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出舞臺劇12年演破300場 卜學亮慶幸當年有「小燕姊」

金士傑(右)、卜學亮7日出席果陀劇場經典劇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突破300場感恩茶會。(果陀劇場提供)

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導演楊世彭(右起)與主演金士傑、卜學亮,7日出席突破300場感恩茶會。(果陀劇場提供)

果陀劇場經典劇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巡演迄今超過12年,2023年正式突破300場的演出,創下臺灣劇場界的紀錄里程碑,7日特別舉辦突破300場的感恩茶會,劇中唯二的兩位主演金士傑和卜學亮分享演出12年來的點滴。活動尾聲,公益合作伙伴漸凍人協會特別安排病友代表驚喜現身,幫月底生日的金士傑提前慶生,讓他感動到一時說不出話來!

國寶級演員金士傑說,一開始覺得這齣戲是個單純的小品,用小題小作的方式切入,沒想到演出後會一場接一場,像是小兵立大功,現在已演出突破300場,有種喜出望外的感覺,「我跟阿亮兩個人在每場戲保持切磋,上場前彼此安靜,演完後喝點小酒聊聊,隔天就能產生新的光芒。當演200場之後,兩個人都有了點歲數,酒喝都很小心剋制,大概體能上也有點什麼變化吧。如今300場是個喜事,但也明明白白的是個時間歲月的累積,換句話說,就是年紀大了。」

他說自己很喜歡也很享受演出《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尤其年紀大了竟然在心理上也不疲倦。值此亂世,由衷期待每一場戲能夠散發小小光亮」。

卜學亮有感而發說,「幾年前還想着是不是演個10年或是演個300場之後,就差不多可以下臺鞠躬,和米奇這個角色說再見!如今,眼看着馬上要達成自己原先設下的目標,該不該和角色說再見?反而有些不知如何纔好!且行且走吧!300場之後,每一場就當成最後一場,好好珍惜自己演出的時刻 !」

卜學亮也回顧,「當初在決定接本時,其實是有猶豫的,要不是受小燕姊的大力推薦還差點就錯過了呢!也幸虧有接演這個劇本,得到了很多啓發,也解開一些過去的結,明白原諒別人也是原諒自己,就如同戲中的角色米奇一樣。」

素有莎士比亞戲劇權威名導演、長年旅居美國的楊世彭導演回想,2011年2月24日那日,他爲果陀執導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臺北城市舞臺首演,當年全劇只有兩位演員相當獨特,而且全劇主軸是死亡,並不討喜。回想起當年導譯這個劇本的緣分,楊導演原本隔天一早要飛上海導戲,結果意外在早餐桌上的報紙看到《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劇評,讓楊世彭導演二話不說,就跟妻子開了3個多小時的車前往看劇,看完回家收拾行李就準備上飛機,「結果在莎翁節的劇場裡,我居然掉下眼淚,這在我畢生觀劇近千出裡,是非常難得的現象,當時我就決定找個機會製作一個華語版本!」

後來楊世彭導演跟果陀劇場提及想製作這齣戲的想法,一度還擔心議題涉及漸凍症跟死亡會太沉重,深怕會害劇場賠錢,「當初我推薦這齣戲給果陀劇場時,僅希望導一出動人的戲,不要賠太多錢,沒想到這出討論病痛及死亡的戲,到了今天,還在與觀衆見面!」楊世彭打趣地說,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但希望還可以有機會見證到《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邁向400場的演出紀錄!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次巡演以來,獲得了華人地區觀衆廣大的熱烈迴響,光是在臺灣的演出就幾乎要完成全臺22縣市的完整拼圖,在中國大陸巡演了19個城市,也曾到過香港及新加坡演出,是近20年來在最短時間、演出最密集的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2023年12月起將陸續在臺北城市舞臺、桃園展演中心以及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目前臺北城市舞臺跟桃園場已經近乎完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