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爛尾軍事工程——6501 因湖南老農上山尋牛 意外被發現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一個陽光普照的午後,家住湖南省臨湘市忠防鎮丘坪村靈山腳下的老農戶領着牛羣上山放牧。一如往日,牛兒飲水吃草時,他便自個兒臥在樹下小睡片刻。
只是這回突發狀況,老農戶一覺醒來,發現丟了一頭牛,急得直跺腳,就在四處奔跑尋找無果、無計可施欲哭無淚時,突然聽見身後隱蔽的洞穴裡隱約傳來牛的叫聲,他連忙扒開樹叢,只見裡頭是烏黑一片的洞穴,便找來繩索來鑽了進去。
隨着越走越深,老農戶發現這洞穴與外頭風景截然不同,洞內高聳寬闊,內部構造獨特,洞壁平整,絕非是天然形成的洞穴,更像是人工挖鑿的大型“地下皇宮”。
如此大規模的隧洞,就算放在當時來看,也是鬼斧神工、令人歎爲觀止的神奇建築。到底是誰挖出來的?有什麼用途?後來怎麼被荒廢了?地下隧洞背後隱藏着一段怎樣的秘史?
人工隧洞的真實身份
老農戶發現地下隧洞一事很快便傳開來,一度吸引當地村民、周邊幾個鄉里的民衆前來探查,大家都紛紛被隧洞的內部構造給震驚了。整個山體幾乎被挖空,人工山洞長17公里,分成上、中、下三層,串聯了25個廳堂和17個通氣豎井,兩側還挖掘了無數大小不同的洞穴,大的隧洞可與外部火車接軌,小的隧洞也能容納貨車自由進出,而且各個洞相連相通,機關暗道錯綜複雜,置身其中,恍如進了迷宮。
如此龐大的地下隧洞羣引起各種猜測。一開始,大家還以爲是古墓,拿着鐵揪便想來挖文物,無一不失望而歸,因爲此隧洞羣根本不可能是古墓。從洞壁上刻畫的痕跡和洞內堆放的機械設備來看,使用時間距離80年代並不算遠,至少能判斷是近代的工程。如果說是抗戰時期的人防工程,將隧洞羣做成如此高聳龐大,便顯得有點小題大作了,也難以解釋爲何隧洞內會堆放着大量鋼筋鋼板以及吊車等機械設備。從位置來看,隧洞位於深山之中,卡在地勢險要之處,隱蔽性極強,就連當地村民也從未聽聞,可見挖掘建造時是秘密進行的。此外,隧洞靠近洞庭湖與長江交接處的城陵磯碼頭,水陸便捷,四通八達。種種跡象都在暗示它的非同尋常,有猜測說是民國時期某個政權的根據地,也有猜測說是外國人建立的情報基地……
直到有一位曾經在附近山頭採礦的老礦工冒名前來,本打算看個稀罕,卻因隧洞的獨特結構以及洞內堆放的大量設備,觸發起記憶深處一個不爲人道的故事。那是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石油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全國多處都在奮力開採石油,各處礦點常常通宵達旦。當時老礦工在附近的小礦山擔任基層礦長,正加班加點指導工人幹活,突然接到上級領導的特殊命令,讓他把廠裡的爆破設備和生活用品都挪出來,裝滿好幾輛大貨車,交給一位指定的負責人,至於那人是誰、設備要送往哪裡,全都是個謎。如今想起,老礦工推測那些設備和物資就是送到這裡來了。想到這裡,老礦工馬上向當地政府報告此事,並指出它極有可能是秘密的軍事基地。
當地政府循着這條線索翻閱資料,終於找到蛛絲馬跡!這個隧洞原來是根據中央軍委1965年一號文件精神秘密興建的6501地下軍事工程。它從1965年動工到1973年停建,修建時間長達八年之久,投資高達6000萬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地下工程,堪稱“地下長城”。
建造6501地下軍事工程的原因
上個世紀60年代,在加快三線建設“備戰備荒爲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林彪要求推廣建設一座地下或半地下的隱秘式煉油廠以備戰時之需,並且加快完成三線建設戰備物質儲存任務。當時長江馬鞍山長嶺被譽爲國家戰備和交通運輸的重點要道,石油工業部立刻派人着手在長江沿線選擇合適的建廠地址,同時組建石油工業部6501生產隊前往當地,風風火火籌建湖南嶽陽長嶺地區的戰備煉油庫,由此拉開了6501地下煉油廠的建設序幕。
在那個紅紅火火的年代,全國人民幹事創業的激情特別瘋狂。石油工業部甚至給這個地下煉油廠“畫下大餅”,認爲它不能只是個單純的煉油廠,也不僅限於只是倉儲戰備物資,還要具備強大的戰時功能:首先防炸能力要強,即便被敵人發現,從高空扔下炮彈也炸不毀,因此他們將隧洞深挖數百米,使隧洞上方能夠經受常規導彈或核導彈的打擊,做到無堅不摧。其次發炮能力要足,藉助山林隱秘的區位優勢,如果能在隧洞的不同角度發射導彈,那就可以提高擊落敵人戰鬥機的概率了,因此他們在隧洞主幹道兩側挖了無數個小隧洞,設計了無數真假混雜的地下發射井;再者務必要打造成交通要塞、軍事中樞,隧洞內部必須交通暢通,火車、貨車乃至任何車輛都能暢通無阻,便於運輸石油和戰備,於是他們設計了25個廳堂,並使用過道將它們相連相通,甚至鋪上了鐵軌;最後機密性要強,周邊所有人都不可以知道它的存在,開採建造過程必須保持絕對機密,不能走漏一絲風聲。
只是開採地下煉油廠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工程,光有激情,沒有技術和經驗是難以爲繼,光是打洞選址已屢屢碰壁。當時計劃地下煉油廠規模是每年150萬噸煉油量,這個開採量算得上是大規模的油廠了,那必然對選址要求相當嚴苛,譬如山體不能倒塌,結構要牢固,不能選擇有石岩層的位置,因爲當時的工具難以鑿穿石岩層,還有各種地質災害接踵而來。後來,石油工業部實在無計可施,只好請來地質部門的專家從旁指導協助,最終從七處選址中艱難敲定了靈山的“泥水洞”——如今6501地下軍事工程所在位置。
6501生產隊趕緊開鑿挖洞,後來在石油工業部的熱烈號召下,分散全國各地的石油工人紛紛請求參戰,只是他們每日天還沒亮便被車輛載入大山裡,每晚坐車回去時又是披星戴月的,誰都說不出這個地下油廠的地址所在,更不知道這座油廠是機密的軍事戰備庫,以至於離開地下軍事工程後,誰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以至於6501地下軍事工程被老農民發現後,沒有一個人能說出它的來歷。
爲什麼6501地下軍事工程最終爛尾?
自從國家批准開建6501地下軍事工程後,隨着地下隧洞羣越挖越深,大家的成就感一點點上來,那個時代的幹事創業精神又被激發出來,大家又開始不滿足原來畫下的餅,將原油量年均產量150萬噸幾度拔高至250萬噸,規模一下子翻了0.6倍,施工圖也跟着修改了好幾遍,最後工程圖紙設計師都捉襟見肘了,你說要無堅不摧,既要滿足250萬的產能,又要給各種車輛經過,還要堆放大量軍事儲備,只能把隧洞羣越挖越大,把洞越打越多,等到“巨無霸”工程初見雛形,又遇到了一摞摞的問題。
首先,煉油是重工業,在隧洞工程只有5個入口和2個出口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大規模煉油過程冒出的易燃易爆氣體不會起燃,假如發生火災,這麼多工人怎麼在短時間內順利逃生,又能通過什麼方法滅火?其次,生產安裝也遇到了諸多問題,譬如在豎井裡難以安裝煉油所需使用的塔類裝置,煉油設備在地下的安裝工期過長,如果煉油設備發生故障如何檢修……這些問題就連工程圖紙設計師都難以回答,最後6501煉油廠的廠長和生產隊工人針對這些問題聯名上訴上級領導,列出了二十多條重大難題,要求石油工業部把6501地下煉油廠搬出山洞改成露天開採。
然而當時6501地下煉油廠已經開建了多年,投入了600多萬,這在當時可是個巨大的投資額,怎麼能說要挪出去就挪出去,龐大的人力物力、專家們前仆後繼豈不前功盡廢?到底要不要把煉油廠移出山洞,此事被學術討論了整整兩年,各種聲音和意見不絕於耳。與此同時,工程被一度停工。
直到1968年,政局迴歸科學與理智,國務院終於同意將6501地下煉油廠搬出山洞,於是石油工業部換址改建,組織石油工人做好煉油設備的遷移工作,由此6501地下煉油廠正式報廢,淪爲“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歷史產物。
雖然6501地下軍事工程並沒有建成並投入使用,但是其建築架構非常精妙、歷史意義非常重要,不僅是我國近現代重要軍事歷史史蹟及工業代表性建築,還是那段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的又一佐證,時刻提醒着我們那段偏左之路的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