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外長會本週末舉行 韓學者:中韓關係改善受制於美國
中日韓外長會擬本週末舉行,韓學者:中韓關係改善受制於美國。圖爲中國大陸外長王毅。(中國大陸外交部官網)
中日韓外長會議據信將於26日在韓國釜山舉行,目前三國正就有關事宜進行溝通。若此次會議能夠舉辦,將是時隔4年來的首次,也有可能爲2019年之後中斷的三國領導人會議鋪路。作爲本次會議的提議方和主席國,韓國尋求借機改善與中國大陸日漸趨冷的關係。然而在距離會議預定日期僅一週的時間裡,韓中關係仍頻頻傳出不和諧音。美國之音引述韓國專家指出,即使會議如期舉辦,在韓美日合作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很難期待韓中關係能夠通過會議取得實質性改善,只能滿足於見面本身。
中日韓外長會或本週末在釜山舉行。
雖然中日韓政府尚未官宣三國外長會舉行,不過近日三國官方頻繁作出有關此次會議的發言和行動。
22日,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路透記者有關提問時說,「中日韓合作符合三方的共同利益。中方一貫重視中日韓合作,期待同韓方、日方一道,推動三國合作取得深入發展」。毛寧在2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三方正就本次外長會的有關事宜保持溝通。
20日,日本共同社消息稱,日本國會批准了該國外務大臣上川陽子本月25日至26日的訪韓行程,此行的目的是出席中日韓外長會議。上川陽子本人也在17日的記者見面會上表示,正就外長會議的日程和議題進行最後溝通。
韓國總統室發言人任洙奭本月早些時候確認,正與有關國家就會議日程進行協調。
中日韓外長會議上一次舉行是在2019年8月,若此次會議能夠促成,將是時隔4年來的首次。中日韓交流機制的順序爲工作級別磋商、外長會議、領導人會議,因此本次會議的舉辦與否被視作三國領導人會議的風向標。另外,三國外長有可能在會議期間舉行中日、中韓雙邊會談。
韓國尋求通過會談改善對華關係,專家:受制於美國。
據共同社此前報導,本次外長會爲韓方提議舉行。這一舉動透露出了韓國改善韓中關係的意願。
尹錫悅政府成立以來,韓國將外交政策的重點放在了深化對美、日合作之上。僅從元首外交來看,尹錫悅頻繁與拜登、岸田文雄會晤,與後者在今年更是會晤了多達7次;而與習近平則自去年11月G20峰會之後便再未正式舉行過會談。這種政策基調使韓美日三邊合作達到了實質上的「準同盟」水平,但同時也令韓中關係日漸趨冷。
報導引述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載皓分析稱,韓國實際上希望通過這次會議爲韓中首腦會談鋪路。他表示,這次會談存在「雙軌」,其一是中日韓合作,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修復韓中關係。如果這次會談能夠促成,接下來就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屆時中國大陸國家總理會出席,「總理出席之後,就能營造出韓中元首舉行會談的氛圍」。
然而就在外長會臨近之際,韓中之間仍頻頻傳出不和諧音。
在不久前落幕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週期間,備受關注的韓中首腦會談最終未能舉行。據韓聯社報導,尹錫悅與習近平僅短暫交談了約三分鐘。儘管兩國政府事後都避免對這一情況作過度解讀,但據《東亞日報》援引韓國總統室一名匿名的高級官員的話報道說,「會晤本身就具有象徵性意義,中國與日本會談,而不與我國談,確實不是好情況」。
20日,中國大陸外交部又對尹錫悅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採訪時所做出的涉中俄朝合作、臺海問題、南海問題言論提出批評。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我們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不需要別人指手畫腳」、「韓國不是南海問題的當事方,沒有必要湊熱鬧」。
這些齟齬顯示出韓中在重要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報導引述世宗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鄭載興分析,「韓國和中國存在很多隱性的問題。這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戰略上深刻的不信任,其次是中國對韓美日安保合作存在不滿,第三是雙方在臺灣、南海和韓半島問題上存在分歧」。
這些問題從很大程度上與美國息息相關,這就意味着韓中關係的改善從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美國。
鄭載興說,如果韓國想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就必須做出政策上的改變,然而「這種改變並非韓國獨自可以做出的,最終還是要與美國溝通……那麼美國能夠在這些方面幫助韓國嗎?也不好說,這是美國需要從本國政治戰略上做判斷的部分」。歸根結底,「在目前中國想要的東西中,幾乎沒有韓國能憑一己之力給予的」。
報導引述漢陽大學國際學大學院名譽教授文興鎬表示,目前中國大陸最重要的問題是與美國的關係,接下來是臺灣問題、南海問題等,而在這些問題上,「韓國沒有能幫助中國的地方,而且中國認爲韓國已經與美國保持步調一致」。
出於上述原因,專家普遍不看好這次會談。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載皓認爲,「中日韓能做的和實際上能夠實現的,我個人覺得並不太多,重要的是見面本身」,「目前美中關係有所改善,美中關係的水平就是中日韓能夠做到的最好程度,很難超出這個範圍」。
文興鎬指出,「從根本上來講,只要韓美日合作這種格局持續,中國與韓國、日本關係的改善就存在侷限」;而且,接下來就算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舉行,「習近平也沒有任何來韓國的理由」。
韓中經貿聯繫仍緊密 或繼續尋求改善關係。
儘管外交關係冷淡,但韓中在經貿領域的聯繫仍然十分緊密。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韓國對中國大陸出口額同比下滑了23.0%,但仍在所有貿易對象中排名第一。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的數據也顯示,韓國始終名列中國五大貿易伙伴,去年還曾趕超日本,成爲中國大陸第四大貿易伙伴、第二大貿易伙伴國。
兩國在各個層面上的經濟合作也在繼續進行。
在政府層面上,中國大陸駐韓國大使邢海明上週在接受韓國財經媒體《金融新聞》(Financial News)的採訪時就表示,中國大陸希望儘快修改韓中自貿協定,使之達到更高的水平,兩國正就啓動談判保持緊密溝通。
同一周,首次韓中經濟領域務實合作交流會在中國長春舉行。交流會是中國大陸國家發改委和韓國企畫財政部建立的機制,現代汽車、三星、比亞迪、阿里巴巴等兩國100多家企業參加。兩國還商定儘快召開經濟部長會議。
從民間層面來看,韓中兩國企業在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互相依賴,爲規避美國在相關領域做出的限制,包括LG化學、SK On、華友鈷業、格林美在內的兩國電池材料和礦物業巨頭正加快在韓國及海外合資建廠。今年以來,中國大陸企業公佈了9項對韓投資計劃;LG化學和華友鈷業還計劃在摩洛哥、印尼等第三方市場合資建廠。
這或將成爲兩國繼續改善關係的驅動力。文興鎬認爲,從經濟上來看,中國大陸在高新技術領域需要與韓國合作的部分很多;而且中國大陸目前經濟不佳,爲了活絡經濟,就必須推動旅遊業、減輕韓國企業對政治風險的擔憂。因此,「韓中關係會從一定程度上好轉,儘管無法恢復到以前」。
但也有專家認爲,韓中經濟格局今非昔比,這一動力正在逐漸失效。鄭載興指出,目前中國大陸在製造業等領域從很大程度上與韓國是競爭關係。雖然在半導體方面中國大陸仍需要韓國,但美國對半導體、尤其是尖端科技領域施加的壓力很大,韓國並無法滿足中國大陸的需求。「除了個別領域以外,中國在大部分領域已經不需要韓國了,這是最根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