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網友,開始聲援韓國品牌「巴黎貝甜」了

文\熊貓的熊

疫情封控期間,還堅持“保供”!一個洋品牌,在被國內執法機構處罰後,網友卻站在了支持聲援的一邊,實在是太戲劇性了。

近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公佈了對巴黎貝甜的處罰決定——

今年4月,上海艾絲碧西食品有限公司(巴黎貝甜)未經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違法行爲被上海市場監管部門曝光。對此,監管部門對當事人處以貨值金額十倍的罰款。

賣了58500元,罰款十倍58.5萬元。網上聲討巴黎貝甜的聲音很少,新聞跟帖以及巴黎貝甜的微博下面,畫風一點都不像一起正常的執法案件。

“不說了,一定會支持”,“支持良心企業”……

01

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知識。巴黎貝甜這個名字,如其名就不是本土品牌,當然,它也不是法國品牌,而是起家韓國,背靠韓國的SPC集團,2004年,巴黎貝甜在上海古北路開設中國第一家門店。

一個韓國品牌,在中國成了網友口中的良心企業,這事兒還得從上海疫情說起。

根據通報,4月23日至4月26日,巴黎貝甜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在培訓中心內從事糕點類食品的生產經營活動,累計生產團購糕點套餐400套(共4種),每種套餐售價125元至170元不等。

巴黎貝甜當然違法了,它不在取得許可的工廠,而是在培訓中心生產糕點麪包。但通報還有幾個不應漏掉的細節。

第一,巴黎貝甜在3月27日,就取得了《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資保障企業證明》,是合規的保供企業;第二,當時它的工廠被封控了;第三,它一直按要求對上述套餐所涉及的原輔料進行了進貨查驗。

更重要的是,經營保供期間,沒有任何消費投訴,沒有造成嚴重後果。按照通報說言,也是積極配合整改。

國貨崛起的當下,在反“崇洋媚外”的邏輯之下,國人對洋品牌樸素的嫌棄心理,在巴黎貝甜上失效了,這並不讓人意外。

通報中將巴黎貝甜賣出的商品,定性爲“違法所得”,法律上這沒有疑義,但在道義情理層面,巴黎貝甜的違法故事,卻可以換一種敘述方式——

一個外國品牌,在工廠封控之後,依舊冒險爲市民提供提供食品。至少那些下單的市民,以及聲援的網友那裡,這一種敘述方式,更貼近“真相”。

來自執法者和市民、網友的認知偏差,與其說是立場之別,但不如說是體感之差。它們在上海的封控期間,對於物資保障、食品供應的困難,並沒有一致性的感受。

可以更直接一點說,沒有巴黎貝甜,那些購買的市民,他們可能陷於飢餓之中,或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去滿足果腹的最基礎層次需求。

所以,處罰十倍看上去是依法,實際卻造成了“過罰不當”的觀感,缺少了通融和人性化的彈性,它將被執法的外國品牌,推向了良心企業的高度,這也許是執法者始料未及的。

02

西安疫情期間,盒馬曾有過同樣的遭遇。

當時的西安市場監管部門通報稱,“發現盒馬的烘培間操作檯上放有未經清洗的雞蛋,操作間擺放混亂,麪包與工作人員衣服混放等等不符合規範的行爲”。

然而在市民看來,西安疫情中,盒馬反而是積極保供,並且是爲數不多沒有漫天漲價、提供平價菜的企業。以“未經清洗的雞蛋”“擺放混亂”等事由處罰,是否是雞蛋裡挑骨頭?

巴黎貝甜和盒馬的案例,容易讓人想起最近幾樁新聞。

8月28日,“榆林夫婦賣5斤芹菜遭罰6.6萬”引發熱議。這事還驚動了國務院督查組,它質問道,“你說這幾十塊錢的一個案值,罰他幾萬塊錢,過罰相當不相當”?

緊隨其後,“1.2元土豆賣2元被罰30萬”的話題,再次登上熱搜。地方迴應處罰合理,網友卻一邊到地質疑,認爲這價格已經是良心價了。

對企業商家從嚴從緊,基於食品安全的執法,原本錨定的是“借疫生財”,錨定危害食品衛生安全,只不過這種體感溫度和坊間相差太大。

盒馬不再是背靠阿里巴巴,值得警惕的資本;外來的巴黎貝甜不再是和國貨對立的品牌;賣芹菜賣土豆的商販,不再是黑心商戶的代表。

市場經濟原來是各取所需,不適合大談道德。但網友良心企業的稱讚詞彙,賦予了企業商戶一種道德的力量。這種兩極反轉,值得執法層面省思。

在巴黎貝甜的微博跟帖下,一位網友寫道,“資本不一定踐踏人間法律,不受約束的權力纔會”。

板子重重地打下去,痛感不僅在企業,在商戶,也在普通民衆。

大家都知道,在經濟壓力下,大大小小的企業商家普遍很難。到底有多難呢?以受影響最嚴重的餐飲行業爲例,有媒體報道了一個數據:

2020年餐飲行業註銷門店超過32萬家;2021年,餐飲業吊銷或註銷了93.5萬家店;2022年上半年,餐飲相關企業共計註銷或者吊銷37.3萬家,僅半年時間就超過了2020全年的總和。

你應該能夠理解,這一次,爲什麼網友站在了外國品牌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