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系真情還是假意

(圖/摘自俄羅斯總統府官網)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訪問莫斯科,共邀俄羅斯總統普丁參與百年變局。白宮和美國媒體則大酸中俄關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說中俄關系就像是一場「權宜之婚」,俄國只是追逐利益的小夥伴。不少媒體則認爲一場俄烏戰爭把俄國打成三流國家,只能依附中國,成爲「中國的加拿大」。俄國只能提供中國大批有待開發的土地和資源,而普丁必須以中國馬首是瞻才得以續命。

中俄結盟是爲了共同對抗美國領導的民主國家,成爲新冷戰中的另一集團。但就在法國總統馬克宏出訪北京之際,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則指出,中俄關系遭到外界誤解,所謂「『上不封頂』僅僅是一種修辭。」傅聰還說,中國沒有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也並不承認其吞併烏克蘭領土的行爲,包括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一時間讓人摸不着頭緒,中俄看似如膠似漆,爲何此時又口出冷語。傅聰所說的只是安撫歐洲的外交辭令,還是中俄之間「婚後」的殘酷現實?

中共建政後,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及大國關係三項因素決定中俄的交往。從初期的「一面倒」到中蘇決裂,意識形態扮演了重要角色。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共放棄與美國的意識形態鬥爭,共同促成戰略三角。三角戰略的形成不應忽略1960~70年代中共完成兩彈一星的目標,軍力大幅提升;在國際上,中共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地位成爲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這都讓中國真正具備大國實力,成爲有意義的第三者。大國關係成爲這時期的決定因素。

冷戰結束,戰略三角變成單極格局。美國成爲中國安全威脅的來源,地緣政治又回到中俄關系主要位置。中國對冷戰後分裂貧弱的俄羅斯沒有像美國趁機東擴步步進逼。中國決策者認爲,俄國有東山再起的本錢,與其趁虛而入,不如建立框架,維持可長可久的穩定關係。中俄在1989年恢復關係正常化,2001年雙方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奠定後冷戰時期中俄關系的基礎。

冷戰後俄國經濟損失遠超過二戰。百廢待舉的俄國經過20多年的勵精圖治重新站起來。固然俄烏戰爭俄國表現出人意料,中國還是十分謹慎地對待這位鄰居,認爲未來中國發展與世界格局,俄國仍是一大變數。習近平訪問莫斯科的意義就在尋求俄烏戰爭停戰與戰後世界格局的共識。

中國成功調解沙烏地與伊朗的和解,標誌北京在推動全球和平發展環境上更爲積極,俄羅斯作爲聯合國五常之一,在非洲、中東與中亞都還有一定的影響力,重建世界新秩序是少不了俄羅斯的角色。特別是中亞地區,作爲陸上絲綢之路要道,安定的中亞也仍需俄羅斯的合作。同時,陸上來自俄國的能源管道及未來北方航道的開通,可以分散中國麻六甲困境的壓力,目前中國有將近2/3的石油進口、1/5的貨物運輸都必須經過麻六甲海峽。俄國對於解決中國的能源安全與貨物運輸的重要性只增不減。所以中國要維持發展與繁榮更需要俄國。

我們不能機械性或幾何性的理解戰略三角關係,權力平衡是英美海洋國家的思維,老大拉老三壓制老二是霸權邏輯。戰略三角與兩極對抗已無法解釋現下與未來的世界格局。傅聰的表態只是證明,中歐關係是中俄關系的天花板,歐洲的重要性不下於俄國,中國也無意回到兩極格局。法國總統馬克宏結束對華訪問,公開表達歐洲各國尋求戰略自主,讓歐盟成爲「第三強權」。羣雄並起的多極格局纔是中俄歐心中的美麗新世界。

(作者爲退休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