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之下 中國製造2025達標率逾86%

中國大陸2015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已實現新能源汽車、資訊技術等10個關鍵領域逾86%目標。圖爲內蒙古包頭一家科技公司廠房。(新華社)

中國大陸2015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十年計劃,企圖實現製造業自主創新、實力增強。被美國動用關稅和貿易制裁力阻。香港《南華早報》4月30日報導,距離2025年還有8個月,透過官方及其他權威數據資料梳理得出,過去10年,中國已實現新能源汽車、資訊技術等10個關鍵領域逾86%目標,足以「證明美國關稅和制裁無效」。

報導指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剛實施時,美國時任總統川普於2018年發動「貿易戰」打亂中國計劃。拜登2021年接任,延續川普政府大部分對中貿易政策,更進一步實施晶片禁令等措施。

《南華早報》分析數據指出,《中國製造2025》涵蓋10個關鍵領域的逾200個目標中,已實現超過86%,其他目標可望在今年稍晚或明年完成。同時,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等目標已遠超出預期。

在資訊技術領域,面臨美國及其盟友打壓,中國5G技術仍被廣泛應用,在積體電路、通信設備、作業系統、工業軟體和智慧製造領域已實現大部分既定目標。雖然尚未實現最先進的EUV曝光(光刻)技術產業化,但高端晶片製造已獲長足發展。

同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智慧工廠和自動化終端,採用大陸國產晶片和作業系統的高端手機成爲暢銷產品,中國造船廠生產能力超過美國200多倍。

在航空航太領域,中國國產C919大飛機已服役於部分繁忙航線,打破波音和空巴壟斷。美國「沃爾夫條款」等制裁下,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獨立自主幾乎實現航太領域所有目標:火星登陸探索、全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太空站、登陸月球背面等。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電動汽車價格有競爭力、技術也領先競爭對手。大陸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數量已超過燃油車;中國汽車外銷去年超越日本,成爲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此外,在機器人、農業裝備、生物製藥、海洋工程等領域,中國設定的目標均已實現。

2024年,中方又提出雄心勃勃計劃,發展「新質生產力」,被視爲「中國製造2025」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