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文化盛宴怎樣落地

劇院是城市文化脈搏的跳動,不僅提供藝術的享受,更塑造着城市的氣韻。對於繁華的城市而言,大大小小的劇院已經成爲重要的文化景觀與窗口。當下,沸騰的演藝市場帶動文旅消費升級,市場環境發生改變,消費羣體日益年輕化,從傳統的看戲功能到參與城市文化建設,劇院發揮的能量越來越明顯,也獲取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不久前,山東省會大劇院牽手保利的消息不脛而走,引發關注。據官方介紹,雙方將致力於把山東省會大劇院打造成集表演藝術引進與孵化、文旅演藝融合與展覽展示、藝術教育與國際交流於一體的複合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傳統劇院煥發活力,人們充滿期待的同時也更加好奇,這場文化盛宴怎樣落地?在探索新賽道、新場景、新模式的路上,劇院應該如何獲得新觀衆?

與城市文化共生長

感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去看看劇院便了然於胸。城市中少不了劇院的點綴,這些獨特的景觀成爲辨別、認知城市的重要文化因素。

某種意義上,我國現代劇場的“大劇院時代”始於1989年落成的深圳大劇院,之後,全國各地劇院建設蓬勃發展,劇院藝術的邊界被不斷拓展,彰顯藝術品位與創新活力。

除了基本的看戲功能,大劇院還承載着重要的文化符號功能,這裡不僅是文化演出的場所,還扮演着城市文化地標的角色,大衆由此建立起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如今,每一個城市都離不開劇院,每一個城市都在劇場上狠下功夫,江蘇大劇院、廣州大劇院、上海保利大劇院等作爲典型代表,外觀猶如一件藝術品,傲然挺立在一方水土之上,深度融入城市的血脈之中。在北京,各類劇院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功能定位上日益精細,不管是話劇、歌劇還是戲曲、音樂劇等都有專業的劇場服務,可爲觀衆提供多樣且清晰的選擇。

同樣,山東省會大劇院作爲濟南的城市文化地標,由著名建築大師保羅·安德魯操刀設計,以“岱青海藍”爲建築理念,體現了齊魯人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勤勉睿智的優秀品質。匯聚齊魯文化特質,營造地方文化氛圍,獨特的文化景觀是文化傳播的陣地與對外交流的窗口,折射出城市的精神氣質,大劇院被譽爲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張“金名片”。

劇院與城市文化共同生長。《2023中國“演出+旅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爲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一些擁有豐富人文資源及當地演出的目的地深受年輕遊客喜愛。觀衆爲演出而來,在劇院所在城市感悟悠久歷史,體驗城市人文氛圍,在各個角落與藝術不期而遇。

抓住劇目這一命脈所在

演藝市場蓬勃發展,離不開高品質的文化供給。優質的演藝產品是盤活公共文化空間、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去年,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爆火出圈,不僅讓演員陳麗君與李雲霄一炮而紅,也把演出地杭州蝴蝶劇場帶到了聚光燈下。

從最初80%的上座率到場場“一票難求”,《新龍門客棧》守住傳統戲曲的精髓,切入文娛消費的審美邏輯,以全新的面貌進入觀衆視線,爲傳統劇場挖掘出一片新天地。依靠演藝作品的出圈,全國各地的觀衆不遠千里來到劇場一睹爲快,西湖邊的蝴蝶劇場熱鬧非凡,成爲當地旅遊打卡勝地。

所以,演出劇目是劇院的命脈所在。高質量的演出能打開市場、帶來觀衆,滿足文化需求、提升審美情趣,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肩負着文化使命與擔當。從這個角度看,劇院與演藝產品脣齒相依,在以演出爲核心的產業鏈中,一座劇院能爲觀衆帶來什麼樣的精神文化盛宴,對劇院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劇院演什麼和能夠演什麼,體現出劇院的價值追求與藝術宗旨。

山東省會大劇院與保利牽手,公佈的超百場優秀演出引發了各界關注。傳統戲曲的經典之作,有北京京劇院梅派傳人胡文閣、梅派青衣張慧芳領銜主演的《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程派藝術傳人遲小秋領銜主演的京劇《鎖麟囊》等。更有爆款戲劇舞劇:著名演員劉佩琦、句號、楊樹林、楊九郎等主演的明星版話劇《西去東來》、斬獲“文華大獎”“荷花獎”的原創舞劇《騎兵》、“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共同執導的舞劇《詠春》等將會登上泉城濟南的舞臺。與國潮的聯動頗有看點,歌者龔琳娜、國樂演奏家方錦龍、琵琶演奏家章紅豔、二胡演奏家於紅梅等將陸續登臺爲觀衆帶來驚喜。

向劇場之外要空間

以演出爲中心——新時代高層次劇院管理模式探索》課題研究顯示,年輕人已成爲演藝消費的主力軍,其中18-24歲觀衆羣體比重最大,佔到29%。演藝消費趨向多元化,受衆需求呈現個性化,演藝空間探索創新化。傳統的引進來、演出去稍顯單調,面對新形勢與新變化,從生產端看,劇院的發展必須在夯實演藝產業鏈的基礎上,挖掘劇院的更多功能。而在建設端,要創新管理模式與機制,創造新的消費點,呈現與文化聯結的新意義。眼光擴寬,向劇場之外要空間亦十分重要。

一個是新場景的打造。《新龍門客棧》出圈,劇場的打造功不可沒。爲了貼合該劇故事場景,蝴蝶劇場專門設計了客棧樣式的沉浸式小劇場,上下兩層空間可以容納一百來人。打破了傳統空間樣式,舞臺與觀衆的界限沒那麼分明,整個劇場佈滿機關暗道,配合着燈光與音樂,演員與觀衆的情感交流即時碰撞,代入感與沉浸感十足。從《新龍門客棧》一發不可收的勢頭看,這種形式很受年輕人歡迎。

劇院與各個領域的結合,形成一個複合的文化空間,這也是未來劇院的顯著趨勢。新業態塑造新消費,人們可以在此享受各種文化帶來的深度體驗。北京人民劇場煥新後,演變爲一個多業態、多場景的演藝新空間。傳統舞臺演出與小劇場沉浸式演出相輔相成,閱讀空間和京劇藝術陳列館聚集了年輕人與戲迷,京劇講座、戲劇角等活動將在此落地。同樣,深諳爆款密碼的《新龍門客棧》,在四樓劇場設置了聯動餐飲與文創周邊,這些舉措都精準地踩在了年輕人的興趣之上。除此之外,數字科技、藝術創意、國際傳播等要素,都會爲劇院模式帶來深刻變革。

可以明確看到,未來,劇院將會解鎖更多可能。

(大衆新聞客戶端 朱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