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智庫學者互訪 力促兩國之間建起更多溝通管道

中美智庫學者互訪,力促兩國之間建起更多溝通管道。圖爲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見甘思德。(中國外交部網站)

中美智庫學者互訪,力促兩國之間建起更多溝通管道。圖爲3月2日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紐約辦公室會見北大國關學院教授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

澎湃新聞15日報導,近期中美兩國學術與人文交流領域傳來積極訊號。繼今年6月底7月初,中國全球化智庫(CCG)代表團專家赴美開展交流後,美國智庫學者甘思德(Scott Kennedy)近期也開啓在中國訪問。兩國部分專家、學者正共同努力,嘗試打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交流阻隔,重新實現面對面的對話。

《南華早報》報導,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及中國商務和經濟專案主任甘思德已於9月中旬抵京,訪問中國爲期一個月。

澎湃新聞報導,甘思德此次赴華主要拜訪了位於北京和上海的相關政府機構、大學及智庫,包括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化智庫等。討論議題涵蓋中美關係、中美智庫交流、中美經貿關係、產業政策等。

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8日會見甘思德,受到外界關注。《南華早報》評論稱,這次會見讓甘思德成爲疫情以來中國政府高級官員親自會見的爲數不多的美國學者之一。

「此次中國之行,目的是爲『迴音室』(echo chamber)打開一條縫隙,讓不同的聲音得以進入。同時,瞭解中方人士的想法,再把我所聽到的聲音帶回美國,試看這樣一種互動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研究中國貿易關係、產業政策和技術創新逾30年的甘思德在北京的中國歐盟商會發表演講時介紹此行初衷。

在與大學學者交流方面,作爲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與該校國際關係學院的老朋友,甘思德擔任了北大美國研究中心6日舉辦的「走出脫鉤:美中經貿再思考」講座主講人,就中國的產業政策、經濟相互依存、臺灣問題和俄烏衝突等問題與師生進行交流。

澎湃新聞報導,此次講座主持人、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稱,甘思德是疫情以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專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是考慮到中美兩國的差異以及理解上的誤差,在王勇看來,「(兩國)現在迫切地需要恢復正常的、面對面的人文交流。」他相信,通過中美政府、民間、智庫、學者等管道就廣泛議題開展面對面交流,兩國能意識到,雙方的共同點遠大於分歧,且可以在利益衝突的領域,找到可妥協的空間,各讓一步。

在智庫交流層面,甘思德於9月底到訪CCG,與CCG理事長王輝耀、CCG秘書長苗綠等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中美經貿關係、產業政策、科技創新等問題。而就在兩個多月前,CCG智庫專家團赴美交流期間也曾拜訪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與甘思德就中美經貿、美國對華政策等問題進行交流。

在上海,甘思德拜訪另一知名智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並該院10日舉行的「中美關係變局及對上海吸收外資的影響」座談會發表主旨演講。

澎湃新聞報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瑞鵬稱,在座談會上,甘思德將他此次中國行描述爲一次「破冰之旅」,希望藉此推動兩國智庫間交流,這一點得到了與會嘉賓的一致認同。

實際上,即便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中美兩國的有識之士仍在學術、人文交流領域扮演着橋樑和紐帶的角色。

《南華早報》報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在今年稍早赴美展開爲期一個月交流。據CSIS官網訊息,在今年2月底尼克森訪華50週年之際,王緝思與甘思德就過去5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軌跡、兩國關係現狀及發展前景罕見的面對面討論。緊接着,3月2日,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會見了王緝思、和北大國關學院助理教授陳沐陽,就國際政治形勢和中美關係交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