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綁大選 學者:易被操作杯葛修憲

學者表示,國民黨既已支持18歲公民權,若再回頭說《公投法》不修,修憲複決就不得與大選合併,很容易遭民進黨操作成杯葛修憲。圖爲民衆將公投票依編號投入票匭。(本報資料照片)

《憲法增修條文》與《公投法》對於立法院提出的修憲複決案,於投票日時程安排存有差異。學者表示,「修憲等不等於公投複決」值得大法官解釋;但國民黨既已支持18歲公民權,若再回頭說《公投法》不修,修憲複決就不得與大選合併,很容易遭民進黨操作成杯葛修憲,「法理就算沒錯,但選票上很吃虧」。因此,若堅持修法,就必須細膩切割兩者的論述。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廖達琪表示,《憲法》位階優於一般法律,但不可否認的是,《憲法增修條文》與《公投法》對於複決期程的安排,確實是曖昧不清存有扞格,「我同意這是有爭議空間,也就是說,修憲的公民複決,與一般公投的公民複決是不是同一回事?如果不是同一回事,就有理由尋求大法官解釋,解決曖昧地帶。」

但廖達琪直言,這個問題在法理上雖然存在,但在政治現實上,多數民衆可能很難理解。因此,當國民黨對法理正當性提出質疑,很容易會被民進黨以簡單的一刀切方式,直接打成「杯葛公民複決,支持公民權下修打假球」,平白吃了一記悶虧。她說,爲何蔣萬安、侯友宜不願對法理問題表示太多意見,原因就是在這。

廖達琪強調,既然所有國民黨立委已對18歲公民權投下贊成票,在技術上,就應積極鼓勵民衆踊躍在公民複決時投贊成票,而不是先以批判式的方式,把焦點鎖定在時程安排的法理爭議。她說,「先爭取讓民衆、讓年輕人清楚感受到國民黨支持18歲公民權,再去談如何啓動法理問題的思考,而不是一開始就讓人感覺你態度模糊。」

「民進黨太懂得操作選民心理,就算是錯的事,也可以用切割的方式來賦予合理性。」廖達琪說,民進黨對於公投該不該綁大選的立場轉變,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因此,國民黨若認爲《憲法增修條文》與《公投法》的法理問題必須解決,就得設法將「贊成18歲公民權修憲」與「法理爭議」細膩切割處理,有次序的分軌溝通,才能避免讓民進黨把議題全混在一起,喪失議題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