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國際競爭優勢來自哪裡

4月9日,江鈴新能源汽車生產線

近期,歐盟發佈通知,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海關登記,未來可能對相關車輛徵收“追溯性關稅”;英國、美國準備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或國家安全風險調查。中國電動汽車出海遭遇“逆風”,一方面反映了有關國家以“公平競爭”“國家安全”爲名搞保護主義、貿易壁壘,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世貿組織規則,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日益增強的國際競爭力。

記者近期實地走訪調查發現,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絕不是靠補貼來支撐保護,而是源於供應鏈完整度和產業聚集度高、充分的市場競爭以及超大市場規模快速促進技術迭代等因素。

供應鏈完整產業聚集度高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製造業規模連續十多年居全球首位。這一優勢體現在新能源產業上,就是擁有涵蓋從材料研發、工程設計到製造管理、總裝集成的全產業鏈,形成了一批契合“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求的汽車產業集羣佈局。

國內一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的地區,基本上都形成了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打造了由整車企業帶動、配套先進智能網聯產業鏈以及優越產業政策環境的產業生態。

在安徽省合肥市,新能源汽車整車佈局全面,形成了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造車新勢力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內的6大整車企業、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聚集。整車企業願意落戶合肥,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當地產業鏈和汽車產業關聯性非常強,擁有較強顯示屏、芯片、人工智能、電池等相關產品生產能力。

動力電池是江蘇省常州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競爭力最強的一環。常州市政府提供的信息顯示,如果把動力電池產業鏈拆解爲32個主要環節,常州聚集了其中31個,產業鏈完整程度接近97%。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完善和聚集,以及充電設施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持。2022年2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1000萬輛,2023年7月突破2000萬輛。從第一輛到第1000萬輛,耗時27年;而從第1000萬輛到第2000萬輛,僅用了17個月。

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認爲,最終決定研發工時數和質量的是人,而應用型研發人才最富集的是中國。“研究一款電機投入10萬工時,我們研發的單工時成本和西方存在數倍差異,新能源汽車領域研發正在往中國聚集。”

2023年,德國大衆集團將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落戶合肥。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大衆正在全面融入中國的產業生態。“在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中,高速發展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市場規模巨大技術迭代迅速高效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規模巨大,且擁有強勁增長潛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佔有率達到31.6%。當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中佔比近65%。中國已經連續9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第一。

中國體量巨大的消費市場和豐富多樣的用車環境,爲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迭代升級提供了土壤。無論是售價幾萬元的代步車,還是幾十萬元的主流“國民車”,各級別的新能源汽車都能找到發展空間。同時,由於中國消費者對汽車智能化、新技術的接納程度更高,不少車企都將新產品、新技術率先投放在中國市場。

提供多元化選擇助力全球汽車業轉型

依靠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科技創新和過硬品質,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廣受歡迎。據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道,歐洲環保團體“運輸和環境組織”一項研究顯示,2024年在歐盟銷售的電動汽車將有四分之一是中國製造,明顯高於去年的19.5%。其中,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將佔歐盟電動汽車市場的11%,到2027年這一比例將增至20%。

歐洲新車評價規程秘書長米希爾·範拉廷根表示,隨着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歐洲市場,歐洲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中國車企在歐洲取得的成績與其在技術創新、安全保障、綠色環保、質量提升上的進步直接相關。

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首席執行官邁克·霍斯表示,英國消費者對於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英國市場持開放態度。

在法國北部上法蘭西大區建設中的“電池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參與備受關注。在“電池谷”中部的呂茨,中國敏實集團與法國雷諾集團於2023年聯合投資的兩條電池盒生產線已啓動生產。

今年2月,小鵬汽車和大衆汽車簽訂加速電動汽車開發合作協議,標誌着雙方自去年7月建立的合作關係又往前邁了一步。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通過與小鵬的合作,他們不僅加快了研發速度,還提高了效率並優化了成本結構。

聯合國環境署可持續交通部門負責人羅布·德容近日表示,中國是電氣化以及電動汽車推廣方面的領導者,希望中國向全世界特別是全球南方分享經驗,用中國技術向世界推廣可負擔的電動汽車。

據新華社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