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亮相 執行載人登月能搭載4人

(原標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長啥樣?能搭載7名航天員,有獨立的就餐區、衛生區、娛樂區)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謝春暉 發自廣東珠海

明天(9月28日),第十三屆中國(珠海)航展就要開幕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已在現場。

昨天(9月26日)是航展的媒體開放日,小時新聞記者先行探營。

小時新聞記者在國家航天局的展廳裡,近距離見到了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的月球樣本。

在室外展區,小時新聞記者還偶遇了正在進行特技飛行訓練的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一睹特技飛行風采。

有網友在小時新聞“社區那些事”留言,想了解一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那麼,安排!

航展7號館主要是中國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的展區,這裡系統展示我國航天領域先進技術和產品。比如運載火箭、風雲氣象衛星、探索火星的天問一號,探索月球的嫦娥五號等等。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展廳裡,小時新聞記者見到了一個類似飛船返回艙的大傢伙。

“這裡展示的是我們新一代的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和着陸場系統。”展臺前,中國航天科技的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

從外觀上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呈倒錐型鈍頭體氣動外形,與我們熟知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鐘型返回艙截然不同。

新的氣動外形,能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返回時依靠空氣阻力減速,使飛船可以更加平穩、精準地落地。

“它和‘神舟’系列載人飛船一樣,具有高可靠、高安全的特質,更重要的是它將實現可重複利用。”工作人員說。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採用金屬結構與防熱結構分開的雙層殼結構。

金屬結構相當於返回艙的“內衣”,是航天員的“駕駛室”,防熱結構則相當於返回艙的“外衣”,用於返回艙返回地球時穿過大氣層的隔熱。

返回艙質量達到7噸,近似一整艘神舟飛船,指令控制室空間體積爲目前已知世界各型飛船之最,達到了13立方米。

得益於寬裕的空間,該飛船有獨立的就餐區、衛生區、娛樂區。在執行近地軌道任務時可搭載7人,執行載人登月任務時爲4人。

2020年5月5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5月8日在東風着陸場成功回收。

據瞭解,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目前我國從太空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中質量最重的。它的成功發射和回收,爲我國的載人登月飛船的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閱讀:

中國即將邁入“探日時代”!我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在珠海航展亮相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與觀衆暌違三年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以下簡稱“珠海航展”)將於9月28日至10月3日在珠海國際航展中心舉行。在本屆航展上,在近三年多次刷新中國航天新高度的航天科技集團不僅亮出了過去幾年的優異成績,也向公衆描繪了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航天科技的超大型展廳內,密集展示着當下以及未來中國航天的許多“國之重器”,其中既有長五、長七運載火箭,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天問火星探測器,中國北斗這樣的“中國驕傲”,也有重型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等一大批“中國驚喜”。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在展廳內,10種運載火箭模型齊上陣,佔據着展廳的“C位”。其中備受關注的重型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在本屆航展上昭示了未來的使命,據展廳工作人員介紹,作爲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且綜合性能指標將達到國際運載火箭先進水平的一型火箭,航天科技集團研發的重型運載火箭在未來將執行載人登月探測以及一系列深空探測等任務,該型火箭芯級箭體直徑9.5米,捆綁4個5米直徑助推器,該型火箭芯級箭體直徑9.5米,捆綁4個5米直徑助推器,該型火箭芯級箭體直徑9.5米,捆綁4個5米直徑助推器,可以構建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0噸,奔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0噸,奔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35噸的系列化型譜。在2010年開展論證,2015年正式提出了具體方案後,目前這型火箭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深化論證,預計將於2028年前後實現首飛。

而另一款爲發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而全新研製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載人火箭。也勾畫出了中國載人航天未來的探索路徑。據航天科技集團工作人員介紹,這款火箭長約90米,起飛重量約2000噸,可以將25噸有效載荷直接送入奔月軌道,或將7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還可以與多種模塊組合使用,形成LEO(近地軌道)運載能力40~70噸,GTO(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0~32噸的系列化型譜。火箭按照載人飛行的最高安全標準設計,未來可用於載人月球探測。值得注意的是,該型火箭採用多臺發動機並聯的佈局,未來還將具備垂直起降重複使用的能力。

而爲未來載人登月時代任務需求而研發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也在本屆航展上對外公開展出。在展廳中,經過3000℃以上高溫“歷練”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以及其內後由3頂紅白相間的降落傘和6個大型緩衝氣囊組成的回收着陸系統格外醒目。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這款載人飛船通過模塊化的設計,從而兼容載人月球探測和近地空間站的任務,該款飛船的試驗船於2020年5月5日由長五B遙一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以超過每秒9公里的速度返回再入,創造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再入的熱流條件。並於2020年5月8日順利返回預定着陸場,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作爲我國目前已發射推進劑加註量最多、返回再入(航天器再入是指完成預定空間任務後,通過制動進入大氣層,然後在地面上着陸的過程)規模最大的航天器,新一代載人飛船展示出高安全、高可靠的特點。

在本屆航展上,航天科技還向公衆展示了中國即將邁入“探日時代”的決心。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我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太陽雙超衛星也在出徵前與公衆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這款即將發射的衛星,主要科學載荷爲太陽Hα成像光譜儀,它將在全球首度實現空間太陽Hα波段的光譜成像探測。而通過對這條譜線的數據分析,便可獲得太陽爆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對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制提供關鍵數據,這款衛星的誕生將顯著提高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除此以外,面向商業航天市場的“捷龍”系列固體運載火箭、通信、導航、 高分及遙感衛星以及M20A/B地地導彈武器系統,LY- 70防空導彈武器系統,WS-600L火箭炮系統,彩虹無人機等約170餘項航天科技的軍民成果,將通過實物、模型、沙盤、多媒體演示等多種形式與公衆見面,通過展品與實景應用相結合的方式,既彰顯出航天科技的“硬實力”,也展現出航天高科技幫助破解行業“卡脖子”技術瓶頸的自主創新能力,讓公衆切身感受到航天科技服務美好生活的現實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