國在歐洲忠實且長期的朋友,始終堅守立場。此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之間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情,對於推動兩國合作達到新的高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習近平主席的訪問不僅意味着中塞戰略合作的持續深化,更是對塞爾維亞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政治和道義支持。而塞方則一再強調與中國之間的“鐵桿友誼”堅定不移,這標誌着中國在歐洲擁有了一個不可動搖的夥伴。

關於你提及的西方領導人,他們顯然對來訪塞爾維亞心存牴觸。他們對塞爾維亞人民缺乏基本的尊重,甚至視塞爾維亞爲他們擴張途中的障礙。每當西方的高層領導人到訪塞爾維亞,總是帶着威脅和恐嚇,企圖迫使我們承認科索沃的獨立或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2022年5月朔爾茨訪問塞爾維亞時的行徑。他竟在我們的領導人面前公然要求塞爾維亞承認科索沃的獨立並對俄實施制裁,更宣稱承認科索沃獨立是塞爾維亞加入歐盟的先決條件。這是德國領導人首次如此明目張膽地提出此類要求,之後他便匆匆前往“科索沃”進行訪問。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同年11月朔爾茨在德國媒體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寫道:“《聯合國憲章》及其原則必須得到遵守,這涵蓋了所有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被視爲另一個國家的後花園,這一點,在歐洲關於烏克蘭的情況同樣適用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試想,這位曾在幾個月前對塞爾維亞領土主權提出逼迫性讓步要求的歐洲國家領導人,如今卻大談特談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這種雙重標準似乎已深植於所有西方領導人的血液之中。

關於最後提到的中國與塞爾維亞合作在中東歐地區的影響力一事,可以說塞爾維亞是唯一一個能夠全面展示與中國深度合作所帶來諸多益處的歐洲國家。正因如此,西方國家對我們與中國的緊密合作持有一定的牴觸態度。中東歐國家普遍希望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然而由於北約和歐盟的機制性限制,他們難以自由地與中國展開合作。而塞爾維亞,以及現在的匈牙利,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因此擁有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間,不會任由傀儡政客推行意識形態化的政策。

實事求是地講,如果中東歐國家渴望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與中國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塞爾維亞無需做出太多改變,只需堅持當前的合作道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模範作用。

當地時間5月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大廈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舉行會談。會談前,武契奇陪同習近平來到政府大廈平臺(左圖)。大廈廣場上,一萬五千名塞爾維亞民衆揮舞中塞兩國國旗,對習近平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右圖)。(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丁海濤 攝

觀察者網:與8年前習近平主席訪塞時候不一樣的是,近年來全球地緣政治劇烈變化,在歐洲板塊,當前俄烏戰事久拖不決,戰爭對世界造成的衝擊與外溢影響十分巨大。作爲緊鄰俄烏戰場的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來說,您如何評估俄烏衝突對塞匈兩國的影響?這場衝突對塞爾維亞與西方之間的關係帶來何種影響?

馬蒂奇:塞爾維亞在這場衝突中面臨着巨大的壓力,然而從整體上來看,塞爾維亞仍然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大部分塞爾維亞民衆認爲,俄烏戰爭是一場由第三方故意挑撥離間而爆發的兄弟民族之間的衝突,因此塞爾維亞民衆對於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衝突感到十分痛心。

俄烏衝突催生了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同時也給塞爾維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挑戰在美國和歐盟對塞爾維亞施壓、要求其參與對俄羅斯的制裁,並迫使其放棄軍事中立立場時,顯得尤爲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塞爾維亞在歷史上曾遭受長達近十年的制裁,其中部分制裁源自聯合國機制,而更多則是由美國和歐盟國家在聯合國框架外單方面實施的。這段經歷深刻影響了塞爾維亞的政治立場,使其堅信制裁往往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滋生新的麻煩和矛盾。再者,作爲1999年曾遭受北約非法軍事侵略的國家,塞爾維亞自然無法與北約這一軍事集團結盟。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紛爭必須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戰爭絕不是出路。任何軍事行動都不符合俄羅斯或烏克蘭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只會讓第三方得益。但同時,審視這一關係時,我們不能忽視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包括蘇聯解體、北約勢力不斷逼近俄羅斯邊境,以及在烏克蘭發生的對俄羅斯族人基本人權的侵犯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衝突問題上,除了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持有不同觀點外,新上任的斯洛伐克政治領導層也表達了與塞匈類似的看法,他們認爲延長衝突和進一步武裝烏克蘭並不能帶來真正的解決方案。而與此同時,其他歐盟國家,在美國和英國的引領下,卻持續推行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對俄消耗戰略”,將其視爲未來十年的政策目標。

觀察者網: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中法就中東局勢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您期待中塞會在俄烏問題上有些共同表態或呼籲嗎?中塞在推動俄烏局勢發展上可以有哪些共同努力或協調?

馬蒂奇:對塞爾維亞而言,當前的俄烏戰爭造成了一個尷尬局面。一方面,與塞爾維亞友好的俄羅斯正深陷與烏克蘭的衝突;另一方面,曾經對塞爾維亞進行過轟炸的北約卻在支持烏克蘭。這種複雜的國際關係,讓塞爾維亞處於兩難境地。

老實說,塞爾維亞民衆對俄烏戰爭的感受是非常複雜的,因爲他們既能體會到烏克蘭民衆的苦難,也能理解俄羅斯的立場,兩國在這場衝突中都是受害者。北約空襲南聯盟與俄烏戰爭的根源幾乎一樣,都是北約的東擴政策。北約入侵南聯盟標誌着北約暴力東擴的開始,而俄烏衝突則是在北約東擴達到極限後,俄羅斯做出的反擊。本質上,這兩起事件分別處於北約東擴過程的起點和終點。

對於塞爾維亞而言,烏克蘭沒有承認科索沃的獨立,這爲塞爾維亞與烏克蘭開展對話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俄羅斯在維護塞爾維亞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給予了堅定支持。基於雙方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宗教相似性,塞爾維亞與俄羅斯之間可以發展更爲密切的關係和交流。塞爾維亞領導人跟中方領導人一樣,也是這個世界上爲數不多的、能夠同時跟烏克蘭和俄羅斯政要開展對話的領導人。

因此,塞爾維亞完全有條件成爲俄烏和平談判的理想地點,同時也樂於爲中方提供一個參與這一談判的平臺。通過這樣的角色,塞爾維亞有機會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俄烏雙方的和解,同時也爲自身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此外,習近平主席在法國與馬克龍總統共同提出的在奧運會期間實現全球停戰的設想,是一項卓越的倡議。過去三年裡,無論是巴以衝突還是俄烏戰爭,都已對世界產生了極其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倘若這一倡議能得到有效實施,即便只是短暫的全球停戰幾天,也能爲人們提供一個冷靜下來、深刻反思我們人類自身行爲的機會,這對於局勢發展無疑是極爲有益的。

2022年6月,武契奇向民衆發表講話。視頻截圖

觀察者網:2023年是“一帶一路”十週年,今年是新十年的啓程,您如何看待中國與塞爾維亞在經濟、基建等領域的合作前景?當然,中塞還有一些更廣泛的合作,如政治、軍事,今後會繼續深化嗎?未來中塞關係將呈現出怎樣的面貌,您對中塞兩國分別有何期待?

馬蒂奇:鑑於西方對塞爾維亞地緣政治取向的批評,與中國的合作顯得愈發重要。爲了捍衛國家利益,塞爾維亞領導層必須將經濟發展和防禦能力提升作爲首要任務。加強與中國這一全球領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是塞爾維亞經濟和整體發展的明智之選,也是增強國家安全的前提。

“一帶一路”倡議爲塞爾維亞提供了實施關鍵基礎設施項目的契機,這些項目不僅重塑了交通格局,還促進了人員、貨物和資本的全方位流動。因此,繼續在該倡議框架下展開合作,對塞爾維亞而言是一條穩健的發展道路。

此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中國在塞爾維亞推進的基礎設施項目是歐盟不太願意深入觸及的領域。這種缺乏興趣的原因顯而易見,因爲這些項目具有長期性,其回報也需要從長遠的角度來評估。對於相對短視的西方國家而言,在巴爾幹地區進行建設是一項虧本交易;同時,他們的政治體制特性導致政府運作缺乏長遠規劃,他們連自己國家的未來都難以清晰規劃,更別提在東歐巴爾幹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了。

然而,從實際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地區渴望發展,如果其領導人具備長遠視野,制定了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發展規劃,那麼他們必然會認識到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建設完成後,其他相關基礎設施也會隨之完善。這樣一來,曾經不發達的城市便能吸引新的工廠和企業入駐,而那些原本貧困的地區也有望邁向更加富裕的生活。

其實,道理並不複雜,就看有沒有那個魄力和信心了。

2021年3月22日,匈塞鐵路塞爾維亞巴塔吉尼卡至舊帕佐瓦段左聯絡線順利開通運營。圖自中國一帶一路網

觀察者網:在中國,我們知道塞爾維亞去年提前進行國會選舉,總統武契奇不久前公開透露“受到重大威脅”,但更多更詳細的消息就沒那麼多了,其實中國讀者對塞爾維亞國內動態非常關心,只不過在所謂的國際主流媒體上能夠了解的信息並不豐富、渠道也比較單一,藉此機會您能否探討一些您認爲中國讀者應當瞭解的塞爾維亞國內政治的重要動態?在當前國內外環境下,塞爾維亞面臨的最大內政挑戰有哪些?

馬蒂奇:塞爾維亞當前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其實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緊隨塞爾維亞新政府的成立,而此時也正值西方集團對塞爾維亞及波黑塞族共和國在代頓協議中的地位施加重大壓力的階段。

過去三十年來,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民族一直承受着各種壓力,包括經濟制裁和軍事侵略,這些壓力主要源於美國、英國和德國等主要西方國家,它們爲了自身利益和地緣政治目標而推動的地區分裂和關係重組。這些壓力先是導致南斯拉夫解體,隨後又試圖進一步分裂塞爾維亞,具體表現爲西方推動塞爾維亞南部省份科索沃的獨立。

此外,西方還試圖通過破壞1995年《代頓和平協議》的基本原則,推動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央集權化,從而剝奪塞族共和國及其境內塞族人與其他族羣的平等地位。這一系列地緣政治博弈中,還包括在聯合國大會上推動通過關於斯雷布雷尼察所謂種族滅絕的決議,這個行動顯然帶有政治性,旨在廢除塞族共和國的地位,污名化塞爾維亞人,從而爲最終推動科索沃獨立進一步建構正當化理由。

觀察者網:在西方施壓這個問題上,中國與塞爾維亞似乎有一定“共鳴”。近年來,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企業進行一系列抵制或打壓措施,從早年的華爲和中興,到如今的Tiktok。作爲傳媒界專家,您如何看待美國對Tiktok的打壓行爲?從傳播角度,您如何評價像Tiktok這類新媒體在西方輿論中所扮演的角色?

馬蒂奇:作爲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前信息部長,我以前天天都能聽到西方國家關於所謂媒體自由和客觀報道的“訓導”,他們將此標榜爲人權和自由體系的基石。然而,我每天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在那些自稱爲民主典範的國家裡,關於塞爾維亞的真實信息卻遭到封鎖。

之前,我跟觀察者網有過對談,深入探討了西方媒體對塞爾維亞的歪曲和妖魔化宣傳。我相信中國讀者對“妖魔化”這個詞並不陌生,因爲中國也是西方輿論長期“妖魔化”的對象。在與中國朋友的交流中,他們甚至向我展示了BBC使用陰間濾鏡手法的對比圖。在那次談話中,我詳細講述了我們如何竭盡全力與西方的信息戰進行抗爭。讓西方媒體說出真相,確實難上加難,哪怕他們只是表現出一絲絲的客觀性也好。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北約轟炸期間,我們曾拉着他們的記者,讓他們親眼目睹他們的國家所造成的傷害以及違反國際法的行爲。

至於TikTok也好還是華爲也罷,很簡單,其本質是賊喊捉賊。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在《說服的力量》一書中就深入剖析了西方政府機構對互聯網信息流通的控制和影響。這種影響在斯諾登事件中得到了印證,該事件揭露了一個或許讓他們都心寒的現實,那就是購買和使用美國各類軟件的用戶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錢資助他們對自身的監控,可謂是花錢找罪受。

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所謂的言論自由實際上存在着兩種明顯的情況。首先,你可能的確可以暢所欲言,但這些言論往往沒有任何實際影響力。即使你隨意發表觀點,也可能無人問津,僅僅爲美國情報部門提供監聽材料而已。其次,你的言論可能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但正因爲其影響力,你可能會受到密切監視,甚至面臨禁言或限制傳播的風險。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遭遇。想象一下,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封禁自己總統的社交媒體賬號,那麼這個國家所宣揚的言論自由又從何談起呢?

隨着社交網絡和其用戶數量的激增,這種監控行爲開始受到廣泛質疑,而且在基於機器學習技術的人工智能出現之後,對西方國家來說監視民衆將變得更爲簡單。在此背景下,美國國家安全局等機構甚至已經開始向立法者提出請求,要求對網絡內容進行審查了。

那麼,這一切與TikTok有何關聯呢?目前,TikTok不僅是一個娛樂內容創作和信息交流的平臺,還承載着廣告和商業功能。由於美國無法對TikTok實施充分的監管,該平臺也間接推動了在美國並不佔主流地位的觀點的傳播。然而,在美國,人們擔憂TikTok可能被用於探測美國選民的政治傾向等信息,因此被視爲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按照同樣的邏輯,美國自己的軟件豈不是蘊含了更多的信息量?回顧過去的劍橋分析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基於算法的數據交易已成爲一項龐大的產業,而這些數據主要來源於美國的社交媒體軟件,而非TikTok。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美國沒有對其他軟件採取行動,卻唯獨針對TikTok呢?答案很簡單,因爲美國無法直接接入TikTok以監控所有用戶數據,於是他們先是指責中國可能會這麼做,然後迫使TikTok美國化,以便美國情報部門能夠輕鬆地將該軟件納入其監控範圍。美國對TikTok的態度似乎表明,那些無法被美國從娛樂產業轉變爲隱蔽的說服工具或至少是用戶監控工具的社交網絡軟件,最終都將在美國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華爲公司的遭遇也反映了類似的困境。我因爲工作關係,常年生活在捷克和塞爾維亞兩地,在捷克生活期間我就曾詳細關注過2019年在當地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當時的捷克參議院主席雅羅斯拉夫·庫貝拉,作爲“臺獨分子”的密友,向負責捷克5G項目的PPF公司所有者彼得·凱爾納施壓,要求其終止與華爲在5G網絡建設方面的合作。最終,PPF在2020年被迫選擇與愛立信合作。

這還是在捷克,一個並不算大的中東歐國家發生的事情。再想想美國,在美國針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已經如同中世紀的獵巫,極端情況下都發生過孟晚舟被非法監禁那樣的事情。在現在的西方國家,泛安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今國家安全的邊界到底在哪裡很難說清楚,彷彿一切都在滑向保護主義。這些行動背後所隱藏的,其實是我們本以爲早就成爲歷史的冷戰思維。

觀察者網:在塞爾維亞,這類新型社交媒體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出現哪些新的趨勢或變化?

馬蒂奇:在塞爾維亞,年輕一代是社交網絡的主力軍,他們不僅對自己的國家懷有深厚的情感,還深刻認識到外界對本國領土完整的侵犯企圖,尤其是對科索沃——這一塞爾維亞國家和歷史的發源地——的“侵佔”行爲。

在虛假信息滿天飛、西方宣傳鋪天蓋地的當下,年輕人能擁有這種精神難能可貴。正因如此,除了常見的娛樂內容,社交網絡上還涌現出大量由用戶自發創作和分享的愛國題材內容。與此同時,用戶頻繁轉發關於塞爾維亞所面臨的壓力和威脅的信息,以及諷刺西方的作品,那些極端不合邏輯的言論經常會成爲年輕網民羣嘲的對象。這種嘲諷在某些歐盟代表身上尤爲突出,他們的言論既不符合外交禮儀,也缺乏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理解。

塞爾維亞的社交網絡因而成爲了一種凝聚愛國情感的渠道。當然,互聯網上難免會存在一些批評政府的言論,其中包括出於真心希望政府能更加有爲而發出的批評,也不乏外部勢力爲宣傳目的而刻意引導的言論。

不久前,在反對派的煽動下,塞爾維亞差點爆發了小規模的“顏色革命”,儘管參與人數並不多,使得這場所謂的“革命”並未真正成形。然而,在塞爾維亞的輿論場上,西方的網絡水軍確實存在,並且他們經常與塞爾維亞的親西方媒體相互配合,共同發聲。其中,N1和Danas(今日報)兩家媒體就是典型例子,他們不僅發表親西方的言論,甚至不時發表抹黑中國的文章。

Danas這家媒體,早年曾接受克羅地亞情報部門的資助,如今則成了BBC的合作伙伴,定期轉發BBC的各種塞爾維亞語內容。而N1則是CNN在塞爾維亞的獨家合作伙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媒體還都隸屬於同一個集團。幸運的是,塞爾維亞的普通民衆對於這些媒體背後的動機和立場都心知肚明。他們清楚地知道這些媒體在爲誰說話,因此並不會輕易被其言論所左右。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6日,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兩起大規模槍擊事件後,人們在支持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的示威遊行中游行。

觀察者網:前面您十分詳實地談了中塞合作、塞爾維亞的內外環境,這讓人想到了另一個問題或一絲擔憂,就是中塞關係背後是否存在一些隱憂?這些來自內外的挑戰,會不會成爲兩國關係的破壞因子?期待能聽聽您的坦誠想法和建議?

馬蒂奇:關於中塞關係,我們有必要關注反對派的最新動態。近期,塞爾維亞的地方選舉結果顯示,反對派正在加強聯合。這些反對派不時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和中塞合作項目進行抨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那些直接攻擊中國的反對派,還有一些反對派是所謂的“兩面人”,他們會表面稱讚中國,但私下卻可能試圖破壞中塞關係。

同時,我們也要高度警惕西方情報機構對塞爾維亞的滲透。據此前被美國製裁的塞爾維亞前情報局局長亞歷山大·武林近期在媒體上所透露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已經在武契奇身邊安插了自己的人。這些人可能會對未來中塞關係構成潛在威脅,因此我們必須保持警覺。

當然,我相信塞爾維亞政府以及對華友好團體和人士對這些人的真實意圖和行爲已有深入洞察,並有能力抵禦他們對中塞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警惕北約作爲國際組織對塞爾維亞的潛在滲透。由於塞爾維亞是軍事中立國,北約往往通過國際組織的身份來與塞爾維亞建立關係。考慮到北約實際上已經侵佔了塞爾維亞的部分領土,塞爾維亞在某些問題上也不得不與北約進行合作。然而,這種合作可能爲北約提供了安插其人員的機會,而這些人員很可能並不希望看到中塞關係過於緊密。因此,我們必須對此保持高度警覺,以確保中塞關係的穩定發展。

2023年12月24日,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反對派支持者在選舉委員會大樓外抗議。圖自外媒

觀察者網:感謝您的坦誠與提醒,那最後一個問題讓我們展望一下未來吧。塞爾維亞將於2027年舉辦世博會,鑑於中國也曾成功主辦過世博會,您對於中塞兩國在世博會合作方面有哪些建議和期待?

馬蒂奇:世博會不僅是出於商業動機的盛會,更是塞爾維亞積極向全球展示自身魅力的絕佳平臺。它有助於塞爾維亞擺脫多年來外界的負面宣傳,重塑國際形象。

同時,對於中國來說,塞爾維亞世博會能提供一個可以無限發揮的寶貴平臺。在籌備世博會的過程中,中國能夠通過分享自身豐富的經驗以及協助塞爾維亞建造展館的方式,積極參與中塞兩國的合作。而在世博會舉辦期間,中國自身將有機會藉助這一平臺,充分展示其在歐洲大陸取得的傑出發展成果和蘊含的無限潛力,表達與其他國家分享技術成就、交流互鑑、推動人文交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