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希望10至15年構建通用量子計算機
·“我們希望在未來5年實現量子糾纏,然後完成數百個乃至數千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以解決量子化學、新材料設計和優化算法裡的一些問題。同時我們希望能夠通過10至15年的努力,實現在密碼分析和大數據分解等方面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11月18日在第五屆世界聲博會暨2022科大訊飛1024全球開發者節開幕式上演講。 圖片來源:第五屆世界聲博會
11月18日,在第五屆世界聲博會暨2022科大訊飛1024全球開發者節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分享了關於量子計算未來15年的發展潛力與計劃,“我們希望在未來5年實現量子糾纏,然後完成數百個乃至數千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以解決量子化學、新材料設計和優化算法裡的一些問題。同時我們希望能夠通過10至15年的努力,實現在密碼分析和大數據分解等方面的應用。”
在現場,潘建偉分析了一組數據對比。在1943年首臺計算機創建後,每秒鐘大概能計算5000次。當時IBM的總裁預測,這樣強大的計算機全球只需要5臺就足夠了。但到了2010年,智能手機每秒可以處理的計算達到15萬億次。也就是說1943年的計算機,現在每個人手上都有幾十億臺。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對數據的需求,對計算能力的需求是處於急速增長中的。”潘建偉說,發展計算能力一般是通過加強晶體管的集成度,目前晶體管的尺寸已經達到4個納米,在未來不到10年的時間裡,它可能就會達到亞納米尺寸。這個時候量子效應就會開始發生作用。
這意味着什麼?潘建偉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要分解300萬大數據,用目前萬億次的經典計算機大概需要15萬年,用量子計算機只需要一秒鐘。
量子計算爲什麼這麼強大?潘建偉解釋說,量子計算的能力隨着糾纏粒子的數目增加而指數增長。在經典世界裡,手機和電腦中的比特處於0或1的狀態,但量子系統裡就可以處於0+1,當有50個比特,在傳統計算機裡,只能處於2的50次方個狀態中的某一個。到了量子世界,它就可以處於2的50次方種狀態的相干疊加。
前景聽起來非常光明,這樣的量子計算機什麼時候能造出來?
潘建偉說道,其實量子計算的概念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提出來,經過科學家將近40多年的努力,才達到了第一階段。因爲這條路太長,所以整個領域的專家把量子計算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目標是實現50個粒子左右的相干操縱。“一旦達到45個粒子,它的計算能力就跟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差不多。一旦達到100個粒子,它就是目前全球計算能力總和的100萬倍。”潘建偉說。
目前,在某些特定計算上,針對若干問題,比如玻色取樣組合優化,計算能力能夠超過現在的超級計算機。“這已經在這一兩年順利完成了。”潘建偉說。
那科學家目前在做什麼?因爲量子計算特別容易出錯,所以必須找到某種手段讓計算過程中不發生錯誤,這個手段就是量子糾纏,能確保計算中發生的錯誤在計算過程中消除。潘建偉目前正在做的就是這件事,他和他的團隊希望能夠通過4至5年的時間完成。
在完成這個目標之後,如果能夠操縱數百個乃至數千個量子比特,就可以構建專用量子計算機,這在某些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即解決目前超級計算機完全沒辦法求解的物理問題、化學問題、醫學問題。潘建偉繼續說道,“通過10至15年的努力,我們在糾錯順利完成的基礎之上,希望能夠構建通用量子計算機。”
在演講的最後,潘建偉總結稱,“未來儘管離我們還稍稍有點遠,但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