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廣南銅鼓-雲南省博物館

文物簡介:

銅鼓最早用作炊具,古代南方民族亦做爲禮器,是權力的象徵。其聲洪遠,故又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銅鼓被視爲吉祥之物,平時妥善保存,遇隆重節日或婚喪禮儀才擊鼓而舞。現收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重器,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之瑰寶。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曆史。《後漢書.馬援列傳》中載:東漢初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得駱越銅鼓”,其事發生在古句町國廣南境內。

文物資料:

廣南少數民族自古就有使用銅鼓的習俗,歷史文獻也多有記載,至今銅鼓仍流傳在壯、彝民族中。廣南石寨山型阿章“競渡鼓”鑄精工、造型端莊、紋飾華美、文化內涵深邃,是句町銅鼓中鑄工和紋飾最爲精美的。鼓上既有抽象的點(乳釘)紋、弦紋、鋸齒紋、回(雲雷)紋、圓渦紋、繩紋、網紋、編織紋等紋樣,又有具象的太陽紋、鷺紋、牛紋、羽人紋、武士紋、船紋等紋樣,其鼓面、鼓身、鼓足的形制及內容體現了句町人的三元宇宙觀念。此觀念認爲:宇宙是由天、地、水三種物質構成的,最初是一個混沌的球體,後來被創世大神布洛陀分成天、地、水三界,其中天爲上界,由神靈居住;地爲中界,由人和各種動物居住;水爲下界,由水族居住;由於“天之諸神,以日爲尊”,所以太陽要鑄在鼓面中央;由於鳥能通神,所以鼓面上要有飛鳥,特別是有冠翎的翔鷺。這些文飾不僅反映了句町人的自然崇拜、心理訴求,宗教觀念,而且還反映了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應該說,它是句町銅鼓文化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