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信評:產險業渡防疫險災難 呼叫富爸爸

(產險業的投資資產及流動性組合。資料來源/中華信評)

防疫險賠償看似無限上崗,對臺灣產險業造成的虧損,中華信評估測,部份業者恐怕賠掉整年的正常獲利,中華信評信用分析師王珮齡表示,由於疫情還漫延,令產險業者持續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素,所幸臺灣產險業多數有「富爸爸」、「富媽媽」,爲金控旗下產險子公司,有實際增資規劃和行動力,能降低法人市場及評等機構對其的潛在負面評估。

泰國產險業有4家業者因防疫險理賠不當,保險執照已遭到吊銷,成爲臺灣產險業恐無法賠付就直接倒閉的疑慮,令已投保的民衆相當擔心。王珮齡指出,和泰國產險業比較,最大的差異是臺灣業者有充裕的流動性,能管理支應因防疫保單理賠而導致的現金流出。

中華信評檢視整體產險業的資產結構,業者向來會將其30%至40%的投資資產,以臺幣與外幣存款的形式持有。王珮齡分析,若有需要,佔投資資產約20%的股票部位,持股的對象大多爲國內績優企業,可輕易出售部位換取現金。

國內產險公司的信用評等多由中華信評授與,產險業近期遭受的防疫險賠付災難,隨着本土疫情擴大及防疫措施的一變再造,整體產業深陷困境,中華信評7日終於發佈第一份相關報告,強調防疫保單只是產險業的產品之一,且業者巨災風險部位的再保險覆蓋率普遍適當,估計產險公司在支付防疫保單的理賠金後,未來12個月應能繼續維持100%以上的允當流動性比率。

前述的實際增資規畫建議,加上正面的相關分析論點,暫時解除市場對於產險業崩解的疑慮,惟產險公司潛在的理賠總金額,中華信評認爲,仍有很高的不確定性。王珮齡說,「鉅額虧損似乎有其可能,且在未備有妥善的資本復原計劃的情況下,虧損可能會對部分產險業者的資本水準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擁有大量有效防疫保單的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