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如何更“智慧”?2023中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創新峰會在青島開幕
自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城市”由此孕育而生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已然成爲全球最大的實踐地。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智慧城市建設開始進入深水區,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一場關於城市的升級換代已經悄然發生。
11月24日,2023中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創新峰會在青島開幕。本屆峰會由國家信息中心、山東省大數據局、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吸引了來自全國智慧城市領域的專家學者、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門的負責人,數字技術和系統領域的企業和研發中心等相關代表,圍繞“數創城市 智領未來”這一主題,開展了一場城市對話。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昌恩表示,“新型智慧城市作爲落實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載體,是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路徑,也是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數字經濟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他分析,當前,我國新型智慧城市正從“大數據”爲代表的“數據智能”向“大模型”爲代表的“知識智能”轉型,呈現“一切業務數字化,一切數據業務化”新特徵。
作爲新組建的機構,眼下國家數據局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協調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新特徵,也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說,“我們將把城市作爲重要載體,以整體性重塑數字城市體系架構、系統性變革城市管理流程、一體化推動產城融合轉型爲理念,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智慧時代,計算力就是生產力,計算力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數。”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對算力的價值作出瞭如上判斷。根據分析結果,算力指數每提高1個百分點,國家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6‰和1.7‰。“作爲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力要素,算力已經成爲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力和關鍵驅動力,城市智慧化也因此迭代煥新。因此,算力幾乎可以與城市GDP成正比,與城市發展潛力成正比,與城市繁榮預期成正比。”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更關注基於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對智慧城市的加持。他表示,隨着大模型推動人工智能躍遷至2.0時代,通用大模型與專有數據訓練後的私有模型的新能力組合成爲可能。進入生成式階段,人工智能實現了通用化的AI能力和認知智能的飛躍,實現了海量信息參數化的全量記憶和對任務對話式的理解。由於智能大模型的發展,智慧城市的應用是否將被改寫?單志廣稱,相對於傳統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現了兩個人類在心智層面的重要特徵:智能涌現、智能頓悟,這將是人工智能對全球最大的影響和挑戰。
“如果時代進步也要以技術進步爲唯一量尺的話,我覺得這不是進步,我們更知道需要什麼樣的技術纔是一個進步。”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則分享了他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冷思考。鄭磊說,過去十幾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智慧失靈”問題,如面對突發應急狀況,例如暴雨、洪災、新冠肺炎疫情時,部分智慧城市系統表現不盡如人意。他認爲,究其原因,智慧城市建設只關注了技術,卻忽略了“技術”與“人”的互動交流、忽略了建設後的運營效果評估與應急態勢管理。
在鄭磊看來,“‘智慧’不僅需要機器,還需要‘詩意’和‘靈氣’。”特別是我們已經走過了信息化、信息技術的蜜月期,現在確實到需要反思的一個階段,如何從技術的“面子”轉向民生的“裡子”,最終迴歸到人的尺度,積極探尋和不斷豐富以民爲本、成效導向、統籌集約、協同創新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模式,讓市民真正感受到科技支撐下城市生活的安全和溫暖。
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吳志強同意上述觀點。他以其團隊創作的“福元宇宙”城市數字交互場景爲例,表明團隊在進行設計初期,對老百姓的愛好、需求就進行了深度調研。正是在調研之後,團隊意外地發現,比起奢華的場面,一碗沙茶麪更能讓福州人民開心,於是,在“福元宇宙”的場景中,團隊將福州富有煙火氣的大街小巷進行精密的數字化重構,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來觀看。
如果說,人民的需求是“現實”的層面,那麼“虛擬”的層面便是人們的“願景”。吳志強院士認爲,人類所擁有的願景驅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只有有了願景精準地交往交流,人類才能超越今天,超越現實,架構夢想。
(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代玲玲 朱若瑾 劉姝彤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