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習近平兩手策略

(圖/美聯社)

舊金山「拜習會」之後,中美升高的競爭態勢似乎得到緩和。但問題沒有這麼簡單。美國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國光指出,這是中共一貫的「兩手論」(或說兩手準備),起源於毛澤東在戰爭年代的做法。1949年後,中共直接把「兩手論」應用在對美關係。如果不懂「兩手論」,就看不透習近平的訪美本質。中美關係除了轉折,還有鬥爭。

吳國光說的「兩手論」,就是毛澤東在面對國共內戰處於劣勢的形勢下,所採取的「兩手對兩手」策略。毛澤東認爲,國民黨和美國以「邊喊和平、邊打內戰」的兩手策略對付共產黨;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打對打,以談對談」的反兩手策略,在戰爭與和平兩條戰線上與敵人展開鬥爭。

毛澤東多次強調,對付美國帝國主義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堅決鬥爭,另一條是開會談判;既講原則性,也講策略性,要有兩手準備(邊鬥爭、邊談判)。

在臺灣問題上更是如此,中美大使級會談從1955年至1970年進行136次,雙方未取得任何進展,但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直到共同對抗蘇聯的需要到來,中美走上建交。毛澤東的「兩手對兩手」策略,在中共歷屆領導人眼中已是通過歷史檢驗的法寶。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後,中美關係大幅轉好,但是對於美國想要和平演變中國大陸的認知和戒心絲毫沒有改變和放鬆。就北京來看,中美的鬥爭本質並未改變,「兩手對兩手」策略依然適用。

習近平上臺後,由於高估中國大陸崛起的勢頭,而把「兩手對兩手」策略中的鬥爭部分放大,引來以美國爲首的西方聯盟羣起而圍之。舉行拜習會的目的,是習近平知道形勢對大陸不利而做出的戰略調整,加大「兩手對兩手」策略中的談判部分,使其維持在中美鬥而不破的平衡狀態,避免失控而引發衝突。

習近平與拜登總統會談時指出,「大國競爭解決不了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這種說法被理解是一種善意,是中美關係出現重大轉折的開始。但是,習近平在內部又是另一番說法,而且是真實內心的反映。他說,各種敵對勢力(主要指美國)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與中國大陸的對立不可調和,誰也改變不了誰。因此,中國大陸要做好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長期鬥爭的充分準備,絕不能天真!

換言之,習近平把拜習會視爲一種階段性的策略運用,中美關係的本質在於鬥爭,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長期鬥爭。雙方軍事突發性事件也許會有,大動干戈不會發生,危機管控將成爲新常態。(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