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楊江英:向“新”求“質” 銀行業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願 北京報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等。

11月9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楊江英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十九屆21世紀金融年會上表示,銀行業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主旋律,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主動將自身改革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堅持向“新”而行、向“質”發力,探索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新路徑、新範式,大力支持新產業、新模式與新動能發展:一是支持科技創新,二是助力產業創新,三是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四是推動自我革新。

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銀行業探索科技金融業務發展新模式,聚焦科技創新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提高金融適配性,爲不同發展階段企業提供量身定製的精準服務,打通融資堵點、卡點,全力支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15.3萬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佔比均超過四成。過去5年,科技型企業貸款的年均增速達20%,是貸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的年均增速達25%,“專精特新”企業貸款的年均增速達18%。

在助力產業創新方面,銀行業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及時產業化,努力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支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之間的深度有機融合。

在推動自我革新方面,銀行業持續完善專業化組織體系,設立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支行等特色機構,打造專屬信貸服務體系,建立差別化的審批流程;健全多層次普惠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完善分支機構普惠金融服務機制,構建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推進數字金融建設,提升數字化經營服務能力,擴大服務半徑,增強服務效能,降低服務成本,讓金融服務更便利的惠及人民羣衆。

“銀行業應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的認知,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系統安排和長期戰略,這就要求銀行業要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意義,着眼於長遠佈局和戰略謀劃,切實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轉變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行動。”楊江英進一步認爲,一是辯證看待新與舊,二是因行制宜謀特色,三是堅守長期增韌性。

所謂“新與舊”,即傳統與現代、新與舊都是相對的,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質態,而非簡單的業態。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途徑,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應忽視、放棄傳統產業。楊江英表示,銀行業應始終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爲根本宗旨,實現專業化經營,豐富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與覆蓋面,推動實體經濟向“新”升級,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因行制宜謀特色方面,楊江英認爲,銀行業應基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科研條件等,主動融入地方、服務地方,探索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方向與路徑,進一步增強金融資源配置的精準性、有效性,不斷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應充分考慮自身資源稟賦、網點佈局、數字化水平等,在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體現差異化,做到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各展所長,建立多樣化、專業性、特色化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切實增強競爭力和服務能力。

作爲全國性銀行業自律組織,楊江英還介紹了中國銀行業協會今年以來在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情況,包括:協會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赴合肥開展銀行業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專題調研,就推動新質生產力在銀行業應用和發展等進行考察交流;召開多次研討會,組織銀行業圍繞科技金融開展情況、組織模式、良好實踐、面對的問題和挑戰等進行充分交流;撰寫發佈10餘部研究報告,對新質生產力進行全面分析;開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主題成果調研活動,宣傳行業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經驗等。

“下一步,協會將完善協會治理,優化會員服務,做好橋樑紐帶,搭建交流平臺;堅持助力監管,履行社會責任,開展深度研究,加強服務宣傳;引領並推動銀行業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爲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楊江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