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第一部裡有哪些動人的細節?

9月28日,《志願軍:雄兵出擊》全國上映。

身邊幾個極少看戰爭題材的朋友在看完電影之後都說,沒想到這部電影會看得他們熱淚盈眶。“之前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認識只是課本上的一段話,但現在通過這部電影看到了文字背後的故事,很震撼,和平真的來之不易。”

類似這樣的表達在觀影團做活動當天也聽到一些。9月26日,魯豫觀影團在北京做了一場《志願軍:雄兵出擊》的觀影活動。

電影放映期間,影廳裡時不時地聽到一些啜泣聲,放映結束後,有影迷說,看完之後覺得“太震撼了”——“戰爭的龐大與殘酷真的不是史書上寥寥幾筆能概括的,它值得以更多的形式被呈現。”

電影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先說背景。

“抗美援朝”戰爭序幕始於1950年10月,先後歷經五次戰役,於1953年7月宣告結束。今年是我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週年,陳凱歌執導的《志願軍》三部曲正是以此爲紀念,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羣像爲主角,完整講述了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三年間的歷史,全景式呈現了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目前正在上映的《志願軍:雄兵出擊》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影片主要圍繞決策出兵、初入朝鮮這一階段展開故事,讓觀衆知道,志願軍當初爲什麼必須要去打這場仗,又是如何在軍備實力對比懸殊的境況下取得了節節勝利。

影片呈現了三場重要戰鬥: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首次殲滅韓軍的“兩水洞戰鬥”、第二次戰役中14小時奔襲72.5公里的“三所裡戰鬥”、第二次戰役中以百人之力阻敵十幾個小時的“鬆骨峰阻擊戰”。此外,新中國外交代表團第一次亮相聯合國、第一次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也是第一部的重頭戲之一。

爲了讓觀衆更真實地感受到這些場面,劇組下了大功夫,魯豫也在當天映後分享了一些相關信息:片中的鴨綠江大橋、聯合國安理會會場都是1:1實景搭建,飛機、坦克等大型舊式武器也是1:1還原仿製。

有一場美軍轟炸東北平民的戲,場景是麥田。這場戲在影片中僅有1分鐘左右的鏡頭,但就是爲了這一場戲,這1分鐘的鏡頭,爲了讓場景看起來更有真實感,劇組沒有使用特效技術,而是花費兩年時間播種了兩茬小麥。

此外,劇組還配備三萬多套服裝、製作數萬件不同傷效的倒模來還原人物造型,橫跨春夏秋冬來拍攝惡劣天氣中的作戰場面。

魯豫說,電影之所以能震撼觀衆,恰恰是因爲它在這些細節上做得足夠真實、真誠、真摯。

說完製作上的細節,再說一點影片中的細節。

影片開始一直在講中國爲什麼要出兵抗美援朝,有兩處細節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一處細節是1950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城樓上看着天安門前綻放的煙花,感慨“新中國一歲了呢”。這裡的煙花象徵什麼?象徵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

新中國一歲的煙花在天安門前綻放,這畫面很美好,也因爲它足夠美好,所以不容任何人企圖破壞。而彼時美軍屢次在中朝邊境挑釁,轟炸平民,正是企圖破壞這種和平。

另一處細節是在國慶招待會上,毛澤東與婦產科醫生林巧稚的交談。他對林巧稚說:去年開國大典你就請了假,今天白天你還是沒來啊。林巧稚回:主席,白天我接生了八個孩子。

孩子代表什麼?代表那一輩人必須要守護的美好與未來。所以毛澤東纔會接着問林巧稚:如果敵人的飛機把炸彈扔到了你們醫院裡,你會怎麼做?

用我的生命保護所有孩子——這是林巧稚的回答,也是新中國政府的答案。

爲了世代長久的安穩,新中國政府決定出兵抗美援朝,那一輩人選擇用自己的生命來打這場仗,就是要守護來之不易的安穩,守護中國的未來,讓他們的下一輩活在太平盛世裡。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也很動人,就是彭德懷在屋內問責38軍軍長樑興初——38軍爲什麼慢騰騰的?樑興初說,“我錯在一個心思上,我想準備準備,我們犧牲的太多了,戰士們仗都打得已經看到新中國了,已經看見好日子了。”此時,站在屋外的志願軍司令部高級參謀李默尹聽到這番話後,用毛巾捂着臉哭了。

李默尹爲什麼哭?因爲他是紅軍,一個老革命,他見過太多太多的犧牲,樑興初的話恰好說到了他的心坎裡。一個將領的遲疑,一個老兵的眼淚,都讓這些角色有了更性情、更生動的一面。觀衆可以通過這樣的細節與影片中的人物產生共情,憐惜他們,心疼他們,而不僅僅只是一段歷史的旁觀者。

另外,影片的鏡頭語言也讓人印象深刻。

有場戲,一邊是毛澤東與彭德懷關於要不要與美軍打仗的對話,另一邊是吳本正與周恩來、李默尹等人在會議上對於武器作戰裝備的激烈討論。鏡頭不斷切換,將兩波人的對話穿插拼接,形成一種巧妙的互文。不同視角的對話,再一次點明瞭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

還有一個蒙太奇鏡頭:三連戰士在鬆骨峰浴血奮戰之後,連長戴如義大喊“三連還有活着的嗎?活着的舉個手。”倖存的戰士們一個個掙扎着舉起手。此時鏡頭一轉,觀衆看到,遠在聯合國的伍修權也舉起他的手,準備發言控訴美國的惡行。

朝鮮前線,志願軍們爲了守護和平而戰。聯合國會場內,伍修權和他身後的新中國外交代表團也正在爲了捍衛中國的權利而戰。同樣的目標與信仰將不同場景中的人緊密連接在一起,共同舉起手的那一刻,他們就是戰友,在不同時空裡爲了同一個理想並肩而戰。

類似這樣的鏡頭語言和細節,也讓《志願軍:雄兵出擊》有了更多人文表達,而不僅僅只是描繪戰爭的慘烈。

有影迷看完電影后說,這部片子“既有史詩的格局,又有動人的細節和人味兒”——“羣像戲、戰爭戲、蒙太奇、多線程交織……電影的敘事方式和攝影美學都是戰爭片中最好的那一檔,導演和演員之用心也令人敬佩。”

以下是來自魯豫觀影團影迷的無劇透影評

魯豫觀影團影迷

-評價《志願軍:雄兵出擊》-

@ Emily

真實感和現場感拉滿,細節還原到位,場面還原到極致。聲效非常到位,讓觀衆彷佛置身前線。因爲拍攝戰線拉得足夠長,所以無論是景別還是人物,都將每一幀拍到最完美的狀態。出場人物多達200多個,既有領袖將帥,也有普通戰士,個體命運和時代風雲交相輝映,爲觀衆展現一場氣勢恢宏的戰爭羣像,電影裡從人物造型到場景,有史料可依的部分都力圖還原,很值得一看。

@ kkkeepreading

不愧是陳凱歌導演啊,恢弘的史詩大場面,濃墨重彩地還原了歷史志願軍三連以百人之力擊退數千敵人的壯舉。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哭了好幾次,每一個演員都很合適!選角太牛了!!坐在影廳,從背後呼嘯而來的敵機的音效真的很絕,視覺聽覺衝擊力很強,故事講述很震撼,很值得去電影院觀看!

@ 不是夠了我是夠夠了

看完電影哭得稀里嘩啦,銘記是對志願軍最好的致敬,這正是電影《志願軍》所展示的,它通過還原歷史時刻重要場景,展現抗美援朝的中華兒女豪邁羣像。回望初心,不忘來路。今日盛世中國如願,以光影敬歷史,一定去現場親眼見證這樣一部鴻篇鉅作!一起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 0番茄魚o

小時候,記事起,外公就會跟我講起他年輕時候參加的抗美援朝戰爭。小時候不懂事,不知道當時的戰爭有多殘酷。看完這部電影,想起九年前去世的外公,遺憾不能和外公一起看電影,再聽聽他講講志願軍浴血奮戰的故事。這麼多年過去了,外公如果知道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故事,仍然記得他們當時的無私付出,也會欣慰吧。

@ 達哺嚕

中秋國慶檔,如果要推薦好看的電影,安利志願軍!史詩級全景大製作出乎意料的好看,起初是衝着演員陣容來的,卻被陳凱歌導演征服了,紮實的電影劇本,層層高潮遞進的故事走向,完全超乎預期的特效和全景大製作,加上每一個角色演員都賦予了人物鮮明的特色,有共鳴和激動,有緬懷和致敬,油然心上,熱血沸騰!

@ 碩大草莓熊

既有史詩的格局,又有動人的細節和人味兒。其中最打動我的是父輩以螻蟻撼動大樹的信念與勇氣,致敬志願軍,致敬偉人。此外,羣像戲、戰爭戲、蒙太奇、多線程交織……電影的敘事方式和攝影美學都是戰爭片中最好的那一檔,導演和演員之用心也令人敬佩。國慶檔強推!

@ 四九城的瓷兒

立國之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生死較量,國慶檔在銀幕見證到了最可愛的人用生命和熱血踐行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與承諾,演員陣容羣星薈萃,中生代實力派演員們攜年輕力量完成光影致敬。三線並進展現恢弘史詩鉅作,同時對於歷史史實和戰爭場景的尊重與高度還原令人欣喜,期待後兩部作品~

@ kjyjnnnn

看完後覺得太震撼了,戰爭的龐大與殘酷真的不是史書上寥寥幾筆能概括的,它值得以更多的形式被呈現。陳凱歌導演很擅長拍羣像戲,影片裡就算是出場時間很短的人物也能讓人心揪流淚。電影畫面一如既往的高級,陳導獨特審美與真實歷史的厚重結合,使得畫面有一股濃烈的蒼涼悲壯氣息。在映後交流環節,魯豫老師的提問與主演們的回答都好精彩,精妙妥帖,有趣有料!希望以後能再有機會參與。

@ 卷不動了200407

非常好看的一部戰爭史詩,戰爭場面非常宏大真實震撼,同時影片的文戲也可圈可點,觀影期間可以時不時聽到影廳裡的啜泣聲。影片切入點全面而深刻,羣戲中每個人物都很豐富立體,非常值得國慶走進影院體驗這一場酣暢淋漓的戰爭史詩。繼續期待第二部!

以上來自魯豫觀影團影迷

映後環節,魯豫也和主創們聊了聊關於《志願軍:雄兵出擊》中的一些創作故事,一起來看

魯豫對話主創

-《志願軍:雄兵出擊》-

王硯輝:飾演彭大將軍很有壓力

魯豫:您在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時,是怎樣貼近這個人物的?

王硯輝:首先我覺得飾演彭大將軍是非常有挑戰而且非常有壓力的,我到現在還沒看過這個片子,也是非常忐忑的。怎麼去詮釋這個角色,大家可能都知道他的“橫刀立馬”,知道他的沉着、他的淡定,但我會想,在抗美援朝這個戰場上面,真實的彭大將軍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壓力?我想把這方面體現一下。他心裡是我們不想打仗,但是我們不怕打仗,如果真要打的話,那就把戰爭留在這兒吧,下一代不允許再打了。我覺得挺有勁兒的。

魯豫:看到片方的一些宣傳花絮,其中有個細節特別讓人感動,也很有意思,就是您在片場走來走去揣摩人物時,有工作人員怕您辛苦拿了一個凳子給您,但你本能地就說不要坐,要把凳子給“小戰士們”坐。我們後來知道,現實中的彭德懷將軍其實也有這樣的習慣,只要跟戰士在一起,他就不坐。

王硯輝:對,他是非常愛兵如子的一個人。反正飾演這個角色是非常困難的,希望我能夠接近這個角色。

辛柏青:與角色共處一年多

魯豫:柏青是一個特別棒的演員,我知道上一次你演《妖貓傳》的時候因爲時間太短,你說不太過癮。但就是那樣一個可能只拍了兩三天的角色,你也事先準備了三個多月。那這一次,從你接到李默尹這個人物,到進入他,再到跟他告別,一共花了多長時間?

辛柏青:一年多。我是從去年四月份被告知要參加這個劇組就開始準備,劇組也給準備了好多文字資料,我自己也去看紀錄片,還買書看,包括參加前期的軍訓,做身體和心理的建設,然後一直到拍攝,經歷了一年多。

魯豫:我看到了一些片段,軍訓很辛苦。

辛柏青:對,主要是一些軍事戰術的訓練,因爲我們沒接觸過,這種訓練不光是對身體的一個鍛鍊,也讓我們在心理上迅速靠近真正的士兵。

魯豫:有一個情節特別動人,就是上級在裡屋訓樑興初,你在外屋拿着那條滾燙的毛巾捂住臉哭,你是怎麼解讀這個動作的?

辛柏青:其實就是樑軍長說到了他的心坎裡,李默尹也是一個老革命,他看過了太多的犧牲,新中國好不容易建立了,他希望大家能享受安定、團結、穩定的生活。但是沒辦法,這時候有強敵來,打到了我們家門口,我們不得不應戰,這個時候能減少點犧牲就減少點犧牲吧。

黃曉明:每次演戲之前先把嗓子喊啞

魯豫:曉明演的江潮是一個真實人物,一個開國少將,非常英武帥氣。影片中的江潮很可愛,他是一個非常符合當代人審美的軍人——能力出色,同時也很有性格。你在表演時是從哪個地方去入手的?

黃曉明:我演的是一個真實人物,我自己也查過大量的資料、紀錄片,比如說電影裡光着腿過江,這就是真實存在的,真的是在非常冷的時候把褲子脫下來,光着腿過江,過完江之後再穿上它,這樣就可以保溫。我記得當時看紀錄片包括資料上寫的是,有腳趾頭斷掉的,有腿斷了的,有半途淹死的,有跑得吐血的,但就是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我們還是提前五分鐘截住了美軍大部隊,我記得寫的是殲敵5000,繳獲重裝武器無數。當時就覺得太不容易了,看得我汗毛豎起,所以我覺得如果演得不真實,真的對不起這個人物。

很巧的是,江潮是河北人,我身邊一個跟了我很多年的司機師傅也是河北人,也上過戰場,甚至還受過傷,所以我向他諮詢了很多關於戰場上的事情。他說,真的到了戰場上,大家就跟瘋了一樣,一腦門子熱血,嗓子都喊啞了,因爲根本聽不到別人的聲音。我在片中的河北話就是採訪他時學的,後來用到了這個角色裡。包括嗓子,你能聽到我全程都是破音的,這也是設計的,每次演之前我都先把自己的嗓子給喊啞,因爲在戰場上全程都在喊,再加上他又是師長,會特別累,所以我一直都是故意啞着嗓子破着音去演的這些戲。

朱亞文:我的領帶是凱歌導演的

魯豫:亞文這次扮演的科學家一出場,你的白頭髮、西裝、拎的包還有手裡拿着的筆記本,就非常真實,能夠感受到他是當年很多科學家的一個“綜合體”。我很好奇,你的筆記本里面除了角色本身需要的一些文字記錄外,有沒有你個人想寫的東西在裡面?

朱亞文:其實會有,我有一些需要記錄的前場戲的時候,在走戲的過程當中,我會在上面寫很多很多的內容,我是希望他不是從很開心的那一刻纔開始記錄,而是早在之前就有一些準備,加強自己的內心建設。怎麼講,就是這個角色在這部作品裡面,甚至在這種類型的作品裡面都比較少見,你能看到他對於曾經放下所有、歸國支援國家科學建設的這些科學家們的致敬,那句臺詞是“我愛我的祖國,所以我回來了”。但是我回來,我是帶着一個負責任的心回來的,我拿出的所有冰冷的數據,並不是因爲膽怯,而是因爲我熱愛我的祖國。前後一個巨大的反差就是,我們英勇無畏的志願軍戰士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把這些冰冷的數據重新熔鑄成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魯豫:我想每次在拍攝前,從演員朱亞文變身到角色吳本正——隨着你頭髮慢慢地變白,然後穿上他的衣服,那種人物的轉變過程應該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

朱亞文:是的,而且我特別感謝凱歌導演,曾經有位記者說注意到我的領帶很特別、很漂亮,我說那條領帶是凱歌導演的。當時是凱歌導演把他的十幾條領帶帶到現場,供大家參考選擇,不是爲了體現一條領帶有多好看,不是爲了顯得漂亮、顯得精緻,而是希望通過這條領帶精緻的細節來告訴大家,這些放下所有海外優厚生活的科學家們,他們到底放棄了什麼回來,就是通過這一點點小細節,告訴大家他們的曾經、過往。

魯豫:大家回去可以再看一個紀錄片,講西南聯大的,最後有一張圖,就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有很多從美國、從歐洲輾轉回到中國的科學家,那個畫面一出無比感人,亞文扮演的吳本正就是這些人的縮影。

張子楓:

走進1:1還原的“聯合國”,我不自覺地就會緊繃

魯豫:子楓,我看到你這個角色的時候就特別感慨,因爲你們演的是70年前的人,但又會發現,不管是70年前還是今天,當兩個人物的年齡相仿時,其實就會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那你在演李曉這樣一個70年前的人物時,又是怎樣去尋找你們之間“共通的東西”、怎樣去接近她的?

張子楓:我也是在開拍前去看一些相關資料,比較特別的是李曉在戲中從事的是翻譯工作,所以也有研究一下這塊。還有就是,我比較重要的戲份是在“聯合國會場”,當我真的走進現場、走進“聯合國會場”的時候,發現真的是1:1還原,所以這個人物身上的那種緊繃感和莊嚴感,我不自覺地就會有。

魯豫:我剛剛講,這部電影的細節特別好,就像戲裡面我們看到的“聯合國”,不是今天紐約聯合國的總部,1950年的時候聯合國總部還在建,聯合國總部啓用是1952年,所以當時他們好像徵用了一個類似於影院還是劇院的地方開會。包括影片中你看不到美國白宮,因爲白宮那一年也在裝修。所以這部影片是由很多真實的細節組成,我們也因此能夠感受到創作團隊的真誠。

王驍:第一次見完導演後

他決定讓我演一個脾氣不好的人

魯豫:王驍,我特別喜歡你那個眼神,就是你跟彭大將軍通過窗戶互相看,你的眼神裡有點不服。

王驍:對,有點不服。因爲開拍前的那年春天吧,我第一次跟導演見面,我倆坐在那兒閒聊。他說:你是不是脾氣不太好?我說:對,我現在的好脾氣好像都是約束來的。他說:行,那我還是決定讓你演一個脾氣不好的人。我說:誰?他說:樑興初。我聽完之後還挺有壓力的,因爲我知道樑軍長,可是對他的過往、生平不是特別瞭解,回去也查了一些資料,看過他的生平之後,我才知道他爲什麼會成爲一名虎將。跟彭老總見面的那場戲,是我進組後的第一場戲,導演給我設計了一個動作,就是身上披着一件皮衣,他希望樑興初在轉身的時候是把這件皮衣抖下去的,就是(展現)他的那種不服感和驕傲感——即便是面對彭德懷。當然彭德懷依然是可以壓制他的,他雖然有一點不服,有一種倔強,但他畢竟是一個軍人,軍令和職責肯定得讓他往前面站一站。

陳飛宇&魏晨&尹昉

角色留下的“痕跡”

魯豫:這部戲裡面,飛宇、魏晨還有尹昉,你們像是“鐵三角”一樣。我覺得每個演員都是在一個個角色的創造過程中完成自我蛻變的,每個角色可能多少都會留下一些“痕跡”。先問飛宇吧,這部影片拍完之後,你覺得“孫醒”這個人物有在你身上留下什麼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東西嗎?

陳飛宇:首先我和晨哥還有尹昉哥,我們飾演的是三連的三名志願軍戰士,他們三個人性格截然不同,孫醒這個人物和我自己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差異。孫醒是比較外向、比較莽撞的性格,但我自己在真實生活中還是比較內斂的,但是拍完這部戲以後,我覺得從外到內都有一些變化,可能孫醒的一些性格特徵在我身上也留下來了。拍攝這部戲是一次特別寶貴的經驗,能夠去塑造一名志願軍戰士的形象,也是非常光榮的一件事情。

魯豫:魏晨呢,是否跟飛宇有相似的感受?這個人物有給你留下什麼嗎?

魏晨:對,因爲其實我們三個人的戲基本上是共同進行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開頭那場戲,是我們三個人的相遇,然後鬆骨峰那一戰,是我們的別離。換句話說,好像一個人的人生就這麼短暫,在這部片子裡的篇幅就這麼短暫,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了。

魯豫:尹昉,你們在這部戲裡有很多有“炸點”的戲,硝煙離你們還都挺近的,聽說當時你在拍攝時睫毛還差點兒被燎到了是嗎?

尹昉:這種基本上是家常便飯,因爲鬆骨峰戰役非常慘烈,敵軍的飛機大炮汽油彈一直狂轟亂炸,我們每天都在這樣的“狂轟亂炸”裡面去拍攝,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小傷,但是整個劇組還是非常專業的,所以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

張宥浩:楊三弟後面會有成長

魯豫:宥浩這次扮演的“楊三弟"這個角色很打動人,有很多地方都能夠感受到你從身體到心理被推到極致的那種感覺,你怎麼樣體會三弟這個角色的?

張宥浩:我第一次看到劇本的時候,就覺得這個人太慘了,太悲劇性的一個人物了。不斷有人跟他親近、給他希望,然後又在他面前離世、犧牲,特別像生活總是在給你點兒希望的時候,又立刻給你澆滅了。楊三弟一直都在尋找(方法)——怎麼樣能夠在部隊裡、在戰爭里正常地生活下來,去迎接每一次的戰鬥。所以大家如果看到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就會看到他有一定的成長。

趙波 李卓陽 王乃訓 李感

分享拍攝感受

從左至右依次爲:李感、王乃訓、李卓陽、趙波

魯豫:其實稍微有一點超時,但還是希望能給最後四位演員一些時間——趙波、卓陽、乃訓還有李感,你們也來講一講這部影片帶給你們的一些感受。

趙波:我非常幸運,因爲算上這部影片,我已經是第四次參演志願軍題材的影視劇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不斷地認識了很多仍然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今年是抗美援朝勝利70週年,是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誕辰130週年,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向我們偉大的祖國致敬,向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向長眠在朝鮮的197,653位志願軍英烈們致敬,向所有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致敬,很榮幸,很光榮,謝謝大家。

李卓陽:我覺得我這個角色主要就是愛吧,一個大愛,一個小愛。大愛是愛國家,小愛是愛身邊的戰友和家人。

魯豫:好,乃訓可能是劇組裡面年紀比較小的演員,是不是?

王乃訓:是的,今天是老師給我記的曠課我來的……

魯豫:哈哈,都已經曠課了,必須得多說兩句。

王乃訓:首先能跟導演合作,尤其是作爲這麼小的演員能跟導演合作,很榮幸,包括在片場,在監視器前,能看到各位老師如何去設計角色,這是我能學習到很多的一個地方,也希望我能把這些東西融入到以後的表演當中。其次在拍攝《志願軍》時,我對麥田那場救火戲印象很深,因爲火很大,身上模擬噴的汗一秒就曬乾了,我就不太敢靠近。那時候就突然想到當時的軍人們,他們克服了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困難去完成這些任務,我真的很敬佩。

魯豫:好,謝謝。李感最後再來說兩句。

李感:當時導演對我的要求就是作戰時要像猛虎下山一般,我覺得我做到了。然後我理解的志願軍精神,就是即便我是一隻螞蟻,不管對方是不是大象,我也敢衝,也敢撞。

魯豫觀影團 ·推薦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