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衝擊2.0 掀新一波貿易戰
中美新一輪貿易戰,電動車首當其衝。圖爲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中新社)
大陸改革開放後,隨着1990年代起全球自由貿易興盛,「中國製造」以低價競爭力席捲全球,這是中國衝擊1.0;疫後,北京加大力度推動出口以重振經濟,「中國製造」再次衝擊全世界,對比上一波是勞力密集加工品,這波是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等,落入中美對抗結構中,中國衝擊2.0,成爲歐美對中國啓動貿易戰的根源。
從統計來看,大陸第1季工業產能利用率73.6%,創2020年第1季以來新低。大陸官方的解釋爲,與春節假期等因素相關,今後幾季的產能利用率有望逐步回升。
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又與美國合作反恐,在全球化環境下,大陸低價品撲向全球,爲歐美消費者帶來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根據美方說法,大量的中國商品讓美國失去200多萬個工作崗位,傢俱、玩具和服裝製造商倒閉,美國前總統川普以此藉口,於2018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
疫後的中國,長期培植的減碳或綠能產業大爆發,當內需尚在復甦下,國際市場成爲最佳出路。如今的世界,在美國帶頭下是保護主義盛行,並不斷在戰略產業建構去中化的供應鏈,落在反中恐中的語境上,中國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乃至鋼鐵的強大競爭力,看在歐美眼中,是破壞國家安全、侵害其國內產業。
與此同時,中國目前是通縮加上人民幣相對貶值,美國則是通膨未歇,美元強勢,也是中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來源之一。
歐美戰略上應對中國有不同看法,惟獨炒作中國產能過剩、「紅潮再臨」有共識,最明顯就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法,勸說歐盟未來勿對電動車課高關稅,無功而返。
光憑一句中國產能過剩就能打趴中國產品?恐怕沒那麼簡單。根據統計,大陸企業掌控全球99%電池陽極用石墨,及69%的合成石墨市場,美國要組去中化的電動車聯盟,有如天方夜譚。另項統計則披露,去年在歐洲賣出的電動車,有約兩成產自中國,但這兩成中,卻有一半是出自西方車廠在中國的工廠。無論怎麼看,歐美拿產能過剩對中國祭出新一波的懲罰性關稅,都是七傷拳。
可以預見,未來全球有兩大不確定因素,一是川普可能再度當選美國總統,二是歐美以產能過剩爲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兩者如交疊,必引發地緣政治與財經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