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干擾素之父"侯雲德:辛苦打工賺學費,竭盡全力"鬥"病毒

2018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侯雲德,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位在醫學領域與病毒鬥了一輩子的科學家,若是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候,立志學醫的理想,一定會感慨萬千。初心不改,是這位病毒學家一生的堅持。

童年瘟疫流行,從小立志學醫

江蘇武進,也就是現在常州市,在江南地區也屬於魚米之鄉。然而在侯雲德出生的1929年,新舊時代的劇烈變革,傳統的農民都不堪重負,而處於破產邊緣,很多人都進城謀生。而且,彼時的日本早已對我國虎視眈眈,大戰一觸即發。

侯雲德的童年,被戰亂和各種流行的疫病包圍着。在侯雲德的小學階段,戰爭已經開啓,而江蘇地區很快也成爲淪陷區。那時候,侯雲德還是小孩子,對於社會出現的諸多情況都不瞭解,在他幼小的心靈裡,他只知道那時候很多人都吃不飽,也有人經常因病死去,

而且死人的情況就發生在侯雲德至親的身上。小時候,侯雲德的大哥,就因爲流行的瘟疫而去世。彼時醫療條件落後,再加上頻繁戰亂,社會秩序處於完全崩潰狀態,在疾病發生,尤其是瘟疫發生的時候,普通大衆就像一隻只"待宰的羔羊"。

雖然小侯雲德對於眼前發生的一切,並沒有多少清晰的認知,但是看着親大哥因病去世,還是給他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他不知道世上的人爲何要遭受這種痛苦,他也想不通,社會上爲什麼沒有人去阻止這種可怕的情況爆發?

就像小時候,經常到藥店去給父親抓藥的魯迅,侯雲德從小也遭遇了這種情況。而且相比於魯迅所遭遇的情況,更爲可怕的是,瘟疫的發生是迅速的。人們在短時間內大批地死去,巨大的陰影籠罩在侯雲德的心頭,幼小的侯雲德於是賣力的學習,希望能夠弄清這一切情況。

1943年,戰爭進入了尾聲,14歲的侯雲德在這一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學。

在此之前,因爲家庭的貧困,侯雲德年紀輕輕就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幫助家裡力所能及的做很多活計,南方地區多河渠,侯雲德下河抓魚,然後再拿到集市上擺攤。

整個小學階段,侯雲德都是在這樣半工半讀的模式中,艱難度過的。雖然生活很艱苦,但是侯雲德並沒有放棄學習的夢想。他和那些富貴家的弟子比起來,沒有更多的資源和優勢,侯雲德就咬緊牙關,在學習上比其他人付出了更多努力。

就是在這艱難的生計模式下,侯雲德開啓了自己的中學學習生涯。那時候社會的混亂狀態,依舊延續,但是侯雲德將學習放在第一位,只要混亂的局面沒有蔓延到學校,他的學業也就不會放下。而且隨着年齡的逐步增長,侯雲德的學習規劃之路漸漸清晰了。

他要學醫。小時候大哥去世的場景還歷歷在目,他知道面對疾病的折磨,人們是渺小的。像侯雲德這代人以及更上一輩的人,由於直接對舊中國的醫療衛生狀況感同身受,知道家人以及周邊的民衆都在遭受着醫療條件差的折磨,因此年輕人一旦到了談論理想的年齡,都會自然而然將醫學放在首位。

侯雲德知道,要想學醫,彼時的中學階段就要加倍的努力才行。中學的知識是基礎,打好了基礎,將來的學業才能更加的順暢。

1948年,彼時正處於新中國前夕,社會還處於新舊交替的混亂狀態,但是侯雲德不爲所動,還是依據自身的努力,在那一年順利考入了國內知名大學同濟大學的醫學院。侯雲德在學醫理想的道路上,正式步入了坦途。

出國深造的新中國首批人才

大學階段開始的時候,侯雲德和他的同學們就沐浴在了新中國的陽光下。這時候全社會終於安定下來,一個全新的中國不但要進行系統的建設,更需要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作爲大學畢業生,侯雲德那時候就像天之驕子一般。

大學生涯的7年時間,侯雲德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1955年畢業之後,作爲病毒學領域的專業人才,侯雲德之後還要開啓下一階段的學習歷程。

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作爲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國內各方面的政策都向蘇聯看齊。蘇聯作爲戰勝國之一,不但國力強盛,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更是處於世界頂尖的水平。因此在當時,國內的專業人才要繼續深造的話,都會去蘇聯學習。

1956年到1957年這一年時間,侯雲德短暫告別了自己的專業,開始在北京俄語學院專心學習俄語,爲接下來的留學蘇聯做語言上的準備。

雖然這不是自己的本專業,但是想要出國學習更好的專業知識,語言這道障礙必須要逾越。俄語和英語等其他語言比起來相對難學一點,尤其在發音上,更是很多人的噩夢。但是侯雲德不畏艱難,很快就融入到了語言學習的氛圍中。

和小時候的困難比起來,這種學習上的難度根本不算什麼。如今國家專門培養他們,爲他們提供最好的後勤保障,只爲培養出我們自己的人才,所以在侯雲德的內心深處,一定要抓住這種優良的機會,好好的學習才行。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國內正是異常艱苦的時候,但是國家還是拿出僅有的外匯,保證侯雲德這些留學人員在國外的生活。彼時,侯雲德就讀於蘇聯醫學科學院的病毒研究所,他的專業也逐漸從過去的臨牀醫學,轉移到了病毒學的研究領域。

侯雲德知道,現在所學的一切,將來都是新中國病毒學領域的基礎。只有自己學好,將來國內在該領域的起步和發展,纔能有一個好的開端。他不能辜負國家的期望,也不能違背自己的初心。

學成歸來的病毒學專家,九十歲高齡仍奮鬥在科研一線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學成歸來的侯雲德,一直在中科學院的病毒學研究所工作。侯雲德知道疾病對大衆造成的痛苦有多可怕,所以其後的學術和研究,一直在一線和各種病毒作殊死搏鬥。雖然彼時國內的科研條件還很艱苦,但是侯雲德不畏艱辛,依然保持着求學時代旺盛的精力。

在國家成立了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時候,侯雲德又是重要的科研牽頭人。他還是我國第一至第三屆"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從重組人干擾素α1b,到構建起國內痘苗病毒疫苗株天壇株基因文庫,侯雲德在病毒學以及基因治療領域,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這一切重大的科研成就,都是在侯雲德60歲之前完成的。

60歲,對於絕大多數的工作者來說,都是退休的年齡了。然而侯雲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依舊奮戰在科研的第一線。1994年的時候,侯雲德當選爲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的研究還在繼續,而他的理論成果也逐漸彙集起來,給後來人提供專業知識領域的指明。

他在國內外的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400多篇,更是著有《分子病毒學》、《病毒基因工程的原理與方法》、《干擾素及其臨牀應用》、等9部權威專著。尤其在干擾素的發現以及臨牀應用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使侯雲德被譽爲"中國干擾素之父"。

一直到2018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侯雲德還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上班。在侯雲德的內心深處,科研是永無止境的,而生命的作用,就是應該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

蘇南地區的一個窮小子,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奮鬥,終於成長爲一代科學家。侯雲德以耄耋之年的親身作爲,告訴後來者,人的一生應該不懈奮鬥不懈追求,要樹立起堅定明確的目標,每個人在自己的所學領域,都能開創出一片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