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鬥智鬥力鬥氣

(圖/美聯社)

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啓程赴美,15日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同時應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第30次非正式會議。

這一次APEC會議和拜習會跟過往的相比,明顯地有一點不同,就是會前的氛圍,美方較中方積極且有者較高的期待,這在中方領導人未出席稍早前在印度舉行的G20峰會後尤其明顯。其實在經濟、氣候等問題上,中美雙方互有所求,但在安全議題及國際局勢上,美方的關注與期盼明顯高於中方。

無需把這次峰會看作是中美關係的解凍,最多隻能視爲雙方爲稍微緩和局勢所做的努力,這和不久前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發表文章所釋放的信息類似,他在文章指出中美關係並非零和博弈,又說美國認識到對華戰略打壓無法遏止中國崛起。應該看到,美國最近在言行上的諸多變化,都是在「面對現實」下的權宜之便,作爲全球兩強,中美的矛盾是結構性的,邏輯上很難避免從競爭走向鬥爭的必然。

中美之間的矛盾有三個層次。淺層次的矛盾,正如德國《經濟週刊》指出的,無論在中東、俄烏還是南海問題,中美目前在世界各大沖突中都處於對立面,元首峰會最多能起到的是緩和緊張局勢作用。中層次的結構矛盾是臺海,或西太平洋的地緣戰略博弈,這相當程度上已觸及中國的核心利益與美國的關鍵利益。至於深層次結構矛盾,就是中美兩強在21世紀的全球霸權之爭。

面對淺、中、深三個層次的結構矛盾,雙方絕無可能靠什麼峰會或談判來解決,峰會或談判只能是雙方在鬥爭有了結果之後,作爲形式上的收尾。

大國之鬥,在於鬥智、鬥力與鬥氣。鬥智,即《孫子兵法》「謀攻篇」的伐謀與伐交,如俄烏戰爭,美方動機原是消耗俄羅斯後,再傾力對付中國,但此計不得逞,反讓俄更靠中,失算了。

鬥力,則相當於《孫子兵法》的伐兵與攻城,如中美在2019年香港事件中的交鋒,及雙方在南海的博弈,前者已見分曉,美方捲鋪蓋走路,後者在中方吹填造出7島後也大勢底定,接下來,雙方要交手的就是臺海了。

鬥氣,這個「氣」非指意氣,而是「底氣」。美國一向自詡體制天下第一,如今看來卻禁不起時間考驗,破綻日露,一貫被西方貶抑的中國體制卻顯得活力十足,令西方困惑。

拜習會, APEC,無非都是一些過場,讓大家看着熱鬧,熱鬧好看,但看門道纔是硬道理。

(作者爲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