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快跑:2021年營收29.59億,虧損擴大至7.47億

在商業化道路上狂奔的知乎,收入猛增,但虧損也在急劇擴大。

3月14日晚,知乎發佈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在第四季度,知乎實現營收10.19億元,同比增長96.1%。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調整後的淨虧損爲2.41億元,而2020年同期爲淨虧損2630萬元。

2021年全年,知乎實現營收29.59億元,同比增長118.9%。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調整後的淨虧損爲7.47億元,而2020年淨虧損約3.38億元。

截至美股3月11日收盤,知乎股價相比一年內高點已經跌去近85%。在中概股集體被“錘”的困境中,知乎並非最慘的一家,但這樣的下跌依然值得警醒。14日開盤後,知乎股價一度重挫26%。

從本次業績來看,知乎廣告業務增速放緩,不過付費會員與內容商務解決方案兩項業務仍快速增長。

整體來看,早先,知乎以廣告作爲業績的驅動引擎,如今已明顯改變。知乎創始人周源透露,2022年整年預計收入增幅在60%到65%,其中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有望成爲最大的收入來源。

此外有意思的是,知乎對用戶價值的體現也正發生轉變。知乎以知識問答起家,以“有問題,上知乎”爲價值導向,但現在很多知乎使用者,並非爲知識而登陸這個平臺,在付費會員增長背後,小說和故事成了“吸金石”。

而這種轉變背後,是知識付費本身的無奈。

01、業績驅動引擎轉向

這是知乎上市後第一個完整財年的業績報告。對比早先經營情況,推動知乎成長的引擎發生明顯變化。

知乎從2016年開始商業化,最初收入來源爲廣告,之後探索了付費會員、內容商務解決方案,以及電商、在線教育等變現方式。其中前三項爲知乎核心收入來源。早起,廣告是知乎營收的絕對核心支柱,之後其貢獻逐漸降低。

回顧2021年,廣告收入在四個季度分別爲2.14億元、2.48億元、3.21億元、3.78億元,在整體收入佔比分別爲44.77%、38.87%、39.00%、37.10%。

廣告收入的下滑與國內廣告市場表現有關。據《2021中國互聯網廣告數據報告》數據,2021年,不含港澳臺地區,我國互聯網行業實現廣告收入5435億元,同比增長9.32%,增幅較上年減緩4.53個百分點。

知乎表現超出市場平均水平,其第四季度廣告收入同比增速爲18%。不過對比三季度38.9%的同比增幅,有明顯下滑。對比剛剛發佈財報的B站,則頹勢更鮮明。同在第四季度,B站來自於廣告的營收爲15.88億元,同比增了120%。

越來越多的B站UP主出現在知乎上,知乎也在進一步發力視頻內容,但目前仍以圖文爲主。而圖文相對於視頻,在對用戶的吸引力和廣告變現方面天然處於弱勢。

內容商務解決方案是知乎表現最突出的一項。這部分業務從2020年起步,主要是爲商家和品牌提供有效的基於內容的線上營銷解決方案,將商業內容與營銷工具集成到內容社區中,來進行精準營銷。

到2021年第二季度,這項業務便成爲知乎第二大收入來源。到第四季度,這方面對整體營收的貢獻達到36%,與廣告收入貢獻幾乎相當,且同比增速高達380.2%。不出意外,內容商務解決方案很快就會成爲知乎最大收入支柱。

(知乎創始人、CEO周源)

不過商業營銷內容的增加,一直被受用戶詬病。對知乎內容生態而言,形成潛在風險。這一背景下,付費會員的增長更值得關注。

第四季度,知乎平均月活躍用戶達1.033億,同比增長36.4%。平均月付費會員數量達610萬,同比增長102.0%。付費會員業務收入對整體營收貢獻佔比達到20.5%。

付費會員收入增長同樣迅猛,但付費滲透率僅5.9%。如何轉化更多付費用戶,是知乎接下來的一項重要挑戰。

02、從知識社區到小說軟件

與知乎關聯最密切的內容需求是什麼?很多人恐怕猜不到答案。付費會員高速增長背後,關係知乎內容生態的多元化。

百度指數需求圖譜顯示,近來與知乎關聯最多的關鍵詞之一,是“知乎小說”。這雖然不符合一般媒體評論中對這一平臺的認知,可事實就是如此。

推動付費會員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就在於知乎上的小說和故事。

(知乎需求圖譜。圓形大小代表搜索知乎的高低。來源:百度指數)

剛走出校園不久的沙糖很早就有了知乎賬號,但因爲覺得知乎上的人“裝”,後來卸了軟件。最近沙糖裝回知乎,主要用途就是“看些小甜文”,來打發下疫情被隔離的無聊時光。而爲了看故事,她第一次給知乎充值會員。

類似沙糖的網友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因爲看故事才第一次給知乎充錢。只不過大家偏好的故事類型不同。有人喜歡懸疑文,有人喜歡沙雕文。有人喜歡甜寵,有人偏好虐心。其中部分內容免費可看,但還有很多,當你讀到精彩部分,就會提示需要開通知乎的“鹽選會員”。

(故事成爲知乎內容生態的一項重要構成。來源:知乎截圖)

“會員才能看更多,我看了挺多好看的了,多看點賺回來”。一位網友向市界說道。

“故事”類的內容,乍看上去與知乎調性不符,知乎對故事內容的探索,有過牴觸。然而這類內容大大提升了知乎的用戶粘性和付費用戶規模。

回顧知乎發展歷程,至少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大V集體出走。其中最近的一次發源於2018年年末。據界面報道,當年11月,一位擅長講故事的大V“兔撕雞”召集一批知乎大V加入微博。起因與“兔撕雞”希望知乎扶持自己發起的一組故事專欄,結果碰壁有關。而大V們響應號召,則與自身對知乎的怨氣有關。

對外界來說,“知乎大V”是值得一提的名號,但長期以來,大V從知乎獲得的直接收益有限。

2021年1月,知乎官方曾公佈一組數據:知乎已經有1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0萬元;有10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萬元。這組數據沒能引起外界的羨慕,反而遭到調侃:說明不能在知乎搞創作。

作爲對比,B站也一直被質疑讓UP主“用愛發電”。但華創證券一份發佈於2021年4月的報告預測,當時B站有172位UP主年收入超過100萬元,有379位UP主年收入在5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有895位UP主年收入在10萬元到50萬元之間。

知乎給了大V影響力,可影響力不能得到與之匹配的收益,成爲知乎創作者生態的隱患。而在此次大V出走後,知乎對故事內容創作有了更多的重視。

2019年8月,知乎將網文業務以“鹽選專欄”的形式嵌入到會員體系。當年11月,知乎舉辦了第一季“親歷故事”大賽,不僅拿出了50萬元獎金,還邀請到賈平凹、李敬澤等作家作爲評委。之後評出獲獎作品,知乎與多位作者溝通簽約,深化IP運營。

到2020年10月,知乎在會員欄目中上線“故事”專欄,進一步鼓勵創作者發表小說、故事。

相比於一般知識性內容,好故事更容易獲得物質回饋。

據界面2020年12月的一份報道,知乎親歷故事大賽第一季共收到7749篇投稿創作,當時共有193篇作品與知乎簽約,其中44篇作品已開發成鹽選專欄並上線,6篇作品已進入圖書及影視版權開發階段。

(看小說和故事,成爲吸引用戶爲知乎付費的動力。來源:微博截圖)

第一季的獲獎者北邙是一名獄警,其作品拿下了二等獎,之後受知乎編輯邀請,開始在知乎更新付費鹽選專欄《獄警故事1》,而這一故事專欄爲他帶去了超過60萬元收益。

“親歷故事”大賽讓知乎的內容創作者嚐到了甜頭,也豐富了知乎的內容,可以說是雙贏。此後至今,知乎又連續舉辦兩季賽事。

知乎發展十餘年,“編故事”對知乎的意義發生變化。它衍生於“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這類對知乎的調侃,成就於知乎對內容生態的多元拓展。編故事開始體現出對平臺更現實的價值。

03、知識無價,娛樂有理

一直以來,知乎活躍用戶中的精英密度讓外界印象深刻,但精英更容易分辨廣告營銷內容,不會輕易被這類內容打動。廣告主不能從這類人羣賺錢,知乎商業價值就上不去。所以知乎擴張是必然選擇。

想從精英手中賺錢,難。想通過知識變現規模化收入,也難。而靠“編故事”變現,要容易得多。

從知識付費角度來看,2016年是知識付費元年,當時有四大相關產品:喜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其中得到和分答(之後更名爲“在行”)最聚焦於有用的知識和經驗。如今,分答已經沒落,從大衆眼中消失;得到雖然逐漸壯大,但用戶與營收規模遠無法與另外兩家相比。

2021年上半年,得到總營收4.39億元,月活躍用戶約340萬。同期,知乎實現營收11.17億元,月活躍用戶達到9430萬;喜馬拉雅實現營收25.14億元,月活躍用戶達到2.62億。

喜馬拉雅的數據比知乎更好看,但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一音頻平臺曾被認爲知識付費的成功代表,但實際泛娛樂化內容是其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有聲書、廣播劇、爆款小說和熱播劇集的有聲化內容,都是喜馬拉雅內容生態的重要構成。

後來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則更直觀地印證了泛娛樂內容的價值。

快手最初引起媒體廣泛關注是在2016年,當時一篇以“殘酷底層物語”爲主題的稿子讓看慣了“五環內”風景的網友們震驚:有人自虐吃蠕蟲,有人鞭炮炸褲襠,就像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這類低俗、粗糙的視頻當然不能反映真實的鄉村景況,但就快手發展而言,正因爲它早早關注到主流互聯網平臺忽視的龐大羣體,提供了當時“非主流”的新鮮內容,才能悄然壯大。而時至今日,即便快手幾經質疑,其市值也相當於知乎的數十倍。

後來者抖音則更兇猛。抖音倒不是從五環外起家,不過在一般認知中,抖音與知識和精英羣體的關係都不近,最主流的內容總是跟美顏濾鏡小姐姐有關。而且抖音以個性化推薦算法聞名,用戶想看什麼就能推送什麼。它成爲一部賺錢機器,根本上在於就在於提供了最廣大羣體最樂意看的內容。

說到底,知乎的問題在於知識內容的吸引力不足,知識社區相對其他泛娛樂平臺更難變現。而賺不到錢,就活不下去。

毫無疑問,知識、經驗、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關於文藝的精彩見解,都是高價值內容,都很有用,但對最廣泛人羣來說,大家需要的並不是“有用”,而是娛樂和有趣。

一位2019年開始使用知乎的網友向市界提到,她早先使用知乎是爲了查詢留學方案,但直到前陣子在知乎看小說,發現讀到後邊的關鍵部分,提示以下爲會員內容,才第一次給知乎充錢買會員。

還有用戶向市界表示,在其眼中,知乎主要的作用就是看小說和故事短文。這些並非個例。

雖然娛樂化內容顯然與知乎早期形象不符,那時候知乎談笑有鴻儒,是不折不扣的精英平臺。但事實證明,知乎需要走一條擁抱大衆的道路。周源也很早決定,知乎要做服務大部分人的產品。而只要用戶生態大衆化,內容生態就必然泛娛樂化。

經過十餘年發展後,知乎成爲品牌影響力最大的問答社區,曾試圖與之爭鋒的悟空問答式微,它幾乎沒有了同賽道上能威脅到自身的對手,“有問題上知乎”的確成了很多人的習慣,可隨着內容生態演化,知乎的獨特性降低。

知乎固然可以用故事短文和小說來吸引一大批讀者,提升其付費用戶規模,不過,一方面,這類內容稀釋掉知乎的“知識性”和嚴肅性;另一方面,這類內容也廣泛分佈於微博和起點讀書這類專門的網絡小說平臺。

綜合而言,知乎在從中受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自己的稀缺性。但周源把知乎社區看做城市,他希望這個城市繁榮。一個繁榮的城市裡必然會有各種人生活於其中,也會衍生各種各樣的精神需求。知識無價,娛樂有理,知乎快步向前去。

(以上受訪者爲化名)

(除單獨標註來源外,以上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作者 | 李楠 編輯 | 雷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