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互爲重要市場 陸學者:唯有與華合作 德國經濟才能去風險

大陸總理李強當地時間18日抵達柏林舉行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並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摘自新華社)

大陸總理李強赴德國訪問,喊話雙方應該共同維護國際產供鏈穩定。針對德國對華出口持續下滑,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合作中心秘書長鬍琨撰文表示,這是德國國內與國際各類政治與經濟力量複雜博弈的表現,但中德互爲對方重要的市場,唯有與華合作,德國經濟才能去風險。

胡琨19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近期發佈的資料顯示,德國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收縮,即2022年第4季度和2023年第1季度環比分別減少0.5%和0.3%,陷入技術意義上的衰退,引發外界對德國經濟發展現狀與前景的擔憂。

胡琨認爲,中德貿易關係近期出現的消極變化值得警惕,即在德國出口形勢總體好轉的背景下,它的對華出口卻持續下滑。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對華出口同比下降12%,4月同比繼續減少9.6%,中國對德國汽車及零部件需求下滑是德國對華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爲德國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對華出口只佔德國出口的不到6%。與此同時,儘管中國仍然是德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但德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也在收縮,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減少9.7%,中國作爲德國最大交易夥伴的地位有被美國超越的風險。

胡琨表明,這些變化,並不完全遵循純粹的經濟邏輯,而是德國國內與國際各類政治與經濟力量複雜博弈的表現。中德在經貿領域深耕多年,雙方互爲對方重要的市場,德國是中國引進技術和資本的重要來源地,中國製造業則是德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環節,雙方都從雙向依賴的經濟合作中受益頗深。在綠色經濟領域,中德更是優勢互補,是天然的理想合作伙伴,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從國外進口的產品中,39.2%的鋰電池和28.2%的電動汽車都產自中國。

胡琨強調,無論是爲中德兩國經濟的穩定與持續發展,還是着眼於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的順利,中德兩國在政治上求同存異、在經貿領域相向而行,無疑都是尤有必要和最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