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配合,德國汽車或雪崩!大衆計劃全員減薪,關閉部分工廠

“如果不盡快轉向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大衆汽車集團和通用汽車等傳統汽車製造商遲早會被淘汰。”

這句話如果是國內某位大佬說的,他肯定少不了一頓冷嘲熱諷,但如果說這話是是鋼鐵俠馬斯克,你又有什麼看法呢?

大衆的最終結局我們暫且不論,但如果大衆的在未來3-5年裡還未能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有所建樹,那麼時代更替絕不是一句空穴來風。

大衆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大衆全球銷量爲652萬輛,同比下滑2.8%,其中第三季度銷量爲217.63萬輛,同比下滑7.1%‌‌。在大衆最爲倚仗的中國市場,前三季度的銷量爲150.8萬輛,同比下滑10.2%,‌其中第三季度僅有71萬輛入賬,同比驟減15%。

爲了應對銷量持續下降帶來的財務挑戰,大衆汽車董事會制定了一系列成本削減舉措,包括全員減薪10%,暫停明年和後年的工資增長。同時,還將放棄已經持續了30年的“2029年前不裁員”的就業保護協議。

此外,大衆董事會還決定將一次性關閉三座工廠。 關閉工廠是大衆自1937年成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舉措。

因此,說大衆正處於寒冬臘月之中一點都不爲過。但如果奢想僅憑這些舉措就讓大衆“重生”,那德國人未免把問題想得過於簡單了。

正如一位業內專家指出:"汽車電動化在全球來講都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了。大衆的問題不僅僅是在新能源技術上的落後,更是思維固化。他們仍然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過於依賴傳統燃油技術的優勢,低估了新能源革命的速度和深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崛起。以比亞迪爲代表的中國品牌,憑藉着全產業鏈佈局和靈活的市場策略,正在迅速佔領市場。比如,比亞迪推出的"宋"系列車型,起售價僅7-8萬元,而同級別的大衆車型卻要貴上一倍有餘。這種價格優勢,加上不斷提升的品質和技術,使得中國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佔據了主導地位。

而當不管是銷量還是價格都打不過自主品牌時,歐美國家的“強盜思維”又蹦出來指責中國車企搞價格傾銷和政府補貼。卻從不提起,自己當年一輛桑塔納要價30萬還埋怨賣的不夠貴時的貪婪嘴臉。

實際上,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並非僅僅依靠價格戰。而是從電池技術到智能駕駛,從車聯網到用戶體驗,中國企業在多個領域都實現了創新突破。這種全方位的進步,使得中國新能源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升。

大衆集團是德國工業在國際上的代表,對德國GDP的貢獻率達20%。而中國市場的銷量常年以來都佔到大衆同期全球總銷量的30%以上,甚至超過40%。

所以,如果中國市場失守,大衆別說還妄想和豐田再爭瑜亮,甚至可能連第一梯隊的身份都保不住。到時德國人的高福利日子將會終結。

不久以前博世裁員降薪引發了數萬人抗議,大衆的體量更大,此次裁員降薪觸及的面必定會更廣。汽車產業對於德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乎數百萬工人的就業和穩定。

這一次能源形式的轉變,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絕佳的發展機會,堅持錯位競爭,用新能源車的銷量扭轉中國燃油車技術被西方控制的不利局面,從而打造了不一樣的自己。而這正源於來自官方層面的戰略眼光,以及衆多車企的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