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做對3件事,和孩子共度有意義的暑假

在假期裡,讓孩子的成長真正發生。

01

小學生的假期

應該如何度過?

首先聲明,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假期的安排,有着本質的不同。那麼,小學生的假期,應該如何度過?

我建議,假期應該把重點放在3件事情上:學習、發展興趣、承擔勞動任務。貫穿這三者的,是訓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學習仍然是假期的首要任務

假期的學習,和在學校期間的學習,有着本質的不同。學校裡的學習,是以淺學習爲主,因爲班級授課制以及按鈴聲上課的設計,要求所有學生統一步調,這樣,學習必然是相對機械的。

但是假期裡,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這就讓深度學習成爲可能。

因此,假期是深度學習最好的機會,而深度學習,能夠讓孩子步入良性循環,最終大幅度地提升學業成就和自身能力。

1. 抓閱讀和寫作

讀寫能力是孩子終身受用的能力,這個能力在小學階段,培養的途徑主要是大量讀寫。而平時學生時間有限,大量讀寫的最佳時間就是假期。

小學低段:

(1)讓孩子大量閱讀,從繪本、橋樑書到初階童書。橋樑書和初階童書,可以用大聲朗讀的方法;

(2)根據老師要求,增加一定數量的長文挑戰的訓練,以孩子能接受的程度爲宜;

(3)讓孩子錄一定數量達到作品級別的講故事視頻,要求脫稿。

小學中段:

(1)把海量閱讀作爲重中之重,挑戰300萬字(約30本中等水平的童書);

(2)加強自由寫作練習,每週至少一篇,最好2-3天一篇,甚至可以挑戰每天一篇,每篇不少於300字。

小學高段:

(1)如果閱讀量不夠,保持足夠的閱讀量,讀中高階童書,把大獎小說系列掃讀一下;如果閱讀量足夠了,那麼,開始向經典轉移,嘗試挑戰《西遊記》原本或《水滸傳》。

(2)可以選擇一本傳記來讀,例如《居里夫人傳》,或《海倫·凱勒傳》。如果孩子喜歡藝術或體育,可以量身選擇,例如《梵高傳》《喬丹傳》之類。

(3)仍然要加強寫作量。每週2篇是底線,也可以不斷挑戰,甚至每天挑戰。字數以500字爲底線。

2. 抓英語的輸入量

爲什麼要抓英語的輸入量?英語和語文一樣,輸入量是學習的關鍵,而不是做題。輸入量不夠,做再多的題目也是白搭。而假期,是增加輸入量的最佳時期,能夠極大地提升孩子的英語水平。

爲什麼要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五六年級加強外語學習呢?有兩個原因,一是語言學習靠積累,如果語文和英語小學不強,到了中學很難彌補。

二是英語學習因爲重在訓練交際能力,如果早期佔據了優勢,就能夠步入良性循環。反之,到中學要補,就會事倍而功半,越學越痛苦。

3. 做好假期作業

理論上講,寒暑假作業,不應該再複習上學期學習內容,這純粹是爲了填充假期而做的無用功,實際上,學生也很討厭。

但是,在三種情況下,寒暑假作業可以與學期內教學發生關聯。

第一類情況,學期內教學沒達成的內容,假期需要繼續學習。

繼續學習的前提,是把問題識別出來。舉個例子,家長可以在放假後幾天內,把一學期的生字詞,重新聽寫一遍,然後把孩子寫錯的生字詞記錄下來,讓孩子重新學習和練習。

在假期中,設置幾個檢測點,不斷地減少不會的生字詞的數量,到開學前,確保全部過關。這樣,孩子下學期就可以輕裝上陣,不至於把錯誤一直帶到後面的學習中去。

第二類情況,是爲了下學期課程而進行的準備性學習,通常聽老師的安排就可以了。例如,下學期要開設《西遊記》課程,假期需要提前自讀全書,就屬於這種情況。有時候老師也會佈置一些預習工作,比如把下學期教材要求的必背古詩詞,利用假期提前自學並背誦,都是有可能的。

第三類情況,則是屬於專題性的加深學習。例如在假期,佈置一定數量的數學挑戰題,這是一種加深。如果作文差,針對作文進行專項訓練,這也是一種加深。

· 發展孩子的興趣

爲什麼要發展興趣?

發展興趣不是應試,不是高考加分,不是做藝體特長生,何況興趣也不限於藝體,而是因爲生命需要。

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賦或興趣,那麼,在這方面進行拓展,就是孩子內在的需要,是生命的需要,是孩子的自尊和幸福的重要源泉。

發展興趣要持之以恆,但是假期肯定是最佳的時段。

其次,興趣會是孩子未來發展的第二曲線,讓人生更有彈性,有更多可能。我們很難想象孩子將來只擁有考試的能力,而且還不一定比別人強。

· 承擔勞動任務

暑期讓孩子學會做家務是最重要的。也可以承擔一些工作,例如幫助父母完成一些工作任務,尤其是個體工商戶,可以讓孩子在某個時間段幫忙。

爲什麼要強調做家務和承擔工作?因爲做家務和承擔工作相對枯燥的,更多的基於義務而不是興趣,不是以孩子爲中心的,而是強調了爲他人服務。

爲他人服務,能訓練孩子的責任感,併爲將來的職業做好準備。還有許多附帶的效益。

例如,通過這些練習,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會加強掌控感;孩子對怎麼有頭有尾地做一件事,會形成相應的經驗,內化爲一種可遷移的形式結構;孩子容易走出自我中心,將自己的需要和別人的需要加以協調;孩子會更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現在親子之間的模式是這樣的:“我會照顧好你的,但你要聽話,按我的要求來做,因爲這樣對你最好。”這個模式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模式是這樣的:“我們各自承擔自己的責任,但我會引導你,幫助你,糾正你。”

另一方面,承擔勞動任務也能讓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拓展自己的認知。

比如,許多孩子沒有財務的概念,甚至弄不清楚100元意味着什麼。沒有財務的概念,結果是走極端。要麼孩子覺得家裡有花不完的錢,大手大腳,根本不在意;要麼孩子覺得家裡沒有多少錢,在同學面前自覺低人一等,有內在的貧窮感。

家長可以把籌劃買菜和買菜的任務交給孩子,讓孩子瞭解財務管理的本質,就是用很少的錢,滿足自己的主要需要,甚至活出高級感。而這個過程,是要讓孩子學習甚至參與的。

02

假期裡

應該怎樣“管”孩子?

多數家庭,要麼不管,要麼管不住,要麼管死了。真正地實現“以幫代管”且親子關係和諧的,確實不多。

問題出在哪兒?關係爲什麼這麼難處?

因爲我們都既渴望對方,又懼怕對方。既想返鄉,又想離鄉。或者說,我們對家庭,對所愛的人,都有一種矛盾心理。既想在一起,又怕在一起。

如何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我用兩句話來概括:確立邊界,提供價值。

· 確立邊界感的3條原則

關係中的絕大多數衝突,是越界導致的。那麼,怎麼“確立邊界”呢?“確立邊界”難在哪兒?

首先難在我們的深層觀念上,我們總以“我這是爲你好”作爲名義,對孩子進行沒有邊界的控制。並且,讓孩子無路可逃。

確立邊界的原則是什麼?我認爲有3條:

一、屬於私人領域的,孩子做主;屬於公共領域的,確立規則。

二、界定不清楚的,以說理的方式來裁決;裁決不下的,父母說了算。

三、在執行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保持必要的彈性。

爲什麼要把終裁權放在父母這裡?這是要跟孩子經常講清楚的。因爲從法律上講,父母是你的監護人。因此,你的一切民主自由,都是有尺度有邊界的。你只有徹底成人,從年齡和經濟上獨立自主了,才擁有完全的自由。背後的原理,就是對等原則,自由必須以理性爲前提。

舉個例子。在假期裡,作爲孩子,必須完成的任務或履行的義務包括:

1.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這沒得商量,可以搬出義務教育法跟孩子講)。

2.完成和父母約定的學習任務(比如課外班及額外的挑戰)。是否可以有部分父母強制的任務?可以,但要慎重,而且要講明白。

3.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必須處於學習狀態(這實際上是訓練孩子的精力管理)。

4.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接觸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

5.承擔約定的家務(主要是洗碗、清潔等無價值純義務勞動,甚至可以對家務細節作出規定)。

作爲孩子,享受的權利包括:

1.我的房間,我做主。

2.約定之外的時間,由我支配。

3.可以使用手機、電子產品的時段,父母不得干預。

· 邊界是流動,要注重澄清和交流

複雜在邊界是流動的,我們和孩子都控制不住越界的衝動。而且,許多事情是說不清楚的。問題在於,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認爲,正是這些說不清楚的事情、弄不清楚邊界的地帶,纔是我們和孩子共同學習的空間。當我們希望通過一些簡單的技巧來控制孩子的時候,纔是問題的根源。

以收拾房間爲例。如果孩子長期不收拾房間,那麼,你沒必要指責他。當你指責孩子的時候,你以爲是爲他好,其實你只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是一種本能反應。

你可以跟他說:

1.我剛纔路過,看到你房間裡非常亂,地上都是垃圾,桌子上擺滿了碗,牀上堆了不少衣服,鞋子也到處都是。(描述現象,不帶情緒)

2.這樣的話,就會降低你的學習效率,降低你的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會潛意識裡影響你的自尊。畢竟,我們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的。(描述可能的後果,建立因果關係)

3.我建議,你可以爲自己的房間樹立一個尺度。除了定期收拾外(可以請我協助),養成幾個小習慣:垃圾扔到垃圾筒裡,滿了就倒;偶爾一穿的衣服隨手掛在櫃子裡;鞋子始終放在門口;吃完飯立刻把碗放回廚房。(給出建議)

4.如果需要我提供監督,我很樂意。(提供幫助)

注意,孩子能不能收拾清爽房間,不是問題的關鍵。畢竟,多數孩子平時就沒有收拾房間的習慣,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必耿耿於懷。重要的,是這種澄清和交流的過程。

· 溫柔而堅定地守住底線

家長要守住底線,溫和而堅定地堅持。溫和,是指堅持原則,不能以嚴重的親子衝突爲代價,不能以損害孩子的面子爲代價。堅定,是指要竭盡所能地達到目標。

怎麼辦?一是儘可能不用懲罰,而用說服;二是懲罰儘可能對等,不動情緒。

儘量避免“你今天非把這個活幹了不可,不然我跟你沒完”這樣的博弈心態,而要退讓一步:“你現在可能忙,或者心情不好,那麼,你給個時間,什麼時候完成它?”因爲孩子往往只是不滿你附帶的情緒,並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難。

一定要懲罰時,就要說理在先:

“你本來應該如何,結果你沒有。我反覆提醒過你,但是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爲了公平起見,本來我打算讓你如何,現在也取消了。但是,不會影響其他承諾的事情。”

這是一個我們的個性與孩子的個性相互適應的磨合過程。最終,不是誰壓倒誰,而是達成一個雙方都覺得舒服的邊界,以及相處模式。

這裡面的技巧,是逐步和孩子一起摸索的。

例如,在約定的學習時間內,電子產品放在哪兒?要不要放在客廳裡?都要達成共識。

如果平時父母上班,孩子一個人在家裡呢?怎麼辦?可以採用結果控制,即父母回家後,直接檢查白天你一個人在家時的作業。不斷地跟孩子分享管理電子產品的必要性和技巧。

如果孩子不自律,自己也知道不自律,則實行手機管控。極端的情況,可以在客廳安裝監控,然後孩子在客廳裡學習。只要和孩子約定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 把邊界意識變成一種習慣

把邊界意識變成一種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浪費與衝突不可避免。

先試着徹底地根除(當然不是一次完成的)兩個想法:

1.“你要聽我的話!”——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

2.“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聽話?”——企圖用某個招數達到目的的想法。

同時,要樹立兩個思想:

1.哪怕一個假期浪費了也沒關係,天塌不下來。

2.既然我決心幫助孩子過好假期生活,我就要儘可能地投入時間。

根除兩個想法,樹立兩個思想後,不妨把每一個假期,都當成一個學習過程,直到形成健康的交往模型,以及與孩子達成了默契。

這種默契,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如果今天只是尋求技巧,那麼,根本就沒辦法解決問題。將對錯與感受協調起來,纔是管理的藝術。

· 提供價值的本質是提供支持

邊界確立好了以後,提供價值,本質上就是提供支持。作爲父母,能夠爲孩子提供哪些價值?

包含三方面:一是提供生活價值或生存價值,爲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資料;二是提供情感價值或情緒價值,讓孩子感覺到被愛;三是提供指導價值或智力價值,爲孩子的人生提供指導。

我們經常把第三類愛,叫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性之愛,孩子有沒有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性之愛。缺愛的孩子不容易幸福,缺指導的孩子不容易成功。

顯然,我這裡所說的價值,主要是指第三類價值,就是指導價值。但是如果沒有以“確立邊界”爲前提,孩子不會接受你的指導。

03

追問:我們究竟要

建設怎樣的家庭生活?

我們討論了假期應該讓孩子幹什麼,討論了假期裡應該怎樣管孩子,但是,有一個問題經常會被忽略,那就是我們究竟想要建設怎樣的家庭生活?

回顧人類歷史,家庭是伴隨着私有制的產生而形成的,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共同體,以抵禦風險。過去之所以盛行大家庭,動輒幾世同堂,就是因爲船大了,在那個社會中的行駛就會變得穩定。

我們這個時代呢?或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才應該成爲寫照。一句話,我們更應該發展一種生態化的教育觀。在這種教育觀中,健康的競爭與健康的合作,應該被平衡起來。

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應該是——

1.充分地發展自身的可能性。

2.與他人充分合作,儘可能地幫助他人,欣賞他人的成就並積極學習。

3.發展自我省察能力,不斷地完善自我,並追求生命意義。

“充分地發展自身的可能性”,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核心能力的發展,像我們所謂的讀寫能力,就是核心能力,二是個性的發展,就是發展自己的獨一無二性。

“與他人充分合作,儘可能地幫助他人,欣賞他人的成就並積極學習”,就是說,不要讓他人成爲自己的“詛咒”,或者自己成爲他人的詛咒。我們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有一條核心的原則,就是要讓所有的指導朝向成長性思維。

是的。有時候看上去,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聰明一些。但是,這“一些”是微不足道的,因爲真正決定他的成績的,是他的熱愛和努力。很多時候,正是因爲他的熱愛和努力,讓他在面對數學的時候,顯得比別人更輕鬆,從而加深了聰明的印象。

事實是,任何領域,只要我們足夠的熱愛和投入,都能夠達到極高的水平。如果你熱愛數學,你就應該以他爲榜樣,像他一樣付出熱愛與努力。

但努力不是爲了打敗他人,是爲了成全自己對數學的熱愛,以及,成全更爲遙遠的夢想。

如果這樣定義的話,對孩子來說,失敗意味着放棄,而只要不放棄,人生永遠沒有失敗可言。這樣,別人也不會成爲自己焦慮的源泉,而會成爲自己奮鬥的動力。

最後,“發展自我省察能力,不斷地完善自我,並追求生命意義”,是告誡我們自己,不但要教孩子怎麼達到目標,而且要幫助孩子不斷地完成認知升級,即對自己的學習方式、生命態度、價值觀和人生意義,不斷地進行省察。

這樣,孩子就會不斷地自我調整,持續地朝向人生的幸福。

你認爲呢?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別忘了【轉發朋友圈】☺

來源 | 新校長傳媒/老魏的咖啡館

作者 | 魏智淵 南明教育聯合創始人/橡果書院院長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