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日德軍事現代化模式

國府參謀本部推動軍事思想的實踐,獲得實效,但面對更現代化的日本不免產生一些問題。圖爲對日抗戰的國民革命軍。(本報資料照片)

戰爭、制度與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參謀本部國防作戰計劃幾乎指導中日戰爭初期的發展,型塑戰爭樣貌,可見參謀本部發揮的作用,而其國防作戰計劃實具有全球軍事思想流動的背景。19世紀末,歐洲戰術主流是配合軍械與鐵路交通發展,積極主動攻擊,甚至演爲「攻勢崇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德軍採取此一戰術,於西線遭到挫敗,形成陣地戰,而於東線廣大區域行之有效,擊敗俄軍。戰後歐洲兵學甚受大戰影響,有強調陣地戰的防禦、重視突擊的步兵、配合新武器戰車的戰術,亦有延續戰前重視攻勢的戰法。

西方軍事思想,隨着其國家影響力,向全球傳播。19世紀末正是中國從傳統到現代快速軍事現代化的時期,大批軍人以日本爲現代化模範,赴日留學,學成歸國後,帶回日本兵學。日本陸軍兵學初學法國,後襲德國,接受主動進攻、殲滅戰、短期決戰的戰法爲中國軍人帶回本土。他們擔任軍事機構主官或各級學校教官,傳授這一套思想。陸軍大學作爲兵學最高殿堂,教授這一套兵學,而次一級的軍事學校如保定軍校,亦是以日本留學生爲教官。

國府聘用許多德國顧問,再度帶來西方軍事思想。總顧問塞克特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經驗,傳授攻勢防禦、主動進攻、殲滅戰。另一位總顧問法肯豪森,曾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擔任軍事顧問,也曾在日本擔任武官,帶來東方帝國與西方列強的軍職歷練與觀察。由於日本兵學襲自德國,深受日人影響的中國軍人易於接受,但他們不是被動承襲。中國軍人深知器械與人力素質不足,無法完全仿效,對於日德兵學有所取捨,形成「中國的日德軍事現代化」模式。因此,中國軍事思想接受西方兵學,非僅德國→日本→中國這樣單向傳播,也非單純西化或現代化,中間有土耳其、中國本土等因素,而呈現全球性的圖像。

國府參謀本部推動軍事思想的實踐,於建軍、備戰、內戰獲得實效,發揮作用,但面對更爲現代化的日本,不免產生一些問題。戰略戰術上,國軍主動出擊、攻勢防禦,因中國軍隊軍系複雜,各部不協調,攻擊力差,機動力不足,面對日軍,既須防守,又要出擊,遠超負荷。制度上,若以嚴格的標準檢視,國府參謀本部相較於日德參謀本部,組織運作、人員素質、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不足之處,具體如政出多門、越級指揮、上下參謀系統未貫通建立等,凡此皆有掌權者指揮習慣、能力不足、人謀不臧等因素在內,殆無疑問。是否可以藉日德的標準,批判國府的不足?是否西方先進而中國落後且現代化不足,導致了這些問題?

回到中日戰爭時的中國高層參謀機構。經國府不斷因應戰況,組織改造,人事調整,淞滬會戰後高層參謀組織再度改組。1938年初軍委會重新組建,設置軍令部、軍政部、軍訓部、政治部等機構。軍令部由前軍委會第一部和參謀本部合併而成,成爲接下來戰爭的核心作戰部門,其組織與運作延續自戰前參謀本部。軍委會委員長蔣中正的權力更爲提升,除了軍令部,整個軍委會都可說是他的參謀組織。擴大的參謀組織作爲一中間層,協助其面對國府史無前例的戰爭,發揮統一軍事權力,統合國家資源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