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驚現新病毒,蜱傳疾病要擡頭?

蜱蟲能夠傳播多達25 種人類和動物疾病。雖然您可能熟悉其中一些疾病,例如萊姆病,但還有許多您可能從未聽說過的疾病,包括一些僅在過去幾年中才被發現的疾病,比如溼地病毒。

在一項新的案例研究中,中國的研究人員公佈了有關溼地病毒的詳細信息。它於 2019 年首次被發現,當時一名患者在內蒙古的一個溼地公園被蜱蟲叮咬後,因出現發燒、頭痛和嘔吐等症狀,進而發展爲多器官功能障礙而入院。

爲了解患者患病的原因,研究人員對從血液樣本中提取的遺傳物質進行了測序,以找出導致該疾病的病毒。他們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病毒——與其他蜱傳病毒(包括危險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其死亡率達 30%)是近親。溼地病毒是內羅病毒科中正內羅病毒屬的一員。

研究小組隨後對中國東北地區其他在被蜱蟲叮咬後一個月內出現急性發熱的患者進行了篩查。這讓他們又確定了 17 例溼地病毒感染病例——證實該病毒在該地區已廣泛存在。

接下來,該團隊進行了大規模的生態調查,以瞭解溼地病毒的來源。他們研究了蜱蟲,以及該地區的牲畜和野生動物,因爲動物在蜱傳病原體的傳播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他們發現一些綿羊、豬和馬被感染,這表明牲畜可能是溼地病毒的寄主。

到目前爲止,溼地病毒僅在中國東北地區被發現。然而,傳播該病毒的蜱蟲種類在歐洲和亞洲的分佈範圍要廣泛得多,因此該病毒可能分佈得更廣。對亞洲其他地區和歐洲的蜱蟲、牲畜,甚至是不明原因發熱的患者展開調查,或許能證實這一點。

那麼,爲什麼我們現在似乎發現了很多新的蜱傳疾病呢?

首先,許多蜱傳疾病都有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熱、頭痛和疲勞,這使得它們很容易被誤認爲是其他常見疾病。此外,蜱傳疾病不具有傳染性,因此不會像新冠或流感那樣出現大規模的疫情。

綜上所述,這些特點致使首次發現蜱傳疾病極爲困難。然而,新的基因測序技術,包括用於識別溼地病毒的那種技術,讓發現新病原體變得更容易。

其次,即使在患者身上檢測到新的病原體,把它和蜱蟲聯繫起來並非總是輕而易舉的。許多人被蜱蟲叮咬了卻不知道。

未進食的蜱很小,而且經常附着在我們難以檢查的部位,比如腿後側。此外,我們對蜱蟲叮咬的感覺跟被蚊子叮咬的感覺不一樣。因此,許多患有蜱傳疾病的患者對被叮咬沒有任何記憶。

另外,對於許多蜱傳疾病,症狀的發作可能會延遲,所以把它們和蜱蟲叮咬聯繫起來並非是顯而易見的一步。例如,萊姆病的症狀通常在叮咬後三到十週出現。

第三,對於蜱傳疾病,尤其是那些新出現或者罕見的疾病,醫學上的認識是不全面的,而且在世界許多地方,診斷它們所需的資源往往根本不存在。

這些缺陷反映出一個事實,即大多數蜱傳病原體只是在相對較近的時期才被描述出來。甚至萊姆病的病因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初才被瞭解。因此,對於蜱傳疾病的科學認知和醫學研究遠不如許多其他傳染病那樣深入和成熟。

這些因素致使難以判定蜱傳疾病是否真的呈上升趨勢,或者我們是否只是需要改進監測和診斷。

除了發現新的蜱傳疾病外,我們還看到已確定的蜱傳疾病的分佈在發生變化。出現這種情況有幾個原因,其中就有 氣候變化。

蜱的活動受到 溫度和 溼度的強烈影響,因此氣候的變化會影響蜱活躍的時間,並創造條件讓蜱在以往 不適合它們生存的地區繁衍。

這種情況可能正在蜱傳腦炎病毒上發生。該病毒在歷史上僅見於亞洲以及中歐和東歐的部分地區,但最近荷蘭和英國有病例報告,鑑於此前我們認爲英國的氣候不適宜該病毒,這令人擔憂。

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萊姆病迄今仍是最常見的蜱傳疾病。然而,其他疾病的報告也越來越多。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在美國變得日益常見,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病例在南歐和東歐呈上升態勢。

爲了免受蜱傳疾病的侵害,在草木繁茂的地區徒步和露營時,應穿長褲並使用驅蟲噴霧。回家後要徹底檢查自己(和您的狗)是否有蜱蟲。

如果您被咬傷,應儘快小心去除蜱蟲,以免蜱蟲的口器殘留在您的皮膚中。如果您出現皮疹、發燒或類似流感的症狀,請去看全科醫生並告知他們被咬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