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諮詢:醫藥製造行業趨勢洞察|藍皮書

本篇爲《醫藥製造行業2020年度藍皮書》的趨勢洞察篇,該篇就醫藥製造行業未來熱點品類、新興行業與互聯網融合趨勢進行了預測與分析,同時指出了全球新冠疫情對整體行業與細分行業衝擊。

01、政策鼓勵創新

2015年開始,藥監局、醫保局、衛健委等部門開始對醫藥行業的政策進行改革。總體而言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仿製藥實行“一致性評價”和“帶量採購”,仿製藥價格出現了大幅下降,讓患者負擔明顯下降。另一方面是出臺了許多鼓勵創新的政策,例如MAH制度、優先審評、臨牀試驗備案制、醫保國家談判目錄、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可在港交所和科創板上市等政策。

02、藥企研發投入不斷加大

通過政策有壓有保的雙管齊下使得產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許多以前從事仿製藥和中藥的企業開始轉向創新藥研發。過去兩年,大型醫藥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增長均在40%以上。醫藥產業開始了淘汰落後產能、爭先創新升級的供給側改革,創新藥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03、資本市場助力創新藥發展

創新藥研發具有周期長、投入大且早期無盈利的特點,通常一個創新藥(FIC藥物)從藥物發現階段到最終上市往往需要8-10年時間,資金投入約10億美元。目前國內創新藥研發主體可分爲兩類:一是大型龍頭醫藥企業,利用仿製藥等存量業務的利潤提供現金流,支撐自身創新藥研發,代表公司爲恆瑞醫藥、復星醫藥、中國生物製藥等;二是初創型Biotech公司,早期主要依靠一級市場融資作爲研發資金的主要來源,代表公司爲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

近年來中國大陸和香港資本市場對無收入未盈利的初創型生物醫藥企業的IPO進行了重大改革,在港股可以依據上市規則第18A章要求進行IPO,在科創板可以採用第5套上市標準進行IPO。資本市場的制度變革爲初創型Biotech企業在自有資金投入、PE/VC投資海外二級市場融資等以外開闢出一條全新的融資路徑,有力地支持了創新藥研發,另一方面也拓寬了生物醫藥PE/VC退出途徑,提高了投資回報率,有助於持續吸引後續新増資金進入創新藥研發領域。

04、我國創新藥研發進入新階段

目前我國藥物創新的層次主要處於以仿製爲主到仿創結合的階段,仿製藥佔比達到96%,上市藥物多爲me-too藥物,新藥市場被國際大公司產品壟斷,缺乏首創藥物。對國內企業而言,結合當前國內臨牀需求,在國際新藥產品基礎上開發藥效和安全性相似的藥物(me-too)、更好的新藥(me-better)和快速跟進(Fast-follow)是目前比較切實可行的創新路徑,也是國內創新藥研發的主流方向。但從長遠來看,全新創新(First in class)類創新藥物的研發是我國從醫藥大國轉變爲醫藥強國的重要途徑。

截至2020年1月,我國共有821款處於不同臨牀開發階段的抗腫瘤候選藥物,其中包括404款me-too/me-better和359款first-in-class藥物,first-in-class藥物佔比達到了44%,表明中國創新藥研發模式逐步從“模仿創新”向“源頭創新”轉變。部分靶點如CD19、EGFR、PD1L1等有多個me-too/me-better藥物處於研發階段,競爭較爲激烈。

2020年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數量呈現快速増長態勢,表明中國創新藥產業自主研發能力逐步増強,國產創新藥正加速步入全球醫藥市場。

05、創新基因引領企業發展

受益於本土企業創新研發能力提升、藥品審批審評、醫保支付制度改革、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等多重利好,中國創新藥市場將進入快速増長階段。另一方面,進口創新藥進入中國市場,加速本土創新藥研發出現同質化也讓創新藥行業的競爭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對於企業而言,研發平臺技術實力、研發立項的戰略前瞻性、臨牀研究推進速度和商業化能力等一系列綜合能力將成爲決定性因素。

隨着競爭加劇,未來具有商業化能力和真正創新的公司才能走得更遠更好。有三類企業有望脫穎而出:一是深耕中國市場,商業化能力與研發實力俱優的大型醫藥龍頭企業;二是商業化能力得到驗證,從Biotech公司向綜合性醫藥企業加速蛻變的公司;三是技術實力出衆,平臺型Biotech公司。

2018年全球單抗藥物市場已從2014年的883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1448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高達13.2%,遠高於全球生物藥7.7%的複合增長率。預計隨着全球醫療需求的不斷增長、新單克隆抗體的研發、滲透率的提高,全球單抗市場在2023年將繼續增長至2356億美元,2018年至2023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爲10.2%,到2030年將增長爲3280億美元,2023年到203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爲4.8%。

2.近幾年單抗藥物集中上市涉及靶點多種多樣

依據Insight數據庫,截至目前全球批准上市的單抗藥品共計91個(不包括抗體偶聯物、融合蛋白及撤市產品,不同數據庫統計或有差異),隨着技術的發展及研發投入的擴大,近幾年單抗上市明顯加速,2015年以來上市的就有47個,超過總上市數量的一半,其中2018年單年上市的就達到13個,爲近年來最大值,上市單抗涉及靶點種類多樣,超70個以上,其中PD-1單抗8個,爲上市品種最多的靶點,其次爲CD20上市6個品種,TNF-α、EGFR、VEGF分別上市4個品種。

從首次上市地區分佈情況來看,作爲全球最大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基地,受益於良好的創新藥研發環境,美國單抗商業化遙遙領先,上市品種70個,佔比高達76%,數量遠超其他地區;從治療領域分佈情況來看,單抗藥物主要用於腫瘤及免疫系統的治療,兩者合計佔比超70.9%,此外還涉及抗感染、呼吸系統等疾病領域。

作爲生物藥的新興細分品種,單抗藥物迎來全球各國的研發和競爭熱潮,依據相關文獻,已有上百個國家或地區競逐單抗藥物市場。預計未來單抗藥物的研發趨勢將集中在新靶點、新適應症、新用藥方案:

(1)開拓新靶點。PD-1/PD-L1的發現使腫瘤類單克隆抗體藥物市場迅速壯大,伴隨着人類後基因組學及代謝組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單克隆抗體藥物新靶點將被發現和研究,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種類將會繼續增多;

(2)拓展新適應症。單一適應症針對的患者羣體有限,隨着基礎研究的深入、臨牀試驗的突破等,單克隆抗體藥物對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疾病以外其他領域的滲透會越來越多,藥物的競爭力和市場空間將會進一步擴大;

(3)開發新用藥方案。臨牀上部分藥物聯合使用表現的療效顯著強於單一藥物,通過開發新的用藥方案,可以顯著提高藥物使用頻率和適用範圍。

3.國內研發熱情高漲類似物競爭激烈

隨着國家對創新藥及生物技術的支持,近年我國單抗藥物研發如火如荼,研發產品種類及參與企業衆多。依據Insight數據,截止目前,國內單抗藥物正在進行的臨牀試驗有645項,涉及藥品157種(原研與類似物記爲一種),企業上百家。其中處於I期臨牀試驗的有232項,Ⅱ期臨牀試驗94項,Ⅲ期臨牀試驗269項,IV期臨牀試驗2項,其他類臨牀試驗48項,多項研發已處於臨牀後期階段,未來國產單抗將陸續密集上市。

生物類似物相對於原研單抗,研發週期短、成本及難度較低,隨着近年多個明星單抗產品專利的陸續到期,類似物也成爲國內單抗研發的熱門領域。依據Insight數據,截止目前,國內單抗類似物正在進行的臨牀試驗有142項,涉及明星產品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阿達木單抗、利妥昔單抗等的較多,競爭較爲激烈。

01、兒童藥市場快速增長

兒童藥指應用於兒童患病所使用的藥物,包括專門針對兒童的專用藥品或藥品說明書中標明兒童使用用法的藥品。在我國,兒童通常指0-14歲的未成年人。相較於成年人,兒童免疫力較弱,更容易感染疾病。同時,由於兒童的機體尚未發育成熟,與成人在生理上具有顯著不同,肝腎功能對藥物的代謝能力和不良反應耐受性與成年人存在明顯的差異。

因此,臨牀用藥時應充分、謹慎地考慮不同時期兒童的吸收、代謝、排泄能力等生理特點,不適合直接使用成人用藥。然而,目前我國兒童用藥市場呈現“三少兩多”的市場特點——品種少、劑型少、劑量規格少、普藥多、不良反應多。普遍存在兒童專用藥缺乏、“用藥靠掰,劑量靠猜”等問題,且整體藥品口感不好,用藥依從性差,兒童用藥環境嚴峻。

全球兒童藥物市場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全球兒童藥物市場規模約爲973億美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4%,約佔全球整體藥品市場的7.3%。2013年-2018年,全球兒童藥物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爲3.76%,略高於全球處方藥市場1.99%的規模增速。

2018年國內兒童用藥市場規模達到786.0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1.72%,僅佔整體藥品市場的5.1%。並且,兒童藥藥品批件僅佔總藥品批件的2%。兒童藥產品需求迫切,市場空間廣闊。

02、兒童藥迎來政策紅利

近年來,兒童用藥市場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和關注,保障需求、鼓勵研發、優先審評、簡化採購程序、擴大醫保支付範圍等多方面的兒童用藥相關政策頻繁出臺,支持兒童藥物的研發創新,加快兒童用藥註冊申請的審批速度,加強兒童用藥的政策扶持,優先將兒童用藥納入醫保。在國家大力扶持兒童藥發展大背景下,隨着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増強,未來我國兒童藥市場規模預計保持兩位數以上的複合増速。

03、兒童藥市場需求潛力大

儘管近年我國新生兒數量在逐步下降,但據統計,未來10年裡,我國0-14歲兒童將長期保持在2.2億-2.5億之間。隨着環境污染的影響,家庭對兒童健康的重視提高,我國兒科綜合門診的就診量持續穩定增長,這給兒童用藥市場提供了穩定的需求。我國兒童用藥市場規模約佔整個醫藥行業的5%,而我國兒童人口占比約爲15%,兒童用藥市場遠未飽和,未來市場空間廣闊。因此兒科用藥市場將會有一個穩定的增長期。

另外,行業發展基礎低,提升空間大。2019年我國兒童用藥市場規模與美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人均消費上,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兒童醫藥市場與整體規模的佔比上還有相當的提升空間。我國0-14歲兒童兩週患病率維持在9-13‰。2019年我國0-14歲兒童兩週患病率爲10.3‰,美國爲5.21‰ ,我國的比例接近爲美國的2倍。其中,我國0-4歲、5-14歲兒童的兩週患病率分別爲12.6‰和5.1‰, 0-4歲兒童兩週患病率遠高於5-14歲兒童。

04、兒童藥市場競爭度不高

從競爭格局看:我國專業生產兒童用藥的企業僅10餘家,佔比不足整個醫藥行業企業數量的1%。行業競爭程度不高,但是這些企業從營收規模和利潤規模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差距。未來隨着政策的傾斜,進入兒童用藥市場的企業進一步增多,行業競爭格局將不可避免的加劇。

根據CFDA披露的數據:在18萬藥品批文中,僅有3000條是兒藥。品種大約只有300-400個,其中多數以顆粒劑爲主。

目前我國有8家專業兒童用藥生產企業在A股上市,從其中典型的四家藥企的營收規模和利潤來看,還沒有一家能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相反如果專注於兒童用藥領域,由於利潤率低的緣故,其營收和淨利潤規模會比較小。例如康芝藥業專注兒藥研究,兒藥利潤低,因此業績墊底。

從涉足兒童用藥生產的廠家數量來看,近年來進軍兒童用藥市場的企業會越來越多,但是,專業生產兒童用藥的企業沒有明顯改變,因此未來的競爭格局將會是緩慢加劇。

01、行業概述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合同研究組織,就是承擔新藥研究開發某一部分工作的專門研究機構或公司。CRO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於20世紀80年代起源於美國。早期的CRO公司以公立或私立研究機構爲主要形式,規模較小,只能爲製藥公司提供有限的藥物分析服務。隨着美國FDA對藥品管理法規的不斷完善,藥品的研發過程相應地變得更爲複雜,越來越多的製藥企業開始將部分工作轉移給CRO公司完成,CRO行業進入了成長期。

02、CRO深度參與新藥研發過程

每個新藥從研發開始到上市申請批准平均約15年,研發投入約12億美元。

醫藥行業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藥物研發使得製藥企業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尤其近幾年新藥研發的成本越來越高、週期越來越長,但每年上市新藥卻越來越少。研發的外包會使新藥研發的成本更低,風險部分轉移;

新藥研發是一個複雜、多領域多專家合作的活動。外包可以將這個過程分解,降低研發的複雜性,將各方面的優勢整合起來;

通過對研發活動的分解,把處於不同階段的技術研發外包出去,從而使得更多更專業的專家一起加入到新藥的研發中,縮短新藥的研發週期。由CRO承擔的項目與企業自身承擔的項目所需時間相比,大約可以節省1/3-1/4的時間。

第一類:臨牀前研究包括先導化合物的合成和改造、化合物活性篩選、新化合物建庫、臨牀前藥理學研究、毒理學研究、藥代學研究(藥物吸收、分佈、代謝、排泄)、動物模型等。

第二類:臨牀試驗試驗設計、研究者和試驗單位的選擇、監查、稽查、數據管理與分析、臨牀樣品檢測等。第三類:其他服務(主要爲新藥上市服務)包括新藥上市申報、上市後安全檢測、市場推廣等。

04、CRO與藥企合作模式改變

CRO企業與藥企合作模式逐漸演變。行業發展初期CRO企業多采用一次性收取藥企相關費用模式。這種商業模式下,CRO企業承擔風險低,但同時收益也較低。第二階段,採用“結果導向”模式,CRO企業若提早完成項目可獲得超額獎金,若推遲完成則收益降低。第三階段,“里程碑”付款模式,藥企按項目完成進度支付CRO相應費用。第四階段,CRO逐漸向長期戰略合作轉變,即“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研發模式,藥企將項目交付給CRO公司,CRO公司負責項目設計和實施,爲藥企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主動承擔風險並獲得藥品上市後的銷售分成。

風險共擔模式下,藥企與CRO進一步捆綁使得雙方目標日趨一致化。對於藥企而言,不僅是降低了研發成本,還能夠分散研發失敗的風險。而CRO企業也更加深度參與藥物研發,在與藥企緊密合作過程中,其主動性和推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另一方面,CRO企業在自身項目完成過程中,可積累到大量數據並瞭解到國內外最新發展方向,爲提升項目投資成功率奠定基礎。近年來,國內領先的CRO企業通過自有資金、風投機構合作及設立併購基金等模式,參與創新藥等股權投資。其中表現比較活躍的企業包括藥明康德、泰格醫藥等。

隨着藥物研究數據的要求不斷提升,CRO企業尋求信息化發展。隨着行業規範不斷提升,藥物研發對數據分析效率和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而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對數據庫信息的收集整理、相關性分析等有着重要推動作用,目前已成爲CRO企業臨牀試驗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差異因素。在臨牀實驗中使用大數據分析已經非常普遍,而臨牀前研發階段,大數據AI輔助藥物研發也逐漸成爲目前藥物臨牀前篩選的重要方法之一。

信息化爲RWE(Real World Evidence,藥物真實世界研究)所需的高質量數據輸出和分析提供可能性。在監管不斷變化和來自於支付方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藥企需要進一步證明其新療法的經濟價值,RWE對藥企越來越重要。

而藥品RWE研究一般不以藥品,而以患者爲中心,需要遠高於隨機對照研究的樣本量。RWE研究收集數據難度高、工作量龐大,對統計方法和數據分析能力的要求遠比傳統研究高,對CRO企業數據收集、歸類和整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CRO企業信息化建設將更大程度增強其競爭力。

部分CRO企業已經開始進行數據科技方面的投資,併購數據分析收集企業。CRO企業信息化發展最好的例子之一莫過於Quintiles和IMS的合併。通過併購,Quintiles快速賦能RWE分析、諮詢等,合併後更名爲IQVIA,是全球最大的醫療信息和研發外包服務商。此外,PPD收購Evidera、CTI收購Eurotrials,也顯著強化了自身研發外包信息化能力。近年來,國內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等也在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

05、行業現狀

CRO市場規模和藥物研發支出有着緊密聯繫,同時也保持着較爲同步的增長態勢,從整體市場來看,全球CRO市場從2014年的401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642億美元,複合增速爲9.6%,隨着CRO行業滲透率的不斷提高,整體市場增速略高於藥物研發支出增速。中國CRO市場從2014年的22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78億美元,複合增速爲27.4%,保持高速增長。

06、競爭格局

整體來看,目前國內CRO行業競爭格局主要分爲三個層次:

首先,是藥明康德和外資跨國CRO企業爲代表的第一梯隊。藥明康德是綜合性龍頭,醫藥研發製造外包能全流程覆蓋。由於多年服務跨國藥企,積累了豐富的新藥開發經驗,擁有高效一體化的藥物發現和臨牀前平臺。3年左右就能實現一款Fast-follow的1類新藥項目臨牀試驗國內申報。其次,是以泰格醫藥、凱萊英、昭衍新藥、博濟醫藥爲代表的本土中大型CRO公司。他們在細分領域已擁有一定的定價能力,從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經營上也各有特色:泰格醫藥專精於臨牀CRO,也是行業中資本運作好手,一方面加速積累全球規模的臨牀試驗資源,一方面也在向上遊發展佈局。

最後,是大量的小型CRO公司,提供技術難度較低的註冊申報爲主,絕大多數尚未建立起充足的技術人員團隊。少數能提供CRO服務的企業往往在低端領域打價格戰,試驗業務很不規範。在監管趨嚴,行業洗牌的背景下面臨淘汰,整個行業開始逐漸形成強者恆強的趨勢。

07、發展趨勢

國內CRO行業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中長期內看,CRO行業縱向整合、商業模式創新及信息化建設仍將繼續滲透。具體看:

1.產業整合:行業龍頭產業鏈縱向延伸不斷完善,第二梯隊在面臨更強市場競爭情況下加快縱向延伸步伐。

2.商業模式創新:CRO企業依託數據積累及專業優勢,嘗試風險共擔商業模式。

3.信息化建設:隨着藥物研究數據要求不斷改變,CRO企業開始尋求信息化發展,企業數據科技方面的投資、併購增多。

我國CRO行業起步晚,企業多集中於市場競爭激烈的臨牀前研究服務。目前CRO領域上市公司中,除泰格醫藥和博濟醫藥外,多以臨牀前CRO爲主。其中仍不乏專注於某一兩個細分領域的上市公司,比如昭衍新藥、美迪西等。

CRO企業往往以優勢領域爲切入點,通過併購或自建模式沿CRO產業鏈縱向延伸。由市場規模看,CRO涉及的環節越靠產業後端,市場規模越大。而目前國內CRO企業仍以臨牀前CRO居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只能通過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拓展更大市場空間。

其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等分別依靠其自身優勢,逐步完成CRO全產業鏈佈局。其它專注於某個細分領域的企業,也在不斷向產業鏈其他環節拓展,例如專注於藥物研發CMO/CDMO的凱菜英,正在計劃自建臨牀前CRO團隊等。未來,國內CRO企業仍會繼續沿着產業鏈更加細分的領域縱向延伸。

01、互聯網協同提升醫藥製造

互聯網正在改變生活的各個方面,全社會各個行業都已經或是正在接受互聯網的改變。醫藥製造業在這個趨勢下卻多少顯得有些滯後,波瀾不驚。儘管醫藥行業也有許多觸網企業,線上醫藥電商企業最近幾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回到醫藥製造企業,自身互聯網程度不高,遭遇互聯網的挑戰比其他傳統行業來說相對較小,進程較慢。

究其原因,包括政府管制程度較高、行業整體生態系統複雜、在線醫療醫藥的監管和行業標準尚不到位以及民衆在線消費習慣有待培養等多方面的因素。

對於傳統醫藥製造行業而言,目前醫藥製造企業業務主要由四大模塊組成,分別爲醫藥研發、原料供應、藥品生產和商業流通。正略諮詢認爲互聯網可以爲醫藥製造行業帶去信息化的平臺,構建更高效的溝通平臺,從而以大數據爲基礎的前體下,升級產業結構。

02、醫藥製造企業擁抱線上電商

隨着互聯網向各個行業的滲透,醫藥企業開始在醫藥互聯網領域進行探索。擁有醫藥資源的藥廠正展開線上佈局,拓展其主營業務之外的收入,2015年,仁和集團全面進軍“互聯網+”,開啓大健康產業鏈新格局,完整構建並完善了M2F+B2B+O2O叮噹大健康生態圈。旗下叮噹快藥以“掌握傳統資源的互聯網企業”爲戰略,以用戶體驗爲核心、以互聯網精英爲基石,加速互聯網戰略轉型。

近期跨國藥企如中美天津史剋制藥有限公司上線天貓官方旗艦店,成爲國內首個開設自營電子商務渠道的跨國藥企。在政策開放的前提之下,對線下醫藥企業來說是機遇,能夠拓展並彌補現有銷售渠道的不足,因此從線下轉型到線上是大趨勢。

而面對線上轉型,不同的模式的選擇需要依據企業自身的特點以及定位而決定。

1.第三方平臺——“主流市場”

第三方平臺,特別是互聯網巨頭,會透過補貼的策略以吸引消費者,產生龐大的流量,形成規模效應。此種模式優點在於,醫藥企業無須花費巨大的人力與物力搭建平臺,成本較低,且數據透明度高,較易使消費者產生信任,企業只需專注於平臺上的營銷與運營,其它的細節可交付給第三方平臺完成。此外,由於電商平臺醫療資源開拓能力較差,深耕能力微弱,因此線下醫藥企業可以跟平臺合作,互補對接雙方的資源。

而此模式的缺點在於第三方平臺能夠利用流量倒逼渠道商以及連鎖藥店迫使價格下降,壓低企業利潤。而在積累大量消費者之後,平臺可能會提高企業入駐費用。同時,醫藥電商門檻進一步降低;第三方交易平臺審批更爲容易,因此平臺之間相互的競爭或將變得更劇烈,使得線下企業可能需要在更多平臺上運營,堆高了運營成本。

2.線上自營——“新興市場”

採取自營的優點在於線下藥企在傳統業務中的積累優勢,包含品類和物流優勢可以轉化至線上。醫藥物流要求和一般消費品差別巨大,大型藥企有配送和質量控制的優勢,因此可透過建立自營醫藥電商實現轉型。而自營電商可以較好的提供會員個性化的專業管理服務,不受限於第三方平臺標準化的服務,提供差異化服務。

此模式的缺點主要在於投資於技術平臺以及流量導入的成本較高,而縱觀其它行業的自營電商平臺發展,成功者如鳳毛麟角,大多隻處於微盈利的狀態。因此自建平臺較適合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藥企或連鎖型企業。

3.O2O——“潛力市場”

由於藥品的特殊性,諸多消費者的需求(例如用藥安全)通過互聯網無法完全滿足。因此需要將網上有用藥需求的顧客引導到門店消費,爲其提供專業的藥學服務。而O2O模式能將線下機會與互聯網結合,通過線上下單,線下快速送達的方式,使互聯網成爲線下交易的前臺,通過網上藥店帶動實體門店的銷售,同時解決最後一里路的問題,使網上藥店激發實體藥店的潛能。

對於線下企業,O2O模式能夠挖掘線下資源,促成線上用戶與線下商品服務的交易,並能夠精確統計消費行爲,使企業迅速做出決策,是未來的潛力市場。

預期未來第三方以及自營平臺將會很快地加入到此市場中,使得O2O模式競爭更加劇烈。

03、互聯網重構醫藥產業鏈

1.藥企出廠定價權呈現分化影響

中國藥品生產企業基本上沒有獨立的分銷渠道,既有模式的層層環節不僅降低了流通效率,使藥品價格虛高,返利和回扣成爲常態,堆高了製藥企業的銷售成本,而加價率管制的政策更促進了醫院對高價藥的偏好。

醫藥電商有望推進流通環節的壓縮,藥品的選擇將更加透明化與市場化,價格由藥品自身以及用戶需求決定。電商平臺將對藥企產生分化的影響。首先,對於通用名藥企來說,患者可透過互聯網平臺橫向比較選擇性價比最高的藥品,因此有望使過去銷售力較弱的藥企擴大市場份額。其次,對於大型藥企與新特藥企,新增互聯網渠道將使藥企帶來更多變現的機會,若擁有獨家品種將使其保持價格優勢。

2.醫藥電商發展伴隨信息化革新

醫藥電商所產生的數據不僅可以實現藥品監管,更能夠擴大影響至整體大健康產業。以電商爲切入口,建立用戶健康檔案,整合資訊,完善成智能“雲”,能夠擔任大健康平臺服務商的角色,爲客戶提供用藥指導等增值服務。

同時,也可以服務於製藥廠家,獲取包含藥品的流向與銷量等大數據。最後,利用大數據讓醫藥行業更加透明,倒逼醫療機構和生產企業改善產品和服務。

醫藥電商的發展需要參與者最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需求端與供給端的無縫對接,使用戶得到最好的體驗,進一步提升使用醫藥電商平臺黏性。消費者對醫藥電商的需求包含了實惠的價格,快速取貨,多元化藥品類,優質服務以及對品牌信任。而這些需求形成了醫藥電商能否形成導入流量的關鍵要素。也因此,企業的供給端的建設需要圍繞着這些需求而打造,建立並提升相應的內部能力,強化流量導入,並進一步將消費者轉化爲黏性高的核心用戶羣體。

01、疫情對醫藥行業的整體影響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醫藥製造企業受到延遲開工、停工停產、運輸受阻、物流管制與人員交通限制等情況,日常經營受到明顯影響。同時,公衆對疾病防患意識的提高會短期提振相關藥品的銷售額,疫情對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血液製品(如免疫球蛋白)等企業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銷售短期增長及渠道比重改變。疫情期間,由於公衆健康防護需求和意識增強,大量儲備感冒、抗病毒類藥物會在短時間內銷售額大幅增加,但疫情過後便逐漸回落平穩,對醫藥製造企業的整體銷售並未做成巨大影響。疫情期間出門次數的減少,對零售端銷售的比重有一定影響,預計在後疫情時代,醫藥電商在醫藥零售端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必將會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新藥審批速度加快。截止至2020年12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藥品申請數已經達到9400多項,已超2019年全年合計8077項。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並沒有放緩審批速度,2020年第一季度藥品申請共164項,遠超2019年同期的141項。政府受理審批的加速,爲新藥上市一路開綠燈。

臨牀研發進度暫緩。儘管在國內疫情高峰期沒有出現審批延誤的現象,但由於各地實施了嚴格的隔離措施,特別是到目前爲止全球人員自由流動的障礙依然客觀存在,跨國跨組織間的合作受到明顯影響,部分臨牀試驗被迫中止。在全球科學技術交流中斷,等待全球重新開放的過程中,跨國公司的研發及供應生產均受到嚴峻挑戰。

數字化升級加快。疫情期間,線下診療渠道幾乎完全被切斷,互聯網醫療需求激增。在線醫療平臺不僅爲部分身患其他疾病且無法線下就診的患者解決了“燃眉之急”,而且在疫情抗擊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在調整了商業模式,將業務團隊撤出醫院並在線上開展業務後,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業績衝擊,實施數字化解決方案帶來的便利性可能導致企業在數字化升級的過程中走得更加堅決。

02、疫情對細分行業的影響

對血液製品企業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產生了對血液及血液製品的大量需求,使企業庫存快速消耗。同時,受制於疫情期間社會的大範圍停擺,獻血量及採血量較往年大幅下降,未來血液製品還將維持短缺的現狀,這也將間接導致血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預計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下,血漿供應將繼續維持吃緊狀態。

對疫苗行業的影響。自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乃至全球諸多研究機構馬上開始着手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但是疫苗研發是建立在對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機理、傳播機制、易感人羣等有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並需要經過實驗室研製、臨牀研究、註冊、生產流通推廣等階段。

從以往全球性嚴重疫情的疫苗研發進度來看,如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病毒均已經有進入臨牀階段的疫苗,但由於缺乏病例而處於擱置狀態,由此推測對本次疫情具有針對性的疫苗上市週期可能較長,短期內並不能轉化爲企業業績。

但從長期看,突發疫情有利於加強公衆疫苗接種意識,激發行業內企業的研發動力,提升疫苗行業整體研發水平,並且國家將加大力度進行免疫規劃擴容和戰略物資的儲備,同時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二類疫苗覆蓋率的提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03、突發事件不影響長期趨勢

對其他製藥企業的影響。目前國內經濟社會已基本全面恢復正常,大多數製藥企業在2020年上半年遭受社會停擺、停工停產等不利影響後導致了業績有所下滑,但在第三季度開始業績已經明顯好轉。從長期看,國家可能進一步加強對醫藥行業的投入和扶持,同時民衆健康意識的增強也會促使疾病防患、治療需求的增加,疫情對行業的短期波動影響不大,最終會迴歸原有趨勢上。

新冠疫情作爲2020年的突發事件,對絕大部分醫藥製造公司的影響有限。醫藥行業的整體需求還是以真實的臨牀需求爲主,與居民生活水平、社會經濟發展直接掛鉤,醫藥行業的增長內核仍然是基於患者需求升級的技術進步。疫情帶來的突發影響在短期內導致了絕大部分的醫藥製造企業業績的下滑,但短期波動並不影響行業長期趨勢 ,突發疫情也可能會作爲催化行業加速發展的事件,導致整體行業加快進入下一新階段,醫藥企業應儘快意識到並做好相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