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南極科考站開站,怎麼建出來的?

出品|本站新聞

導語: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70多座科考站,中國佔了5座,面積最大的秦嶺站今日正式開站。我們爲什麼要建造科考站?又如何建造一座科考站?

中國面積最大的南極科考站

作爲世界上發現最晚、科學研究程度最低的地方,南極洲一直都吸引着無數科學家和國家。這裡有極端的氣候環境,與航天、航空、航海和人類生存等問題密切相關,也有大量隕石遺存和豐富的礦產、水資源,以及許許多多的未知,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目前爲止,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70多座科考站,中國佔了5座,第5座秦嶺站今天正式開站。

圖注:南極秦嶺站建設中

從1985年起,中國陸續建成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4座科考站。分別位於

西南極喬治王島、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和南極內陸冰蓋、東南極內陸冰蓋伊麗莎白公主地區,各自承擔了不同的科研任務。比如第一座科考站長城站,所在的西南極喬治王島區域生態系統活躍,適合開展亞南極生態監測和研究。而崑崙站位於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是進行冰芯鑽探、開展大氣科學和天文科學研究的不二之地。

第5座科考站秦嶺站與此前科考站的位置完全不同,位於南極洲東部維多利亞地羅斯海沿岸的恩克斯堡島。羅斯海是地球上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少的海之一,這裡保存了地球最後一塊完整的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物豐富、生態網完整,至少觀察到10個哺乳動物物種、6個鳥類物種和95個魚類物種,還有許多非脊椎動物物種,是研究地球系統中能量和物質交換、海洋生物和全球氣候變化的理想之地。地球上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也在羅斯海附近。

目前爲止,很多南極研究強國都在羅斯海沿岸建立了科考站。比如美國的麥克默多站、新西蘭的斯科特基地、意大利的馬里奧·祖切利站以及韓國的張保皋站等。爲了填補羅斯海區域研究這一空白,我國從2013年南極第29次考察隊就開始了選址工作,歷經四個隊次的篩選與勘察,從科研方向、氣候條件、建設條件、海上可達性和空中可達性等多個因素,最終在2018年確定了恩克斯堡島作爲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的站址。

恩克斯堡島於1912年被英國水手發現,島上一直無人居住。它西鄰南森冰架,東臨終年不凍的特拉諾瓦灣冰間湖,因爲島上岩石裸露,盛行超強、超幹、超冷的離岸風,常常風雪交加,鋪天蓋地白茫茫一片,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所以又叫“難言島”。難言島長12公里、寬4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新建在恩克斯堡島的中國考察站,主體建築設計理念來自鄭和下西洋導航所使用的南十字星,包括主體建築(含海洋科學觀測平臺)、地球物理觀測棟、高空物理觀測棟、大氣觀測棟等獨立科研設施,主要功能包括科研實驗、人員住宿、物資車輛維修存放、航空支持、通訊保障等功能。秦嶺站主樓分A、B、C三個區。其中中間的B區是公共區域,有餐廳、辦公室等,兩翼的A區和C區呈鏡像對稱,包括了海洋實驗室等區域。上到二層,則是度夏和越冬人員宿舍。整體建築面積5244平方米,建成後將是中國南極科考站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預計可容納度夏隊員80人、越冬隊員30人,分別比長城站多20人、10人。

像搭積木一樣建科考站

由於南極大陸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氣沿着南極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衝下來,便會狂風大作,形成南極內陸典型的“下降風”。秦嶺站所處區域位於下降風盛行區間內,給工程建設帶來很大難度,科考站的建築和供能等多方面都跟日常狀態不同,需要特殊定製。

爲了對難言島區域惡劣的天氣,秦嶺站必須要確保堅固。所以秦嶺站主樓採用了鋼結構體系,鋼材爲特種鋼材,強度等級爲Q355NH E級耐候鋼,低溫衝擊性能-40℃。

用鋼量超過了每平方米300公斤,是同類建築的2到3倍。作爲南極洲下降風最強的地區之一,新站區域已知最大風速超過43米/秒。通過結構設計,秦嶺站的設計抗風能力達到65米/秒,相當於17級以上的風力。

圖注:南極秦嶺站主樓鋼構

極地氣候給施工建設帶來極限挑戰,800多斤的幕牆板在極風的作用下就像飄在空中的樹葉,非常難以控制。爲了抓住短暫的施工窗口期,科考站的建築採用了裝配式、模塊化的建造體系,在國內就已經量身定做了裝配式鋼結構件和功能模塊,運到南極現場拼裝即可。而且爲了保證在南極現場拼裝施工順利,秦嶺站鋼結構提前就在國內進行了預拼裝。

首先在H型鋼自動組立機上將腹板和其中一塊翼緣板組裝成T型,然後再將T型與另一塊翼緣板組裝成H型,合格後轉入後續各工序。中鐵建工集團南極秦嶺站項目工程班班長吳兆兵介紹:“整個結構九百六十多根構件,在國內都一比一全部搭上去了。通過預拼裝這個環節,能夠檢驗設計方面能不能滿足要求、構件的幾何尺寸有沒有問題。”

材料都準備好且運輸到南極後,真正的搭建就開始了。由於南極現場不具備焊接條件,秦嶺站的鋼結構搭建都是通過耐候性高強螺栓來完成,因爲南極低溫,常規的高強螺栓容易發生冷脆斷,所以還採用了耐候性高強螺栓。

完成鋼結構“骨骼”的搭建之後,第二步就是安裝功能模塊。科考站根據功能,可以劃分爲度夏、越冬、辦公室、實驗室、廁所五大類,一共84個。所有功能模塊都事先在國內加工好,到了南極現場安裝即可。

圖注:南極秦嶺站主樓模塊安裝

接下來就到了最後一步安裝幕牆板,考察站建築的最外層。幕牆板外面是一層不鏽鋼板,背面是鋁型材複合板,最裡面的一層有聚氨酯泡沫板,既保暖,也美觀。

秦嶺站的幕牆板超過1100塊,因爲都是模塊化生產,所以對安裝精度的要求非常高。中鐵建工集團南極秦嶺站項目幕牆板負責人李月強介紹說,必須把龍骨校正到誤差5個毫米以內,手工板才能夠裝得進去。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每天可以安裝40到50張板。

圖注:南極秦嶺站主樓手工板安裝

極地如何維生

建築有了,更重要的問題是,生活在科考站的科研人員們如何維持生存。

秦嶺站以被動式建築技術應對極端環境,採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系統,優先採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設計方案中,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佔比超過60%。新站根據功能分區的使用特點,分別對越冬、度夏區域實行獨立能源供應,根據工況狀態靈活設置和調節。度夏宿舍及海洋實驗室在冬季無人狀態下僅維持值班溫度,降低能耗。

秦嶺站除了新站之外,還有很多的配套工程,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建築體系。後勤中心和主樓相連,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未來將主要負責提供後勤保障。主要功能包括車庫、未來的發電、污水處理、海水淡化以及生活設施的倉庫,此外還具備整個新站的生活保障的條件以及設施。

能源站設有光伏發電還有風力發電兩種方式,建成之後,新站60%的能源供應都將由新能源來完成。整個微電網系統能夠實現無人值守,建10個這種10千瓦的風機,加上10個光伏陣列,光伏和風機各自每小時發電都是100度電,能夠滿足新站所有負載的正常供應。

圖注:南極秦嶺站的建設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