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埃共建“一帶一路”結碩果

從沙漠中的“非洲第一高樓”,到紅海之濱的經貿合作區;從540餘口在沙漠裡鑽出的水井,到持續升溫的“中文熱”……過去一年,中埃協力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同埃及“2030願景”建設進一步對接,雙方務實合作碩果累累。

埃及首都開羅以東50公里處的大漠之中,一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這便是中埃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工程——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樓”標誌塔。

記者日前走訪時看到,該項目全部建築主體結構和外裝已經完工,部分寫字樓開始竣工驗收,草坪和樹木點綴其間。“我們近期正忙着對機電進行調測,內裝和消防也在分批驗收。”項目機電工程管理部經理任珂說。

埃及總理馬德布利表示,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是中國企業在埃及實施的最大項目,反映了埃中兩國卓越的合作關係,是雙方合作的重大成果。

在埃及紅海之濱,始建於2008年的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泰達合作區)蓬勃發展、招商火熱,逐漸成爲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的示範項目。

最近兩個月,中國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埃及新能源玻璃項目和中國光伏企業無錫博達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埃及項目先後在泰達合作區內舉行開工奠基儀式。前者建成投產後,預計70%以上的產品將出口到北非、歐盟等地區,將帶動當地近千人就業。而後者的投產則標誌着中國企業在埃及首個光伏電池和組件工廠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埃及泰達投資公司執行董事徐琪峰說,2024年以來,泰達合作區迎來多個重大項目落地,招商勢頭喜人,各類考察團更是絡繹不絕。截至目前,泰達合作區吸引約180家企業入駐,吸引投資超30億美元,產業帶動就業7萬餘人,不僅成爲當地新的“經濟增長極”,而且填補了埃及多個產業空白,爲埃及培養輸出了一批專業的技術工人和企業管理人員。

“以前這裡是乾旱的沙漠,如今在井水澆灌下,小麥等農作物茁壯成長,充滿生機和希望。”中曼埃及公司阿斯旺水井項目副經理艾哈邁德·薩達尼對記者說,“每次見到清澈的地下水噴涌而出,我和同事們都非常激動。”

埃及氣候乾燥,人口激增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爲緩解糧食進口壓力,埃及政府2015年提出開墾沙漠新增耕地的“百萬費丹”計劃,計劃在沙漠中打幾千口水井。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中曼集團積極把握機遇,於2016年10月成立中曼埃及公司,先後在明亞省、馬特魯省、阿斯旺省等地累計鑽探540餘口沙漠水井,助力埃及實現沙漠變綠洲的夢想。

“我們做的是民生工程,爲中埃共建‘一帶一路’貢獻綿薄之力。看到井水讓當地民衆獲益,我們由衷高興。”中曼埃及公司總經理趙吳濤說。

除了開墾沙漠發展農業外,埃及近年來還在沙漠中大力開發光伏產業,將充沛的光照資源轉化爲清潔能源。2024年12月14日,由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阿斯旺康翁波光伏電站投入運營。該電站裝機容量500兆瓦,投入運營後預計將爲25.6萬戶埃及家庭提供電力。

埃及前總理埃薩姆·謝拉夫表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硬聯通”,還促進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心聯通”。

在埃及,“中國文化熱”“中文熱”持續升溫。中文已經正式進入埃及國民教育體系,目前埃及已有近30所高校開設中文系或中文課程,超過20所中學開設中文選修課,陸續建成3所孔子學院、2個孔子課堂以及2個魯班工坊。

今年是“中埃夥伴年”。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說,人文交往是“向心力”,今年中埃雙方舉辦了“歡樂春節”“茶和天下”“中國電影周”以及中埃絲路文化遺產國際交流等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活動,受到各界關注和喜愛。“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中國上海博物館成功舉行,中國空軍運-20與殲-10表演機編隊飛越金字塔上空,爲中埃友誼留下歷史見證。當前,中埃人員往來日益頻密,每週直航航班數量達32班次,全年中國訪埃遊客預計達30萬人次。

“下階段,中埃雙方將以‘中埃夥伴年’爲新起點,深化人文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廖力強說。

(據新華社電 記者姚兵、董修竹、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