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習馬會 重點不在第三島鏈

(圖/美聯社)

習近平訪歐,各方矚目的是習近平與馬克宏的異地重逢,能達成什麼令人意外的共識。關於此,西方基本不看好,而在東亞,大家將眼光放在法國於太平洋的屬地上。有無可能,被美國激怒的法國,會在這些屬地上給解放軍「方便」,好讓北京直接突破第三島鏈?

我不認爲習近平會在巴黎談第三島鏈,甚至,這是一個北京認爲很次要的議題。習近平想尋求的突破,更多是敦促歐洲將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分開看待,切割處理。關於前者,俄烏衝突看似促成了歐洲團結,然而,在安全問題上,到底要不要繼續「倚美」,歐洲內部並無共識。

關於後者,事關經濟前景,歐洲意識到科技,工業的決定性影響。在傳統汽車轉型,AI,量子計算等未來性極高的領域上,歐洲人認爲必須與中美三足鼎立。然而,光是荷蘭政府無法抵抗美國對ASML卡脖子的問題,歐洲人就難面對此一事實——自立的條件是「脫美」。換言之,安全與發展,歐洲內部對此只有分歧的擴大,遑論共識。

由此,引導歐洲將安全與發展分開看待,是北京退而求其次的戰略。德國與法國是歐洲核心,但這兩個國家的對華策略都自相矛盾。

去年馬克宏訪華,中法都感到滿意,但現在法國是最反對中國新能源車進口歐洲的國家。與之相反,蕭茲前年訪華,中德都帶着些許遺憾道別,但現在德國卻是最反對歐洲在新能源車上對中國閉關自守的國家。

先不論安全問題,我們從產業面看蕭茲今年的訪華目的。簡單說,蕭茲意在確保德國企業龐大的在華利益,這一點,北京給得起,也願意給。

西方媒體刻意迴避的事實是,在美國對供應鏈的暴力拆解後,雖有些外國企業爲避險而離開了中國,但卻有更多的企業選擇加碼投資於中國本土,當然是因爲難以取代的大市場。德國奔馳汽車的全球銷量,中國佔40%。僅此一例,就很能說明現狀。道理很簡單,與其離開中國,這些企業認爲管理風險的成本更低。德國跨國企業對中國「一往情深」,不是沒道理的,務虛的人不會懂。但法國是另一個故事。

喊「歐洲戰略自主」最大聲的是馬克宏,但操作中國槓桿以尋求脫美一途,卻也做得不幹不脆,瞻前顧後。對中國電動車進行不公平補貼調查的首謀,就是法國工業部門。中國大陸早在2022年底已取消對新能源車的補貼,現在的中國新能源車行業已取得全球產業優勢,在內地的市佔也已超過50%,電池成本被管控到不可思議的低,不是因爲補貼,而是因爲創新。中國的低製造成本與創新能力,纔是歐美害怕的層面,而不是補貼。

以汽車行業爲鑑,我們基本能看到歐洲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想站在中國肩膀上謀發展,另一方面又放不下身段,只好學美國,在安全問題上鬼打牆。

習近平是否能說服馬克宏,至少在發展層面「同向而行」,關鍵在於中方在經貿上能給出多大的讓利,馬克宏體面話很會講,但要的就是錢而已。但若只是要錢,對北京而言都是小事,怕就怕歐洲不但要錢,還要命,收了錢還在安全問題上緊挨着美國將中國往死裡打,兩面套利。

終歸一句,中方希望歐洲實現戰略自主。習近平願去法國,基本上一定能達成若干合作共識,問題只在於習離開法國後,最起碼的友善能維持多久。

法國在新能源汽車問題上若能捐棄成見,向德國立場靠攏,那麼可說這次的「習馬會」斬獲頗豐,否則,中歐還有漫長的荊棘路要走,而歐洲的損失肯定比中國大。(作者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