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免籤,大量法國遊客涌入我國,看似旅遊卻不去任何景區,爲啥

前言

中國是一個旅遊勝地,以其壯麗的山水和無數的名勝古蹟而聞名於世。

近年來,中法兩國之間友好交流與合作不斷加深。

直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法國遊客前來中國遊覽,領略中國的獨特風情。

儘管許多景區曾期待免籤政策將進一步提升景區效益,但現實卻與想象有着巨大的落差。

這些涌入中國的法國遊客,似乎對國內各大旅遊景點並不怎麼感興趣。

隨着這種情況的出現,也難免讓許多網友感到困惑不解。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法國人又是帶什麼什麼目的來到我國呢?

中國的大好江山

在中國,我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盡情領略到各種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觀,無需出國。

例如,青藏高原的純淨、新疆的廣袤戈壁、內蒙古的無垠草原。

以及三亞的炎熱與海風、高原上的冰霜、西北的黃沙,它們在同一時間共存。

在這片土地上無數事物都代表着我們的包容,這種包容不僅體現在內部,更體現在對外。

幾經歷史沉澱,我們深知海納百川的道理。

只有通過充分利用一切資源,我們才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而包容也是應對變化的最佳方式。

因此,即使是普通的事物也蘊含着我們獨特的哲理。

多樣的風景常常讓人感到心馳神往,但除了自然風光外,人文氛圍也同樣重要。

如今,國際旅遊已成爲熱門活動。

去年11月24日,中國外交部宣佈將對包括法國在內的6個國家實施免籤政策,爲中法交流提供了便利。

法國外長科隆納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在她的個人社交平臺上表示:“這是個極好的消息”。

儘管法國考慮到歐洲申根協定的限制,並未對中國實施免籤政策,但仍向中國表達了善意。

就在中國宣佈將實施免籤政策的同一天,法國也做出了宣佈。

持有中國或法國碩士學位並在法國求學時間達到一個學期的人,將獲得爲期5年的旅行簽證。

隨着中法兩國一時之間關係融洽,雙方在24日的中法外長會晤上高度評價了中法友誼。

並表示願意進一步加強合作,使中法關係迎來“更加輝煌的60年”。

在機場和港口,我們可以看到大批從法國趕來的遊客蜂擁而至,但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法國遊客只是來旅遊嗎?

其實並非如此,他們更多地也是來品嚐中國白酒。那爲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對白酒情有獨鍾的法國男人

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

因爲在旅遊過程中,人們通常都有自己的目的,而體驗只是這些目的之一。

特別是在出國旅遊時,人們肯定也會購買一些當地的特產。

近年來,中國的特產中白酒無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衆所周知,法國以其葡萄酒而聞名於世。

長期以來,葡萄酒已成爲法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們對葡萄酒的品嚐能力以及對食品與酒搭配的獨到見解,使他們成爲美食和美酒的享受者。

正因爲這種文化背景,他們對探索其他國家的美酒也格外感興趣。

中國白酒是中國的傳統飲料之一,也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白酒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既是一種生活享受,也是一種表達情感和禮節的方式。

中國白酒以其高度和香氣而著稱,有許多知名品牌和產地,如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

不同類型和等級的白酒有不同的口感和風味,如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等。

可以說,白酒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無論是慶祝節日、辦喜事、聚會宴請、商務洽談、送別迎接,都少不了白酒的陪伴。

還記得那條有關茅臺光腳踩酒麴的傳聞在網上引起了轟動,許多網友對此表示懷疑。

但是如果跟法國人談起這件事,他們可能會覺得很正常。

法國紅酒的釀造過程中,很多名酒也是採用光腳踩的方式。

傳統紅酒在釀造初期,紅酒廠會先將葡萄通過人工踩爛,這主要是爲了幫助葡萄更好地發酵。

雖然使用機器可以提高效率,但機器攪拌容易破壞葡萄纖維,並影響後期發酵,因此傳統紅酒一直堅持人工踩曲。

茅臺酒的釀造工藝中也有類似的步驟,只不過踩曲的對象不是高粱,而是酒麴。

這種人工踩曲的堅持是因爲酒麴的製作需要鬆軟適中,而機器壓製的實心酒麴不利於後期發酵。

因此,人工踩曲的技藝一直延續至今。同時,白酒的踩曲與紅酒的踩葡萄有所不同。

踩葡萄是爲了破壞表皮、釋放果汁,通常由力氣大的男性工人完成。

而白酒踩曲對酒麴質量要求更高,常由年輕女性完成,體重需控制在45-60公斤之間。

因此,紅酒和白酒的腳踩在本質上有很大區別。

法國名酒的體系與中國白酒類似,都有產區限定,如勃艮第和波爾多等是世界聞名的紅酒產區。

這裡生產的紅酒可謂擁有紅酒界的貴族血統。

不過,大多數紅酒的酒精度數約爲15度,對於一些酒量較大的人來說可能不夠痛快。

相比之下,一旦品嚐過高度白酒的獨特風味,常常會覺得樂趣無窮。

再加上國外的飲酒文化通常傾向於調製雞尾酒,以獲得口感和風味的平衡。

而我們的白酒,因其香氣濃郁,直接飲用即可盡享滋味。

不可否認,對於許多法國人來說,白酒足以讓他們心馳神往。

但還有一樣東西,更能吸引法國的美女。

旗袍上身,曲線迷人

對於許多人來說,法國不僅是一個充滿浪漫情調的城市,更是一個發達國家,幾乎什麼都能找到。

特別是對於那些對超級時尚和奢侈品感興趣的人來說,法國簡直就是天堂。

然而,對於法國女性來說,這些已經司空見慣了,她們更渴望看到一些與衆不同的東西。

毋庸置疑,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中的旗袍必定是其中之一,她們對旗袍的興趣可謂是異常濃厚!

畢竟,在過去幾年裡,中國的新中式穿搭風潮可謂是一發不可收拾!

就連女明星出席巴黎時裝週也選擇穿旗袍、提燈籠,這種國風穿搭引起了廣泛好評。

外國網友甚至直呼這是“巴黎的光輝時刻”。

旗袍一詞中的“旗”,源於滿清時代的旗女。

不論是富貴家庭的貴婦還是普通百姓,滿族女性都像男性一樣穿着袍子。

袍裙作爲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着華夏的服飾傳統。

然而,在旗袍流行的背後,也有着清末民初中國女性追求男女平等的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通常所瞭解的旗袍並非滿清時期的服飾。

在清代,女性的服飾是不會顯露曲線的。

相反,清代女性的袍裙設計是平直的,寬鬆舒適,下襬也不開叉。

作爲中國女性最具代表性和廣泛認知的服飾之一,旗袍的歷史僅有百年,誕生於民國時期。

並隨着海派旗袍的興起,以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的形象走向了世界。

張愛玲女士在《更衣記》中曾寫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帶有清教徒的風格。”

這是因爲當時的中國女性,身體纖弱卻心志堅強,剛剛開始走向男女平等的道路。

她們歷經壓抑後,釋放出的明媚與內心溫柔的恬靜相結合。

毋庸置疑,穿着旗袍優雅動人的女性,必然是一等一的美人。

對於一些法國美女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誘惑。

畢竟在法國,旗袍的流行程度不高,選擇也較少。

因此,一些法國美女一看到網絡上美麗的旗袍,就更渴望穿上它們。

女人對於喜愛的事物有着獨特的理解,只有真正熱愛旗袍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因此,這促使許多法國美女來到中國。

對於不懂漢語的遊客來說,他們可能只是對旗袍感興趣,所以選擇參加旅遊團跟隨導遊遊覽。

來中國旅遊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對他們來說,重點是購買旗袍帶回家。

畢竟,僅僅爲了購買旗袍而來中國可能有些奢侈,而且現在還有快遞服務。

因此,基本上所有法國美女都會認爲既然來到中國,就必然要體驗一次旅遊。

感受中國的人文和風景,瞭解製作美麗旗袍的地方,旅遊是最好的方式。

那問題來了,如果讓你們向國外朋友推薦中國的優質商品,你們會推薦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