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前夕 一篇「閉關鎖國」研究文章引發爭議

中共二十大前夕,一篇「閉關鎖國」研究文章引發爭議。(藍孝威攝)

近日,中國歷史研究院一份有關明清「閉關鎖國」政策的文章在網路引發爭議,有網友認爲該文爲閉關鎖國政策翻案,是要借古論今支持中國目前嚴格的清零政策。BBC中文網引述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分析,這篇文章全文僅在討論明清兩朝的政策,並未提到這些爭議對當代政治經濟有任何適用性。但文章在網上引發關注,反映出當前持續的動態清零政策下不少中國人的焦慮情緒。

爭議焦點:「自主限關」

這篇題爲〈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的文章由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撰寫,刊登在社科院主辦的《歷史研究》雜誌2022年第3期。

文章稱,「閉關鎖國」不是中國古代既有概念,也不是西方對中國的固有認知,而是晚清中日語言嫁接產生的歷史名詞,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

引發爭議的文章稱閉關鎖國有其合理性。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勢力,明清時期的中國當政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以「自主限關」爲主要特徵的限制性政策。

文章引發爭議的關鍵點在於,它認爲「閉關鎖國」有其合理性,「明清時期,世界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期,西方列強在全世界加速了殖民擴張的進程。面對國際環境前所未有的鉅變,面對洶涌東來的西方殖民狂潮,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採取了與之相適應的對外政策。」

文章還稱,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勢力,明清時期的中國當政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以「自主限關」爲主要特徵的限制性政策。

文章認爲,「這一政策沒有阻斷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鑑,但造成了消極防禦和漠視西方先進科技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爲近代中國陷入被動挨打局面埋下了伏筆。」

另外,該研究院撰寫或發佈的另外一些其他文章也被重新挖出並引發爭議。比如,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歷史評論》雜誌曾發佈文章稱義和團運動不應被「污名化」,理由是義和團「有統一而清晰的鬥爭目標——『扶清滅洋』。展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此外還有文章稱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發起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

「閉關鎖國」與防疫政策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政府推行了嚴厲的防疫政策,禁止餐廳內用、封城、大規模核酸和限制出入境等措施在民衆中引發不滿,網路輿論有聲音將其成爲新時期的「閉關鎖國」。在這樣的氛圍下,這篇文章觸動了民衆的敏感神經。

推特用戶「蔡慎坤」說,「過去十年對歷史虛無主義展開猛攻,還原歷史真相被污名化,緊接着網羅大批人馬爲重要歷史翻案,於是就出現了『閉關鎖國』是『自主限關』,是爲了維護國家主權、防範西方殖民侵略的強盜邏輯,這明顯是一次試水,爲新的『閉關鎖國』尋找理論依據和輿論凖備,如果歷經改開(改革開放)的一代人無動於衷,『閉關鎖國』就會重來。」

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也在推特上質疑,中國歷史研究院爲閉關鎖國正名,爲文革時期知青上山下鄉唱讚歌等舉動,「是爲習近平20大以後的路線方針做輿論凖備嗎?」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則稱,一些人借批判歷研院的這篇文章,影射國家在對外開放上發生了「動搖」,並且認爲歷研院的這篇文章是要兜圈繞彎鼓吹「新閉關鎖國」。他認爲,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分堅定,儘管新冠疫情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妨礙了中外人員交流,但這是短期問題,中國正在積極化解疫情造成的障礙。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解讀,這篇文章全文僅在討論明清兩朝的政策,並未提到這些爭議對當代政治經濟有任何適用性。「一般來說,認爲這樣的一篇文章是政治影射應該是過度聯想,借題發揮。」

但她指出,這篇文章在網上引發關注,反映出當前持續的動態清零政策下不少中國人的焦慮情緒。其中有對不利經濟發展,出入境不便,對外交流受限的擔憂,更有對政府可能在開放的基本國策上轉向的恐懼。

陳澄認爲,可以理解這些心情,但是擔心中共「閉關鎖國」目前來說是過慮了,「在習近平的領導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確實控制更嚴了,但是中國對外資、外企仍舊歡迎,對外投資也一直持續進行。」

中國8月底披露,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10月16日召開。陳澄表示,動態清零顯然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如何調整防疫政策肯定會是政府內部討論的一個重點。

她說,「二十大之前,政府不可能冒着疫情大面積蔓延的風險在動態清零上做出重大調整。畢竟會前一切以穩定爲重。但是調整的跡象已經出現。比如入境隔離,已經從原先的14+14、14+7變爲現在的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