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賣“古董”,坑老應嚴懲

皇甫思逸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不少主播在直播間自稱“兒子”“女兒”,稱呼觀衆爲“爸媽”,以暗示珠寶文玩在二手市場的高回報率等方式,誘導消費者下單囤貨。

且不說稱呼觀衆“爹媽”這種銷售方式有多老套,“幾百元就能買到稀世珍品”這種口號看着都“一眼假”。但這類直播瞄準的其實是中老年用戶。別說,還真有不少中老年人對此深信不疑,不僅瞞着家裡人花光積蓄,甚至還貸款去買這些所謂的“寶貝”。有人因此成了“老賴”,有人因和家人吵架被送去醫院搶救,還有人爲此和兒子一刀兩斷,令人扼腕。

如此直播帶貨,難道管不了?事實上,一些直播間的做法可以概括爲:打着“絕版古董”等旗號,售賣不符描述的商品。但因爲這類直播間極其擅長打“擦邊球”,舉報與維權都很困難。一方面,主播自己會“規避”風險,比如模糊用詞、用諧音替代敏感詞彙;另一方面,舉報線索難以收集、認定直播違規需要時間、直播間被封號後有多個小號“重生”等,也讓維權難上加難。

屢禁不止的直播背後,是不少自始至終難以接受被騙事實、堅信自己會“發大財”的中老年人,是一個個備受傷害的家庭。面對收藏品直播的“套路”,平臺要擔起責任、健全監管舉報機制,不給“坑老”直播留後門。與此同時,各方有必要加強宣傳教育,尤其子女應加強“助攻”,幫助父母提升防範意識與辨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