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藉冬奧逆勢而上

(圖/新華社)

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大陸成績出現重大進步。一方面是主場優勢,另一方面也是全民共同努力,選手認真苦練,觀衆拚命加油打氣,衆志成城,最後一天在總金牌戰上擠下美國,取得歷來最佳成績第3名。儘管美國一開始以莫須有的新疆人權問題,拉攏一些西方國家做出外交抵制,開幕後,美國媒體也把重點放在政治議題,對賽事本身也是冷潮熱諷。於是,就在成天忙着罵人損人不幹正事中,美國的優勢被臥薪嚐膽的中國超越了。

至於臺灣蔡政府的反應與其說是不恰當,不如說是滑稽。綠媒成天挑些小事情,如一些參賽選手的小牢騷等,當成天大的事,彷彿這就是冬奧的主新聞,墮落無比。蔡政府則聲稱要處分穿大陸隊制服的中華隊選手黃鬱婷,民進黨徹底沒招了,只能靠挑動內部相殘情緒來轉移注意力。

體育發展靠的是國家的團結和凝聚力,尤其是團隊競賽力強大的國家,必然是愛國意識和凝聚力強大的國家,美日職業球賽開賽前需全體肅立唱國歌,以此激發羣衆的愛國心,即爲明證。這裡令人回想起半世紀前臺灣的三冠王之夢。1969年中華少棒隊勇奪世界少棒錦標賽冠軍,從此開啓了少棒、青少棒、青棒三冠王及成棒、職棒運動的夢幻之旅。最高峰是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中華隊擊敗日本和南韓,勇奪亞軍。歷經30年全民共同奮鬥,中華成棒已與日本同一水準,這也是臺灣經濟、文教、科技等所有領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民進黨力量起來後,爲了去中國化,否定國民黨執政成果,用嘉農棒球隊的例子說明日本殖民臺灣時已有輝煌的棒球成績。事實上,嘉農有1/3是日本人,教練是日本人,取得日本甲子園的亞軍,而且就一次,此後就沒下文了。真正發展棒球不是靠一次偶然的佳績,而是在各級學校廣設球隊,購買球具,興建球場,設立優秀選手保送升學和獎學金制度,最後協助球員有出路。也就是國家財政、體育和教育制度全力配合,累積20年始有所成。只有運動員畢業後有好的收入前景,纔會不斷有優秀的年輕運動好手投入。

日本殖民臺灣時並沒有大舉投入培養臺灣棒球,把臺灣人當成海外殖民地的二等公民,臺灣並沒真正的成棒隊伍,因此,日本時代臺灣並沒有真正的棒球運動。嘉農主投吳明捷後來成爲早稻田大學棒球隊員,畢業後就沒有打球了,他沒有任何機會。

嘉農「靈光乍現」的例子充分證明,臺灣人具有打棒球的潛力,受到日本政府的歧視與壓抑,直到光復後棒球才幹才真正發揮出來。至於今天,「假本土真附庸」的民進黨執政,教傻年輕人,分不清東西南北,沒有絲毫專業的追求與熱情,只會網路毒言,加上頭上戴一幅「感謝日本」卑躬屈膝的口號,再這樣下去恐真沒救了。如此,今天台灣體育團體競賽項目自然大幅退步,成棒已非日本、南韓這一級了。

因此,大陸今天走的這條路非常正確,堅持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賽後,西方媒體肯定還是一堆酸言酸語,中國人也越來越不在乎那些無聊話,自己辦正事更要緊。毫無疑問,冬奧成功代表中國擋住西方歇斯底里的攻擊,逆勢而上,接下來必將在所有領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