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知錯就不改
距離上一次因涉嫌壟斷被罰8760萬元後,短短十個月,知網再次被罰。
9月6日,知網(CNKI)因違反必要原則收集個人信息、未經同意收集個人信息等多項違法行爲,被網信辦處以5000萬元罰款。根據相關條例,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情節嚴重的,應處以5000萬元或者上一年度營業額百分之五以下罰款。根據知網母公司同方股份財報,同方知網2022年營收爲12.51億元,雖然5000萬的罰款不到營收的5%,不屬於頂格罰款,但也算中等偏上程度。
作爲教育信息服務平臺,知網掌握着大量個人信息和多個專業領域知識,容易成爲境外黑客組織攻擊的對象,因此2022年6月24日知網被啓動網絡安全審查,而知網旗下的手機知網、知網閱讀等14款App被發現存在違反必要原則收集個人信息、未經同意收集個人信息等多項違法行爲。
其實,知網在保護個人信息上有紕漏早就有端倪。據央廣網報道,手機知網2022年9月的隱私政策中明確指出,用戶訪問手機知網平臺或使用手機知網服務時,系統可能會自動接受並收錄用戶瀏覽器、計算機上的信息。直到今年7月28日,更新的隱私政策中,日誌信息一欄纔沒有提及瀏覽器、IP地址、電信運營商等信息的收集。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李勇堅認爲,知網收集的用戶瀏覽器信息與其提供的服務並無關係,可能會將其用來大數據殺熟。特別的是,很多企業沒有充足的信息保護能力,在使用信息的過程中容易被黑客或其他犯罪分子攻破,這都會給個人利益造成很大危害。
在反壟斷案的衝擊下,知網創始人王明亮卸任兩家知網系公司、裁員風波、高毛利不復存在。風雨中的知網,雖被打成了篩子但卻還在躺賺。
知網,學術圈“視覺中國”?
每個學術圈的人都知道知網,沒了知網,無論是寫論文還是查重都會舉步維艱。
李藍藍是2023級畢業生,今年畢業季,論文查重是她最關心的問題。她獲悉知網查重很貴,其他軟件不夠精準。爲了保險起見,爲自己論文準備了400塊一次的查重費用。然而,事情出現戲劇化的一面,李藍藍查重一次只花了不到20塊。
知網的價格能變得人性化,多虧了趙德馨。2021年12月,一則“89歲教授向知網維權8年”的消息引爆互聯網。原來是2013年時,趙德馨發現知網擅自轉載了其160多篇文章,自己非但沒收到稿費,下載本人文章時還需要額外付費。自此之後,趙德馨走上維權路,多次狀告知網,最終獲賠70餘萬元。
趙德馨並不是唯一被侵權的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海明表示,“近幾年我幾乎所有的論文或者報刊發表的作品都被知網收錄,大約有140篇。最多一篇論文,知網的下載量已超過2600次,但知網也沒有主動聯繫我支付報酬。”
一方面靠極低的成本獲取知識,另一方面又將知識數據庫高價賣給受衆。比如,用戶在知網下載一篇博士論文,此前費用是25元/本,2021年才調至9.5元/本。一篇來自華東師範大學、名爲《有效教學研究》的博士論文,被下載46884次,即至少可以爲知網帶來44.5萬元收入。而知網支付的可獲得的現金均不超過100元、同時不超過500元面值的知網閱讀卡。
價格過高,也使得高校多次抵制知網。2012年12月,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發佈公告稱,因知網漲價過高,將於2013年暫停使用。2016年,武漢理工大學也表示知網續訂價格漲得離譜。根據公開信息,自2000年以來知網對武漢理工報價從2010年到2016年漲幅超132%,年平均漲幅超18%。武漢理工大學因此停用知網,以維護學校權益。
不光貴,收費標準還不統一。據鳳凰網報道,廣西藝術學院、廣東醫學院等高校在2012-2014年的採購金額僅爲20萬-30萬元。武漢理工大學其知網採購價在2010年到2016年漲幅爲132.86%,高於萬方、維普、超星讀秀等其他學術數據庫。比如,2021年,合肥工業大學購買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超星讀秀、維普四個數據庫,其中知網的費用達到 82 萬元,而萬方數據不過24.8萬,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此外,知網服務收費過高的問題也被翻出來,原因是之前的知網不開通個人查重,只對學校和其他一些有權限的機構開放,一旦超過免費次數,查重一次動輒可達500元/篇左右,這些尚無賺錢能力的大學生爲了順利畢業,花費上千元是尋常事。
2022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對知網立案調查。12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知網停止違法行爲,並處8760萬元。知網也承諾對其不合理的措施作出改善。
知識做的是數字版權的生意,向內容創作者獲取內容版權,將其集成到自有平臺,最後再將數據庫售賣給高校和機構,內容都來自學術界。理論上,學校和作者應該有更強的話語權,可爲何演變到今天的境地?
從公益到百億暴利生意
知網能形成今天的壟斷地位,和20多年前學術界集體版權意識薄弱息息相關。
知網最初成立的目的是公益與分享,然而在得到了各項政策大力扶持後,最終背離創立時的初衷,成爲無本萬利的知識販子。
知網創立於互聯網在中國萌芽的前夜。在上世紀90年代,學生要想寫論文,就得在圖書館翻資料,十分不便。看到這個情形,清華大學教授王明亮靈機一動,想要開發一款數字化圖書館,這個提議得到了清華大學的幫助,1997年,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成立。
1999年,在世界銀行提出“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概念不久,嗅覺敏銳的王明亮順勢提出了建設中國學術知識的網絡平臺,並制定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幸運的是,得到了新聞出版總署的背書。也就是說,任何一所高校想讓自己的圖書館論文檢索系統聯網,就必須遵循這個規範。
彼時,各大高校交流學術資源的途經主要靠學者訪問,王明亮的提議,猶如久旱逢甘霖,給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學習平臺,於是紛紛獻上學術資源。就在這一年6月,互聯網在中國興起,中國期刊網站(CNKI)即知網前身終於正式上線。
據南方週末報道,1997年時,知網已經有2600多種期刊入編,1999年,達到了3500種期刊,短短三年時間基本完成了對頂級學術資源的“收編”。期刊能乖乖交權,國標背書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學術界對於知識版權的認識尚淺。雖然最早接觸數字產品,但爲了“傳播”一開始就主動放棄了數字版權,將市場化交給第三方。甚至到2006年,學術期刊爲了稿費,還發起了獨家授權,讓知網一家獨大。
據媒體報道,2006年時,每家期刊版權費大約是三千元每年,哪怕學者多合作幾家,稿費封頂也在一萬元左右。正是這一年,十幾家高校爲牟取更高的數字收益,共同跟知網談判,將獨家授權價格談到了第一年三萬,第二年三萬五,第三年四萬,五萬封頂。而對於期刊的版權,有這樣一條規定:合同期滿5年內,知網仍享有合同規定的所有權利,滿五年後,仍享有非獨家使用權。
看起來是“豐厚”的薪酬,但以長遠視角看,本質上只需要一次性支付廉價稿酬,買斷期刊論文的數字傳播版權,其實並不合理。
期刊之外,另一大學術資源是博士、碩士們的個人論文。博士碩士論文雖沒有簽約獨家版權,可知網憑藉國家背書實現資源的聚集。知網是中國唯一擁有國家批准標準刊號、正式全文出版的國家級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很多單位規定的職稱評審和晉升中,論文引用數是一個重要條件,而能夠帶來官方學術引用數的,只有知網最爲權威。
有了國家與學校的認可,知網有了擬定霸王條款的底氣:想在平臺發論文,就得簽訂《論文使用授權書》。很多青年作者擔心傳播度,並放棄了爭取正當權益。至此,知網實現了期刊到論文的壟斷。截至 2020 年底,知網累計收錄的文獻量已達 5191萬餘篇,其中,核心收錄期刊收錄率達到了99%,成長爲學術資源的巨無霸。
知網獅子大開口也離不開“翟天臨”們的助推。2007年以來,學術造假現象猖狂,國內高校開始將畢業論文的查重通過作爲強制要求。坐擁最多學術資源的知網遂開發出查重系統,即學術不端論文查重系統,因爲資源上的優勢、其科學算法也使得論文查重結果具備權威性,被高校廣泛認可。自此知網逐漸背離初心,向學校與學生漫天要價。
談及漲價理由,知網給出的解釋通常是數據庫資料增加,採購價上漲。但事實上,知網的生意實屬暴利。中國知網的主體是同方知網,是同方股份的子公司。雖然在同方股份龐大的業務中,知網的營收佔比只有不到5%,但毛利率卻名列前茅。根據財報,同方知網2006年營收爲2.74億元,當年毛利率爲48.5%。2021年營收增加到17.52億,翻了6倍,毛利率爲53.53%,甚至2011年毛利率一度達到72%。
在2012年時,知網推出了查重系統,或許是研發成本的上升,2012年知網的毛利率降到66.9%。爲了拔高毛利率,知網的方式是加快漲價步伐,按照武漢理工大學的說法,知網2012年報價漲幅高達24.36%。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率先發公告稱,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商家漲價過高,決定2013年開始停用。從財報數據看,2013年知網毛利率又重新回到71%。從圖表就可以明顯看到,在除了反壟斷立案的2022年,知網毛利率一直維持在50%到70%之間。
這又是什麼概念呢?拿一些公司對比可明顯感知,以科技與創新著稱的蘋果公司毛利率也不過45%。以高毛利率著稱的企業也很難和知網相比,蒙牛約30%-40%,農夫山泉約爲55%,雅詩蘭黛約爲40%左右。作爲論文的搬運工,知網靠學術界的隱形權利,輕輕鬆鬆斂財。
學術老大地位開始鬆動
被處罰後,知網隨後發佈5大方面15條整改措施。對於此前飽受詬病的獨家合作模式,知網表示,一是推進行業非獨家合作模式,積極倡導並主動推進行業放棄獨家授權權利。二是解除獨家合作協議,停止新籤續簽獨家合作協議,積極主動與期刊、高校協商儘快解除現有獨家合作協議。
獨家合作協議的模式被打破,知網受到衝擊。據知網工作人員透露,知網的數據庫業務被同行如超星、萬方、維普搶走不少,但因還沒有公開信息,所以具體數據我們目前還無法得知。
對於昂貴的數據庫服務,知網稱會降低銷售價格,用戶的學術文獻數據庫服務實際成交價格三年內下調30%以上。目前來看,數據庫服務的價格調整還不算明顯,據紅星資本局報道,部分高校採購知網數據庫的價格有所降低。2023年6月,大連民族大學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標價格爲96萬元,而2022年爲105萬元,下降了9萬元。但中國人民警察大學,2023年和2024年度的知網數據庫採購價格就沒變化,都是44萬元。
而查重業務的價格已經有了明顯變化。2022年6月,知網向個人提供查重服務,價格爲1.5元/千字。相比較,以萬方、Paperpass爲首的查重服務,定價均在1到3.5元每千字。據新熵瞭解,知網查重所說的1.5元每千字,其實並不是看字數,而是看字符。也就是說,2萬字的論文,上傳到知網也許會激增到4萬字符,原本只需要花20塊到最後卻要付70塊,這點也有學生黨在抱怨太貴。總之,查重問題還有改進空間。
收入少了,知網無法維持暴利。
根據2023年上半年財報,同方知網主營業務收入約4.97億元,同比下滑6%。毛利率僅爲26.60%,2022年上半年則爲41.97%。歸屬於母公司的淨虧損爲6010萬元,去年同期的淨虧損爲1280萬元。考慮到還要計提罰款,預計知網淨利潤將繼續承壓。
處於風暴中的王明亮,也開始退居幕後。在反壟斷立案之前,王明亮一直擔任知網相關的四家公司的董事長。涉壟斷立案調查後不到一個月,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經理由王明亮變更爲劉長欣。而北京清華同方知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則已註銷。王明亮目前只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
接任者劉長欣來自中國核工業集團,2019年底,知網母公司同方股份的控股股東變更爲中核資本。截至2023年3月,中核資本持有同方股份30.11%的股權。中核集團是核燃料生產商,和知網的知識版權生意並沒有多少相關性。目前有關劉長欣的資料也寥寥無幾。
創始人離任、壟斷的結束並不代表知網的地位一時就能被顛覆。
知網靠高密度信息+政策利好建立起的壟斷模式,哪怕破除不平等條例,競爭對手想要超過也需要時日。財經新知在中國政府採購網平臺上搜索發現,近半年內採購知網數據庫的高校或機構爲14家;而萬方數據庫、超星數據庫只有1家,知網20多年積累的內容資產不是其他平臺一時半會可以超越的。
但知網在完成了原始積累,成就了一定規模且獲豐厚利潤之後,仍無視作者的權益,放任侵權行爲的發生,那就是知網的不對了。
我們無法想象,在數網時代,一個擁有世界一流學術期刊集羣的國家,其學術期刊出版竟然需要在兩類互不統屬的出版機構中先後走一遍,前一類機構數量衆多,但一家只出一兩種刊物,還在以紙本爲中心操作,數字出版則要交給另一類機構來做,而當期刊從後一類出版機構走出來時,已經不是面目全非,而是無面無相了。期刊連形象都沒有,如何稱得上世界一流,如何參與國際競爭,又談何爲中國贏得學術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