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高層詳解“醫療養老戰略”:平臺化佈局,鏈接上下游

在2023年的年報中,中國平安又進行了一次戰略微調,將過去的“綜合金融+醫療健康”升級爲“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由此,養老步入了整個集團的戰略佈局,並承擔着越加重要的功能。

事實上,中國平安在20年前就開始了養老佈局,旗下的平安養老險是國內首家專業養老險公司;2019年,隨着平安臻頤年高品質康養社區品牌的推出,平安的養老模塊開始了系統化推進,從高端康養,到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其服務深深嵌入“9073”養老格局。

與同業相比,平安對於醫療養老服務的供給更多地是呈現出平臺化的思路,即通過集團的資源整合優勢、發揮平臺支撐作用、聯動外部衆多的醫療養老上下游產業鏈供應商,並通過相應的制度和標準進行規範,以統一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對外輸出,提供給終端客戶。

近日,中國平安聯席CEO郭曉濤帶隊多家子公司一把手,共同解析平安的“醫療養老戰略”進展。

戰略更迭背後

在過去36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平安的戰略始終跟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健康、醫療、養老等板塊的逐個佈局,平安集團的定位也隨之改變。

2021年之前,平安持續致力於成爲國際領先的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2022年,“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進一步細化爲“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服務提供商”;2023年又微調爲“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服務提供商”。

“我們的戰略是隨着客戶需求變化而變化。”郭曉濤在迴應戰略微調時說,從醫療健康擴展到醫療養老,是平安集團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核心內容,目前已初步構建了整個“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服務平臺。

平安將這種“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戰略模式類比爲“富國銀行+聯合健康”模式的升級版。對此,郭曉濤對第一財經表示,綜合金融和醫療養老不是兩條業務線,而是互相融合、互相賦能。

“在我們保險服務和保單裡有着非常多的醫療健康養老權益,這可以讓保險客戶有更好的獲得感。”他說,兩者共同發力不僅可以進一步滿足客戶需求,培育高價值、高成長、高留存的客戶,同時也能有效地降低獲客成本、運營成本、風險成本等。

“這是平安在發展戰略和業務模式上的創新,也是順應客戶需求變化趨勢以及國家發展戰略方向的一次巨大改變,我們希望以此進一步增強和客戶之間的互動,滿足客戶的需求,提升競爭力。”他說。

平臺化佈局,產業鏈整合

衆所周知,醫療健康養老與金融不同,這是一個重投入、長週期的產業,所產生的利潤可能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等待才能反映到財務報表上,但如果通過醫療健康養老來賦能金融、通過金融賦能醫療健康養老,則可以極大地縮短利潤等待期。

郭曉濤說,在醫療健康養老的謀篇佈局上,平安集團更多的是起到平臺作用,一側連接終端客戶,另一側連接醫療健康服務供應商。

郭曉濤解釋,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模式,主要是由於目前中國醫療健康養老行業的服務質量、品質、價格、標準參差不齊,沒有統一的規範,也沒有在全國範圍內領跑的頭部企業能夠給客戶帶來有足夠性價比、質量放心滿意的服務。

草莽江湖、百舸爭流,平安希望能夠在這個大賽道里成長爲頭部企業。“我們有廣大的客戶,也積累了口碑和優勢,所以我們可以集合購買力,給產業鏈上游的服務商提出需求,並根據終端承諾設定了一整套服務體系,包括標準的制定、從供應廠商的准入、價格的衡量、事後的監督和檢視等。”他說,以此給客戶帶來更好的獲得感。

無論是醫療健康,抑或是養老,都可以看到平安平臺化佈局、產業鏈縱深整合的底層邏輯。

比如,在對於線上線下醫療服務資源的整合上,平安力圖打造一站式履約體系,並通過簽約名醫、成立專病專科中心、共建自建互聯網醫院等模式與醫院探索創新合作模式。

一季報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末,在國內,平安內外部醫生團隊約5萬人,合作醫院數超3.6萬家;合作健康管理機構數超10萬家;合作藥店數達23.1萬家,全國藥店覆蓋率超37%。

同樣的,在居家養老服務方面,平安此前聯合行業裡專業的醫療機構發佈了醫聯體、護聯體、住聯體等一系列行業服務標準,充分詮釋了平臺型的商業模式。

平安健康董事長兼CEO李鬥說,居家養老推出2年多來,可以明顯感覺到上下游供應商服務意願在增強、創新在增加、跨界合作在增多,大家都願意爲銀髮市場達成更廣泛的合作。

內外如何協同?

在平安的“醫療養老產業鏈”中,保險板塊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觸達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等。據郭曉濤介紹,財產險、壽險、健康險、養老險都囊括其中。

其中,平安人壽是基石,平安人壽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錚說,平安人壽擁有將近1千萬名的老年客戶,而且大部分屬於中高淨值以上,他們對養老有着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所以佈局養老金融,平安人壽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楊錚說,爲了增厚快速老齡化下的金融儲備,平安壽險在產品形態和服務方面雙重發力,一方面,研發更適合長壽時代的金融產品,以匹配客戶養老現金流需求;另一方面,在市場缺乏標準的情況下,圍繞品質、標準、服務去攻克養老服務短板。

另外,還有兩個平臺至關重要,一是平安健康(港股上市公司“平安好醫生”)。在生態構建上,平安健康是平安集團 “管理式醫療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醫療養老生態圈的旗艦,代表支付方,整合供應方。據介紹,平安健康主要是通過 “產品融合、權益採購、增值服務” 等方式與集團綜合金融主業深度協同。

“我們扮演了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的角色,這是一箇中樞。就是把到線、到店、到家的服務整合在我們的平臺上,爲子公司的客戶以及其他的客戶提供基礎,它是一個雙向賦能的過程。”李鬥說。

另一個平臺是北大醫療集團,平安自2021年接手管理北大醫療集團,該集團2023年收入約50億元,這是平安系統內最重要的線下醫療資源,更是醫險協同實踐基地。

“作爲供給端,我們有自己的線下的醫療系統,有線上的平臺,並整合外部服務廠商,形成醫療健康養老產業鏈,作爲傳輸方,我們通過保險板塊,把各式各樣的服務傳遞給客戶。”郭曉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