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真實事件改編的美劇,希望不要再發生了

今天推薦的這部美劇《血疫》改編自理查德·普利斯頓同名非虛構作品《The Hot Zone》。

書的封面上有斯蒂芬·金這樣一句話:《血疫》的第一章,是我這輩子讀過最可怕的。

它講的是曾經殺死數以萬計人類的恐怖病毒——埃博拉的故事。

這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目前仍無法治癒。

這不是虛構出來的恐怖,而是切切實實發生過的現實。

無論是看書還是看劇,都令人毛骨悚然、驚覺險象叢生。

埃博拉病毒從1976年首次發現以來,已突襲人類多次。

本劇主要聚焦其中兩次的爆發。

即1976年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在剛果的首次爆發,以及1989年~1990年雷斯頓埃博拉病毒在美國的爆發。

在畫面一開始,是廣闊原始、生機盎然的肯尼亞平原。

若不看劇名、不看介紹,我們一定會爲大自然的壯美而讚歎,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然而,看過簡單介紹後,則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們會想到,河流和海洋中充滿着不爲人所知的自然殺手,

作爲全世界最深的物種儲備池的熱帶雨林,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病毒儲備池,因爲所有活物都攜帶病毒。

當畫面從自然風光悄無聲息過渡到一座安靜的宅邸時,飛進了一隻烏鴉。

這顯然是一個噩耗的預兆,爲接下來猝不及防的畫面打響了警鐘。

一個滿頭大漢的男子衝到畫面前,他的面部失去活力、神情猙獰、陰沉易怒。

他的樣子嚇壞了管家,由於附近的醫院無法解釋他的現狀,他需要搭上肯尼亞的航班去內羅畢醫院。

在航班上,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且此刻沒有任何人意識到這是極爲危險致命的病毒。

他拿起暈機袋,向口袋裡嘔吐,黑色嘔吐物的氣味瀰漫在機艙裡。

沒有人知道這些嘔吐物載滿病毒,高度致命,即便是軍方的生物危害專家都要極爲小心翼翼的處理。

沒過多久,暈機袋裝滿了,他捲起來遞給乘務員。

而這些泡的發軟、很有可能撐破的袋子,就這麼被毫無防護措施的乘務員拿在手裡......

就在我們還在爲航班上的病毒憋氣擔心時,畫面接着轉換到這名男子被緊急送往內羅畢醫院。

接手治療的醫生和護士不知道自己將要面對什麼,由於這名男子的血液被吸入肺部,呼吸驟停。

醫生需要插入喉鏡,疏通他的氣管。

然而猝不及防的是,嘔吐物從他的嘴裡噴出來,濺入醫生的眼睛,灑滿他的整個白色制服。

畫面與原著一模一樣,令人壓抑的不敢喘氣,生怕吸進了含有病毒的空氣。

以上這些只是開頭短短十幾分鐘的內容。

雖然足以令人深覺驚悚,然而讓我們僅僅對病毒心生恐懼,完全不是本劇的目的。

隨着故事繼續,藉由衣服沾滿血污醫生的胸牌,完美轉場到1989~1990年美國雷斯頓埃博拉病毒爆發的故事。

引入更爲險象叢生的主線劇情:軍方醫生南希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病毒的事件。

我們會看到對樣本進行檢測時,進入生物安全水平4級的實驗室,要經過多少層層防護的關卡。

劇情不厭其煩的詳細展示整個步驟,隨着南希他們一步一步接近實驗室,屏幕前我們的心也一併緊張起來。

畢竟單單穿個防護服,都有可能引起幽閉恐懼症。

而且本劇勢必要讓我們這顆懸着的心放不下來。

在對樣本檢測時,一方面南希由於大意,沒有仔細檢測防護服。

等到發現時,測試樣本的血漬從防護服最外面的裂縫滲入裡面。

更爲嚴重的是,這個位置恰好是前不久她用刀不小心劃傷手掌的傷口附近。

是埃博拉嗎?不確定!

另一方面,由於同事皮特,在一開始就對南希不以爲意。

他不認爲這是致命病毒,畢竟埃博拉從未在美國出現。

他測試的方式非常簡單,直接將測試瓶貼近鼻子聞。

這一聞,什麼味道也沒有。

他疑惑的將其遞給另一個同事,

同樣什麼味道也沒有。

好事?還是壞事?

雖然不清楚埃博拉是否能通過空氣傳播,

可是就怕萬一,萬一呢?

而且由於南希防護服的破裂,導致樣本銷燬,更加無法第一時間證實是否就是埃博拉。

而假設,無法讓官方採取行動。

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人類離一次重大生物災難有多近。

貫穿全劇,我們一開始就知道埃博拉有多恐怖。

但就在我們非常擔心想知道時,劇情卻暫時將它藏起來,

而是各種展示這些未確定的傳染源如何充斥在我們周圍。

比如已經出現相似症狀,卻仍舊努力工作的員工。

又或者,不確定自己是否感染的皮特,

在酒吧喝酒時,服務員收走他的杯子時,他沒有阻止。

而鏡頭給了杯子一個特寫......

如果他們真的感染,那麼這些就是裸露在外的病毒。

這種造成致命的死亡遠比戰場上的死亡可怕的多。

它恰恰是在我們彼此展示愛、善意以及情感時傳播。

我們需要對自然多一份敬畏。

雖然對人類而言,我們所遭遇的是病毒。

但或許對大自然而言,人類本身才是棘手的寄生蟲感染......