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ETF收益平準金是為了衝高配息率?一文搞懂平準金

配息型ETF在國內掀起投資熱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配息型ETF在國內掀起投資熱潮,很多投資人都看過有些ETF會在基金名稱後加上「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爲收益平準金」等文字,但對什麼是「收益平準金」卻霧煞煞?爲什麼有些基金要把收益平準金拿來配息呢?收益平準金會不會影響基金的資產操作或績效呢?更是問題一大堆。

在投資配息型基金之前,投資人有必要先了解清楚再行動。

「收益平準金」是什麼?

首先,按投信投顧公會解釋,「收益平準金」是基金的會計科目之一,當民衆申購基金時,須依公告的每股淨值申購基金,當申購款匯入基金帳戶時,若該基金設有收益平準金機制,基金會計人員就會將每股淨值中屬於「息」性質的部分記入收益平準金科目,倘投資人後續依公告的每股淨值贖回,該科目也會衝回。

收益平準金拿來配息是爲了衝高配息?

近年來有些ETF在宣告配息後,常有投資人大量購入該基金,導致每單位配息金額下降,造成原有配息率被稀釋的情況,影響原有投資人的現金管理規畫。投信投顧公會表示,爲了公平對待投資人及穩定配息率,部分ETF就透過收益平準金機制,將部分收益平準金加入該期的配息中,讓基金配息金額不會因配息前夕的大量申購而被稀釋。

此外,將收益平準金納入可分配範圍,經理公司之配息政策較不易受短期申贖干擾,可避免追求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因新投資人的加入,造成配息金額及配息率不穩定,可合理公平對待追求穩定配息之長期投資人。

<實例說明>

某ETF於當年8月底前規模爲100億元左右,期間領到的股利所得爲5億元,預計9月配息時可配發的配息率爲5%(=5億/100億)。然而,9月除息前突有大筆申購資金,ETF規模擴大至500億元,但帳上仍只有5億的股利所得,因此ETF可配息率將從5%稀釋到1%(=5億/500億)。

如納入收益平準金機制下,當ETF因淨申購規模增加到500億元時,爲維持原配息率,配息金額要增加爲25億元,其中20%來自股息所得、80%則來自收益平準金科目。因此投資人看到的配息成分表,收益平準金的佔比較高。但則可發揮維持配息率的效果,避免因爲規模增加而稀釋配息。

收益平準金機制不影響ETF資產配置與績效表現?

有些人擔心收益平準金機制會不會影響ETF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與績效表現,投信投顧公會表示,因爲「收益平準金」是會計帳務分類的科目,對ETF帳列現金餘額並不會造成影響,因此不會使ETF可投資現金減少,也不會造成持股(債)比例降低,並無影響ETF資產配置與績效表現的疑慮;且投資績效的衡量主要來自配息及價差,ETF分配收益平準金會反映在配息裡,因此投資績效不會受到影響。

另外,只有透過初級市場交易,即直接向ETF發行投信公司申贖ETF時,纔會影響收益平準金餘額增減,投資人在次級市場(即透過證券商下單)買賣ETF並不會影響收益平準金餘額,也不會影響配息來自收益平準金的比例。

使用收益平準金原則及揭露規定

也有人質疑,投信可利用收益平準金機制,提高基金的配息率。究竟收益平準金機制是爲了「提升」配息率,或是爲了「維持」配息率?爲避免相關爭議,確保收益平準金正常使用,金管會2024年1月11日公佈規定,投信決定ETF配息率須依四大原則進行,以避免收益平準金機制是爲了「提升」配息率,而是爲了「維持」配息率。

四大原則分別爲:

除上述原則外,投信公司依規定須在公開資訊觀測站揭露ETF收益分配組成,包含配息來自股息、資本利得、或收益平準金的佔比,以提升相關資訊透明度,讓投資人可以充分了解相關資訊後再做出適當的投資選擇;另外,投信公司官網的「ETF專區」內,也將新增「收益平準金專區」,羅列相關收益平準金的資訊,傳達給投資人正確的收益平準金觀念。

投信投顧公會提醒投資人,選擇配息型商品時,不應該只看配息高低,更須評估的是基金成分股未來發展潛能及獲利性,畢竟除了配息之外,投資資產的增長才是投資獲利的關鍵,也是投資人更應關切考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