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擺攤賣專業 66元人民幣解惑人生

大陸近期有大學生或青年上街擺攤,不賣貨、不賣咖啡,而是提供專業「付費聊天諮詢」或心理輔導。圖爲南昌街道旁一處移動創業小攤。(新華社)

大陸青年面對職業倦怠以至於就業難題,卻意外走出一條街頭新路。近期有大學生或青年上街擺攤,不賣貨、不賣咖啡,而是提供專業「付費聊天諮詢」或心理輔導。像是「五一」剛來到大理的中山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熱帶魚」說,最開始開出一個人88元(人民幣,下同),想聊多久都可以。

據《北京青年報》引述「熱帶魚」說,自己第一位客人是個40歲的新疆大哥,問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在之後1個小時裡,「卡繆」、「存在主義」等哲思詞語在大理街頭不斷涌現。1小時後,他給第一位服務的大哥打折收66元。

她對第一次擺攤就成功賺到錢覺得震撼驚喜,「人和人意外相遇,大家卻都能真誠交流」更是擺攤的最大收穫。

短短几天,「熱帶魚」因爲擺攤認識了許多朋友。用四川話爲她招攬生意的撿垃圾大爺,受她啓發舉「女性主義」紙板的女孩,還有不少旅居遊客。她認爲擺攤的所見所聞又會倒逼去讀更多的專業書,才能更有底氣「服務」客人。

而這股「知識擺攤潮」也或成爲大陸畢業季年輕人與社會接觸的新窗口。「紅豆泥」與郭濤一個是杭州的大四法學生,另一個是西安的研三美學碩士。兩人也在各自城市的公園、街頭擺攤。

想要深造的「紅豆泥」不久前才考研究所失利,對她來說釋放壓力是擺攤的動機,有更多機會和陌生人交流感到舒適,也開心地說「第一天就賺了44元,是我實習4天的工資」。

郭濤則將踏入社會找求職就業,坦言美學專業很難找到非常對口工作,大衆對這個專業也不大理解,機緣之下決定和朋友一起上街擺攤,覺得很有意義與價值,等到畢業後還會再來。

對這股風潮,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錢婧認爲,「知識擺攤」對孤獨的學術人來說是種心理慰藉,這份孤獨讓人難受,所以走出去。發現自己從某門課上的知識能幫忙別人解釋現實問題,甚至有人願意付費去聽,就是一種非常大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