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民營經濟主體佔比穩步提升

中國日報6月13日電(記者 程鈺)長期以來,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經成爲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市場監管統計數據看,截至2024年5月底,我國實有民營經濟主體總量18045萬戶,佔比從2019年的95.5%增長爲96.4%,其中民營企業5517.7萬戶、個體工商戶12527.3萬戶。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穩步提升,已經成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

高新技術產業民營經濟經營主體佔經營主體比重穩步提升。從行業分佈看,在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民營經濟經營主體的佔比均有所提高,分別從2019年的95.9%、91.9%、演化至今年5月的96.1%、94.4%。從2019年以來各類高新技術產業新設民營企業佔比看,均在九成以上。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佔90.2%、高技術服務業佔93.3%、四新經濟佔93.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佔94.6%,民營經濟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發揮着主力軍作用。

公共服務相關的民營經濟發展形勢趨好。從2024年5月各行業民營經濟主體數量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明文支持放開民營市場準入的行業,民營經濟主體的佔比亦逐步提升。其中,電力、熱力、燃氣、水生產和供應業佔比從66.4%升至67.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佔比從95.89%升至97.2%,金融業佔比從39.1%升至40.4%。

民營經營發展與區域經濟水平呈正相關性。2024年第一季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2.5萬億元、7.4萬億元、2.6萬億元,總量超過全國的41.9%,發揮了全國經濟壓艙石、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與之對應,截至2024年5月,天津、河北的民營經濟主體佔比爲97.1%、96.7%,浙江、江蘇、安徽的民營經濟主體佔比爲96.9%、96.2%、96.4%,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民營經濟主體佔比爲96.7%。除安徽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江蘇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外,其餘地區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