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第一縣:走出三十餘位院士,百餘位大學校長,萬餘名教授

中國院士第一縣

來源 | 學術志、宜興發佈等

宜興人才輩出是否與地理環境有關?

宜興市剛巧位於長江中游,從地勢上看正好是被彎彎曲曲流動着的長江環抱其中,而且還是四面八方水流匯聚河流流入太湖的必經之路,宜興的西北面又正好形成衆星拱月般的扇形水系,因此宜興市可以說是被水包圍着的一個縣級市。

中國自古以來信奉風水之說,不論是修建宅邸或者達官顯貴,皇親國戚等挑選陵墓都必須要看風水,曾有言論“山主貴,水主富”,宜興市地理環境剛好處於“水主富”中,因此從風水上看自然被人們看成是能凝聚靈氣的風水寶地,而生活在寶地中的人自然都會受到良好的影響。

那麼宜興市時代出人才真的與風水有關嗎?

其實不然,風水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我們從科學角度看待宜興的地理環境確實不錯,再加上管理有度,充分了解到被四面八方之水環抱之優勢後,因勢利導將宜興發展得越來越好,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纔會有更多的時間考慮思想層面的滿足,也纔有更多的錢財支持他們讀書,因此說到宜興的人才培養與地理環境相關也算是有理可據。

良好的地理環境,環山繞水的清淨之地自然也容易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心靈得到更多的滿足,再加上長久以來的讀書習慣傳承,導致當地人無論是貧窮或富有都對讀書有着非比尋常的執着,對於他們來說讀書不僅是祖宗傳承下來的傳統,更是他們精神富足的糧食,他們習慣讀書也熱愛讀書。

在宜興,讀書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即使家境再如何貧窮,對於他們來說明天吃住的苦一些,也絕對不能放棄讀書,在貧窮的偏遠地區,即使生活條件再艱難,他們也會擠出經費來辦學,千方百計讓當地的孩子讀上書,這是一種怎樣難得又執着的精神,事實證明他們做對了,相信不止名聲在外的人才們,即使在宜興市發展,不顯山不漏水的大多數人也會是腹有詩書的狀態。

宜興市自古以來優良的學術氛圍

地不耕種,再肥沃也長不出果實;人不學習,再聰明也目不識丁。衆所周知古代科考極其嚴苛,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未能考中進士,有的人從風華正茂考到白髮蒼蒼最終鬱鬱而終,正如我們都知道的范進中舉的故事,正是因爲太難考中進士,因此一上榜後范進就瘋了。

由此可見從科考中脫穎而出有多難,而宜興市卻是走出了四名狀元,十位宰相以及近四百位進士的盛況,而現代更是有着上萬名教授,百位校長,二十多位院士,就這麼一個整體面積不達兩千平方米的縣級市,先後出現如此多人才,不得不令人感嘆當地教育的發達與成功。

記得新中國成立後開設的第一次科技大會,會上全是全國最優秀的人才,但是在座的每十個人中就有四個人是宜興人,宜興培養人才的能力不得不令人欽佩。

宜興自古以來對讀書都有着自己的堅持,即使在最困難的年代也沒有讓孩子們放下書籍去謀生,他們對讀書的思想認知水平普遍較高,對讀書改變命運深信不疑。在50年代大多數地方之人都覺得讀書無用,不如讓孩子早日離開無用功,加入爲家計打拼行業中,但只有宜興堅持讀書,因此在那個教育水平大多落後的年代,宜興自始至終保持着讀書的習慣。

宜興自古至今一直保持着濃郁的學術氛圍,民衆對於知識的認知度普遍較高,這也是爲什麼宜興的教育的教育水平全國領先,當地民衆普遍學歷水平大大高於其他地區,高級人才輩出,數量不減反增。

宜興僅靠一個縣級市就走出如此多位人才,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從很久的年代之前就確立的讀書信仰,並始終堅持下來,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成就,希望宜興能繼續保持這樣的趨勢,甚至擴大這一人才優勢,爲全國各行各業更大的輸入優秀人才,爲祖國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貢獻力。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也能改變認知,只要教育普及得好,才能真正做到詩書傳家,才能擁有更多優秀人才。宜興的讀書氛圍跟歷史離不開關係,首先正是由於從遙遠古代開始提倡的讀書,普及的認知才能讀書深入人心,才能在這麼多年來從不放棄知識,才能做到始終如一培養人才。

其次,環境對人性格養成,習慣培養非常重要,正是因爲宜興擁有非常濃郁的學術氛圍,在這樣的大環境影響之下,在宜興出生成長的人也被耳濡目染的熱愛讀書,即使讀書不一定是爲了“考取功名”,但普通民衆仍堅持讀書,也導致了民衆的學識水平普遍較高。

知識改變命運,即使不一定是爲了某一目的,獲得某一成就,讀書對於提升自己也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義的事。

宜興籍院士簡介

潘菽(1897—1988)

宜興歸徑人,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心理學家、中國現代心理學主要奠基人之一。歷任中央大學教授、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等職。主要從事記憶、錯覺、漢字知覺等實驗研究和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畢生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教授過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等課程,爲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周培源(1902—1993)

宜興芳橋人,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物理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主要從事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的研究,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座標有關”的重要論點,在相對論研究領域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世界上第一個推導求解出湍流的脈動方程,被國際公認爲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

唐敖慶(1915—2008)

和橋人,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物理化學家、中國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吉林大學教授、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主要從事有關分子內旋轉的阻礙勢函數及高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統計理論研究。在密度矩陣理論、微觀反應動力學、原子簇化合物結構規則和固化理論與標度研究上,取得了國際領先的重要成果。

潘梓年(1893—1972)

宜興歸徑人,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哲學家、邏輯學家。歷任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負責人,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書記,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真話報》總編輯、《新華日報》社長等職。負責籌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和哲學研究所,並籌備出版《哲學研究》,創辦了《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

吳浩青(1914—2010)

宜興周墅人,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歷任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教授、系主任。主要從事豐產元素銻的電化學性質系統研究。利用微分電容——電勢曲線確定了銻的零電荷電勢爲-0.19±0.02V,校正了文獻數據並得到國際公認。

史紹熙(1916—2000)

宜興官林人,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工程熱物理學家、燃燒學專家。歷任天津大學教授、校長、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內燃機學會理事長,天津市科協主席等職。主要從事工程熱物理學、燃燒學研究。發明了複合式燃燒系統。推導出粒子在氣缸內渦流中的運動軌跡方程,發展了熱混合理論,提出了周邊混合氣流形成的原理、發明柴油機的熱混合理論。

朱洪元(1917—1992)

宜興宜城人,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理論物理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學研究。全面研究了高速荷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所發出的電磁輻射的性質。在推進中國物理學研究事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研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朱既明(1917—1998)

宜興宜城人,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病毒學家。歷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1985年當選爲英國皇家內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病毒學研究。採用我國自己分離的菌種研製出了我國的第一支青黴素,首次發現了曾轟動世界的甲型流感病毒變異病狀體,並首次在試管中將一個流感病毒裂解爲有生物活性的亞單位。

章綜(1929年生)

宜興宜城人,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物理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主任等職。主要從事物理學研究。用X射線粉末衍射爲主的方法研究了Al-Cu-Ni三元合金系的部分相圖,解決了其中t相的晶體結構變遷的疑難問題,首次發現單相區內晶體結構可按一定規律變化,提出“一個單相區內不一定只能有一種晶體結構“的觀念。

程鎔時(1927年生)

宜興和橋人,1991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家。歷任南京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高分子的分子表徵、溶液性質、體積排除色譜、交聯高分子網絡結構,高分子鏈的構象理論,高分子凝聚態的系統研究。提出一系列應用廣泛的公式和團簇理論。

周鏡(1925年生)

宜興宜城人,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岩土工程專家。歷任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鐵路路基建設和科研工作,爲路基土工的理論和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作出了較系統和突出的貢獻:提出了按黃土結構力學性質確定邊坡的成果;提出了第二破裂面計算衡重式擋土牆土壓力的原理和判別牆後滑動面出現範圍的公式等。

高鼎三(1914—2002)

宜興丁蜀人,1995年當選爲工程院院士。

半導體與光電子學專家、教育家。歷任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研究室主任、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主要從事半導體與光電子學研究,是我國半導體事業開拓者之一。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大功率整流器、點接觸二極管、三極管、光電二極管,較早研製成功GaAs激光器,500A、2500V大功率晶閘管。

沙慶林(1930年生)

宜興周鐵人,1995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公路工程專家。歷任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公路工程研究。曾在亞非六國從事援外公路工程設計施工和科研。主持6.5、7.5和8.5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在重型壓實標準、路面設計理論、典型結構和可靠度設計等方面有創新性成果。

薛鳴球(1930—2013)

宜興豐義人,1995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學專家。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等職。主要從事光學儀器和光學系統設計研究工作。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和我國第一臺大口徑高倍率觀察望遠鏡,爲我國第一代遙感衛星負責設計了高質量光學系統。

程天民(1927年生)

宜興周鐵人,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防原醫學與病理學家。歷任第三軍醫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中華醫學會創傷學會主任委員等職。2000年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成立時成爲首批跨學部院士。主要從事防原醫學與病理學研究和試驗。曾14次參加我國核試驗,進行了大量實驗室工作,闡明瞭核武器的殺傷作用與防護原則,對發展我國防原醫學特別是複合傷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陳太一(1921—2004)

宜興宜城人,199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通信技術專家。歷任解放軍通信兵科學技術部總工程師、國防科委第55研究所副所長、解放軍總參通信部科學技術部總工程師、南京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等職。主要從事通信技術研究。在軍事通信和指揮自動化方面作出了開創性、奠基性工作,坑道通信埋地天線、叢林通信等科研成果。解決了軍事通信中的重大問題。

唐西生(1938年生)

宜興和橋人,199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核技術應用專家。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研究員、解放軍第二炮兵第四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總工程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二炮核軍備控制技術研究專家組組長等職。主要從事核技術應用研究。在覈裝置理論設計、核彈頭和常規彈頭裝備發展論證、軍備控制研究等領域傾力開拓,完成了國家和我軍許多重要科研課題,爲我國航天航空和國防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吳中如(1939年生)

宜興大塍人,199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水工結構專家。歷任河海大學教授、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主要從事水工結構及大壩安全監測與監控領域的教學和科研。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子題6項,國家三峽重大基金課題、重點基金和973等8項,三峽臨時船閘、升船機和二灘等工程項目5項,龍羊峽和佛子嶺等科研項目60多項。

陳國良(1934—2011)

宜興宜城人,1999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屬材料專家、教育家。歷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主要從事金屬材料及高溫合金研究。創建我國第一個高溫合金專業,解決殲六飛機發動機渦輪盤質量做出重要貢獻。

朱邦芬(1948年生)

宜興宜城人,200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凝聚態物理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和研究員,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等職。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受限小量子系統物理和半導體超快光學過程理論。與黃昆先生一起確立了半導體超晶格光學聲子模式理論,被國際學術界命名爲“黃--朱模型”。

黃瑞鬆(1938年生)

宜興南新人,2003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飛航技術專家。歷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科技委顧問、型號系列技術顧問、中國宇航學會無人飛行器學會高級顧問等職。主要從事飛航裝備設計、試驗和製造的研究工作。在制導、控制、仿真、總體設計等方面有重大成就,爲我國飛航技術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歷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職。

褚君浩(1945年生)

宜興屺亭人,200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歷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光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主要從事紅外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開展了用於紅外探測器的窄禁帶半導體碲鎘汞(HgCdTe)和鐵電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

吳嶽良(1962年生)

宜興太華人,2007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2014年當選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研究並做出獨創性工作。首次論證一組手徵代數關係並在量子手徵圈圖貢獻下成立,最先表明K-介子衰變中直接CP破壞和ΔI=1/2同位旋規則可在標準模型框架內同時得到自洽的解釋,其理論預言與國際上兩個重要實驗結果一致。

陳志南(1952年生)

宜興南漕人,200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腫瘤細胞生物學與生物技術藥物專家。現任第四軍醫大學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腫瘤細胞生物學與生物技術藥物研究。長期從事抗體靶向藥物研究,以癌生物標誌物爲主線,從細胞到不典型增生、至癌症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了全方位系統研究。

任南琪(1959年生)

宜興丁蜀人,2009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污水處理專家。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副校長,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主要從事污水處理研究。領域包括:污染物生物處理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廢水資源化及能源化理論與技術;環境微生物分子生態學等。在生物制氫和工業廢水處理等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丁榮軍(1961年生)

宜興郵堂人,2011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專家。現任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所長,兼任變流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共十八大代表。主要從事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研究。軌道交通牽引控制、牽引變流和網絡控制技術的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

朱蓓薇(1957年生)

宜興紅塔人,2013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食品工程領域專家、博士生導師。現任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貝類加工專業分中心主任等職。主要從事農、水產品精深加工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省攻關課題30餘項,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海洋食品的深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張旭(1961年生)

宜興高塍人,201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神經科學家、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2018年當選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神經系統疾病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機理研究。系統性地研究了慢性痛的背根節和脊髓基因表達譜,發現了內源性鈉鉀泵激動劑等新的痛覺信息調控系統,爲臨牀鎮痛及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蔣華良(1965年生)

宜興楊巷人,2017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藥物科學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曾任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藥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新藥發現。系統發展了藥物作用靶標發現和藥物設計理論計算新方法,爲新藥研究提供工具,獲得國際同行和工業界廣泛應用。

唐立(1965年生)

宜興和橋人,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西生之子,核武器物理研究與設計專家。現任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總工程師,曾任原總裝備部某技術專業組成員。主要從事核武器物理研究、設計與核試驗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物理研究與設計領域優秀學術帶頭人。研究成果大幅提高我國的戰略威懾能力,爲增強我國國防安全和提升國防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談哲敏(1965年生)

宜興宜城人,202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南京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他主要從事大氣動力學、中尺度氣象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爲鋒面動力學、大氣邊界層動力學與中尺度可預報性,並在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提出新的非線性邊界層動力學近似理論——Ekman動量近似理論,已被國內外許多學者應用,被認爲是目前邊界層動力學中比較完善的理論模式之一。

朱彤(1962年生)

宜興宜城人。202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國務院參事。主要研究領域爲大氣化學與環境健康,取得了大氣污染來源甄別、成因解析及健康危害評估等系列創新成果。他致力於將基礎前沿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應用於解決我國重大環境問題,帶領北京大學團隊提出《奧運會北京空氣質量保障方案北京周邊省區市措施》,得到國務院批准採納,在華北六省市實施,爲保障北京奧運空氣質量做出了貢獻。他積極推動環境健康交叉學科研究和學科建設,在北京大學先後創立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二級學科、環境健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