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淘寶神器,纔是今年最猛的散熱器?

眨眼之間,廣州入夏了。

夏天的廣州,有兩點特別煩人,一是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畢竟自4月中旬開始,我已經數不清有多少天沒有見過太陽了,整個人的生活,就圍繞着下雨被困在家中、頂着暴雨去上班和下雨被困在公司的死循環裡。

這也還沒完,陰雨天氣一旦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漫無止境的夏天。在些許聒噪的微風蟬鳴外,是每天至少12個小時的炙熱陽光,就熱到什麼程度呢,原本運行大型手遊時手機的發熱就極爲嚴重了,現在手機拿出來,遊戲一打開,五分鐘之後屏幕已經看不清了。

於是乎,在廣州最高氣溫接連來到了三十多度的當口,我下定決心要買一個散熱背夾。

這既然要買,就肯定得買一點把炮的。傳統的背夾式散熱器確實是有點老土了,你讓哥們來選的話肯定不樂意選,但是磁吸式散熱器的話,又很難用在iPhone以外的場景,畢竟不是每家手機都有磁吸生態的,總不能讓我出門的時候還給手機後面貼個引磁片吧。

誒,你別說,在翻看了三大電商平臺後,一款由手工「匠人」親手打造的暴力散熱器確實吸引了我的眼球。

(圖源:淘寶)

爲了搞清楚這款散熱器的極限性能,我也是在公司裡外,冒着被燙傷的風險,經過十幾小時絕對不是爲了偷偷打遊戲的綜合測試後,才得出了大致靠譜的結論。

至於這玩意,能不能成爲夏天手部清涼的終極解決方案,試試就知道了。

按照慣例,先看包裝。

誒,超級淘寶工包黃色紙盒,突出的就是工業風那味。

當然,這玩意不只是外包裝簡潔,打開包裝盒後,本體更是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

有一種「粗獷」的美。

(圖源:雷科技)

和市面上大多數同類產品一樣,「刃」散熱背夾同樣採用冷黑配色設計,但這3D打印出來的外殼確實注入了「獸人科技」的感覺。八芒星形狀的通風格柵,上面居然還印了一個「刃」字,精緻觀感肯定是算不上了,但是有點意思還是可以的。

別看這設計像是獸人“Wahhh”一下拍腦子想出來的,這通風格柵裡的風扇也是有RGB燈效設計的,多彩燈光可隨風扇同步律動,一下子又爲這款設備增加了一些城鄉結合部的觀感。

確實牛的,有點喜歡了。

從側面看,這款散熱背夾是很標準的半導體散熱結構,兩側擁有通風道設計,同時,側面的鏤空外殼下側擁有USB Type-C供電端口,可兼容主流A/C to C 類型線材連接,最高可以實現70W穩定功率。

(圖源:雷科技)

半導體散熱的原理大家應該也都清楚,總之雙層製冷片通電後一面冷一面熱。冷麪溫度可以做到顯著低於室溫,我們看到的凝水、結冰,都發生在冷麪。熱面除了從冷麪「搬運」過來的熱量,還有搬運過程中產生的廢熱。

基於這個散熱原理,冷麪附上導熱材質,增大接觸面,緊貼手機。導熱材質一般是硅膠手感的導熱貼,有的直接是硅脂片和金屬。

熱面則加上銅塊或鋁塊,增大散熱面積,再加上一個風扇吹走熱量,就差不多了。

(圖源:雷科技)

對了,這東西甚至還有模塊化設計,可以自由切換磁吸或者背夾模式,只要六顆螺絲就能完成從平板到手機的全面適配。

這波啊,這波是淘寶老哥遙遙領先了。

按照店裡的介紹頁面,「刃」散熱背夾不管是製冷片配置、風扇配置、電路板設計甚至是軟件適配在業內都是罕見的。

但是呢,到底有多涼。

這會兒小雷還是不知道的。

反正待會一測就知道了,倒也不急就是了。

爲了這次測試,我精心從iOS和Android陣營挑出了幾款手機。

iOS這邊,考慮到阿果這幾年數字版和Pro區別對待的問題,機身空間較小,又配備了A17 Pro芯片的iPhone 15 Pro也是理所當然地成爲了阿果陣營的代表。

(圖源:蘋果)

Android這邊,首先出場的是iQOO 8 Pro,主打性能釋放的產品定位,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超頻的驍龍888 Plus處理器,搭配上可以強制開啓2K+120Hz高刷的屏幕。

這玩起遊戲來,只能說兄弟,「你好香」。

(圖源:iQOO)

然後說vivo X80 Pro,作爲2022年上旬發佈的旗艦產品,不僅用上了三星工藝的驍龍8 Gen1,還首發搭載了vivo自研芯片V1+,倆哥們就像乾柴碰烈火,勢必要給大夥帶來別樣的驚喜呀。

(圖源:vivo)

最後是小米14,雖說用上了最新的驍龍8 Gen3處理器,但是由於機身尺寸的限制,這款產品的性能釋放能在散熱器的加持下來到怎樣的水平,個人認爲還是挺值得期待的。

(圖源:小米)

接下來,就是萬衆期待的測試環節了。

1. 裸機測試:空載可達-20°C

首先,我們在室溫26℃的情況下,利用Filr紅外測溫儀來對這四款設備進行裸機烤機測試。

經過十五分鐘烤機後,四款設備的溫度表現如表所示。

(圖源:雷科技)

可以看到,小米14的溫度相對更低,驍龍8 Gen3的工藝提升肉眼可見,而搭載了驍龍888 Plus的iQOO 8 Pro則不負衆望地取得了「進步空間最大」獎。

再來看看散熱器空載的情況,和我們手頭有的幾款散熱器作對比。

(圖源:雷科技)

在空載的情況下,冷頭居然能達到-19°C的溫度,確實有點殘暴了。

2. 散熱基準測試:跑分成績明顯提升

接下來,我將散熱器調至「智能」擋位,手機全部開啓性能模式。

首先,進行一波安兔兔基準測試,我們直接利用加裝散熱器後的成績和測得的裸機成績進行對比。

可以看到,除了小米14因爲沒啥散熱問題而不會出現顯著的跑分提升之外,其他三款產品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分數提升,散熱能力越差的設備,在這裡獲得的提升幅度自然也就越高。

然後,我們對四款設備進行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STRESS TEST測試,並記錄下使用散熱器前後的跑分成績和穩定性、手機正面中心與最高溫度點溫度、手機背面中心與最高溫度點溫度。

(圖源:iQOO 8 Pro,使用散熱背夾前後)

從無法完成測試,到近99%的穩定性,絕對是提升明顯。

3. 輕度遊戲測試:更加清爽,更加穩定

輕度遊戲嘛,基本就是MOBA、二次元卡牌這類的。

這邊我選用《英雄聯盟手遊》測試,開啓 120 幀的情況下,畫質拉到最高,待溫度穩定後測量。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四款手機的發熱區間主要集中在正面左下方和背面鏡頭模組,正好是左手大拇指的操作範圍。

(圖源:iQOO 8 Pro,使用散熱背夾前)

從實際測試結果來看,即便是輕度遊戲,對iPhone 15 Pro、驍龍888和驍龍8 Gen1來說,想要持續穩定運行也是會有一點難度的,過熱後帶來的降頻幾乎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尷尬場面。

(iQOO 8 Pro,使用散熱背夾前後的《英雄聯盟手遊》幀率表現)

而在使用「刃」散熱背夾後,四款產品都能維持在32-33°C左右的機身溫度,先不說突破散熱瓶頸做回自己的那三款機子,即便是本來就能穩定運行的小米14,握持部分的體感溫度也明顯更加舒適了。

(圖源:iQOO 8 Pro,使用散熱背夾後)

就我個人體感,甚至有點清涼。

4. 重度遊戲測試:這下終於不燙手了

輕度遊戲嘛,基本就是3D沙盒或者角色扮演這類的,例如《原神》《星軌》《P5X》這種。

我直接用老朋友《原神》上了,測試內容爲跑圖十五分鐘。

怎麼說呢,作爲廠商調度優化的重點,理論上《原神》的性能和溫度表現都不會太差就是了。

(圖源:iQOO 8 Pro,使用散熱背夾前)

總之先設定個標準,在不用散熱的情況下,我們在這臺iQOO 8 Pro上錄得最高正面45.2°C/背面40.3°C,即便很快就鎖在了40幀的樣子,但是溫度依然很高,這應該就是撞到廠商給《原神》設定的溫度或者是功耗牆了。

(圖源:iQOO 8 Pro,使用散熱背夾前的《原神》幀率表現)

接着戴上散熱背夾,在淘寶散熱背夾加持下的iQOO 8 Pro比室溫無散熱背夾輔助下的裸機正面最高溫度降低了4.2℃,不過遊戲平均幀率也從39fps提升至40fps了,只能說該鎖的幀數還是要鎖。

(圖源:iQOO 8 Pro,使用散熱背夾前後的《原神》幀率表現)

只能說,怪不得那個時期是遊戲手機和散熱背夾賣得最好的時候。

(圖源:雷科技)

至於其他幾款設備,儘管發熱量各有不同,但在淘寶散熱背夾的加持下確實都獲得了更好的運行效果,使用驍龍8 Gen3的小米14在甚至可以直接拉滿1.5K渲染分辨率,只能說性能這塊確實有點超綱了。

5. 重量大、噪音響,但軟件適配是亮點

除了散熱性能外,其實這類產品也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參考因素——

「重量」和「噪音 」。

先說重量這塊,上面也有提過,爲了提升散熱性能,「刃」散熱背夾採用了雙層製冷片和超厚導熱管。

(圖源:雷科技)

堆料的結果,便是166g左右的重量,戴上後會有明顯的墜手感。

至於噪音這塊,在「智能」擋位下,「刃」散熱背夾的表現還挺不錯,甚至放在辦公室都挺安靜的。

當然,如果你開「全速」擋位,那就是另一番體驗了。

這暴雨傾盆般的聲音,連遊戲本都不是你的對手。

對了,這款設備還支持遙遙領先的自研「小程序」控制。

(圖源:小白散熱)

舉個例子吧,常規散熱背夾一般不能調節風量,或是隻能在固定檔位間切換。通過藍牙匹配鏈接後,這個小程序可以讓散熱背夾實現0-100%的無級調節,讓用戶的自定義能力獲得大幅提升。

(圖源:小白散熱)

同理,不論是RGB燈光,快速切換功能的觸控按鈕,抑或者是散熱背夾的實時數據信息,都可以通過這個小程序來獲取。

(圖源:小白散熱)

只能說哥們,確實有兩下子。

經過多輪的測試,我覺得基本可以給這款產品下個結論了。

單論散熱性能,「刃」散熱背夾的散熱性能在市面上應該是無出其右的,「力大磚飛」大概形容的就是這款產品。

其最大的賣點,除了堆料之外,便是淘寶老哥自制的小程序適配了。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多少產品能夠提供APP智能連接功能,讓玩家進行智能溫控開關、散熱效果切換、散熱開關以及燈效調節等功能的調節,算是這款產品的一大競爭力。

(圖源:雷科技)

不過在我看來,這款產品也有倆值得考慮的問題。

160g的重量,放在現在市面上這批散熱器裡可以說是妥妥的重量級。作爲對比,IQOO最新推出的磁吸散熱器僅有69g左右,就連常見的背夾型散熱器也就100g左右。自己是否願意在打遊戲時承擔500g左右的握持重量,確實是購買這款產品之前需要注意的問題。

至於滿載模式的噪音,更是可以媲美遊戲本散熱的重量級水平。實測下來,這款產品在滿速運行的情況下,即便隔着5m-10m的距離,噪音依然清晰可辨,放在辦公室裡,那多少是沾點擾民了。

在我看來,這款產品和一加去年推出的水冷散熱器類似,都是面向極限玩家、特定手機、特定場景下的一種特殊散熱方案,基本只有願意爲了極限性能做妥協的重度玩家才適合這一類產品。

至於普通玩家嘛……

一臺旗艦手機加上一個還不錯的半導體散熱背夾,其實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